陵墓概況
近四百年來,潞簡王陵以其獨特的旖旎風光,雄偉的古代建築,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撲朔迷離的神奇傳說,吸引著四方遊客紛沓而來,古人曾作詩讚:“古殿空山裹,名玉有舊塋”,“秦陵和漢寢,不及此幽情”。
次妃趙氏墓位於潞王墓西側140米處,趙氏生前是潞王的“隨封侍媵”,死後才追封為次妃。她比潞王小兩歲,但比潞王早死了十三年,趙氏聰明、美麗、善良,倍受潞王恩寵,因此死後,潞王竟冒犯“天規”,超越規制為次妃建造陵墓,而且同潞王墓並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這在中國帝王陵墓建築史上確屬罕見。近四百年來,潞簡王陵以其獨特的旖旎風光,雄偉的古代建築,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撲朔迷離的神奇傳說,吸引著四方遊客紛沓而來。
兩座陵墓分東西排列,相距140米,均坐北朝南,冷眼望去,壁壘森嚴。極具明代帝王陵特色的是陵前有神道、冥橋,兩座陵墓都有牌坊、大殿、拜台、地宮、寶頂、墓碑等布局基本相似的建築。而兩陵又有多處明顯的區別,潞王陵呈長方形,次妃墓呈前方後圓的馬蹄形;潞王陵有一道青石壘砌的城垣,次妃墓是由內外兩道城垣組成的城牆,成為城中城的結構;潞王陵的寶頂高6米,次妃墓則不但高達10米多,而且上面還有青石白石相間的馬賽克圖案;潞王陵的地宮面積僅有180平方米,而次妃墓則達240平方米。又如在次妃墓的東南,內城垣之內有一座梳妝檯的遺址,看起來它當年應該有一個獨立的院落,是眾多建築群中獨樹一幟的建築;在次妃墓的兩側介於內外城垣之間各有一座丫鬟墓,也有矮小的寶頂及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地宮;次妃墓寶頂前還有一座特殊的二層建築——明樓,以及不拘明代規格的城門樓、日月火焰牌坊等,無論從建築材料和建築級別來講,次妃墓都比潞王陵要高出很多。次妃畢竟不是帝王,次妃墓沒有潞王陵所擁有的華表及一些碑碣。這些有別於潞王陵的建築特色,給次妃墓蒙上了一層獨特的神秘面紗。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趙氏小時候家住京郊,父母雙亡。在她11歲那年,朝廷招宮女,讓村里上交一個小女孩,誰都不願意交出自己的女兒,村里就把趙氏交了上去。李太后看趙氏長得伶俐聰穎,比自己的小兒子小兩歲,就把她留在身邊做貼身宮女。在朱翊鏐“之國就藩”,也就是離京到衛輝就任潞王時,跟隨李太后多年的趙氏已成長為品行端正、聰慧大度、善解人意的漂亮姑娘,李太后特選她隨封侍滕。隨其就藩的還有潞王正妃李氏。
趙氏雖然名義上是侍從,但因其為李太后欽賜,地位特殊,潞王必然敬她三分。又據說趙氏心地善良,樂善好施,通明事理,不但在當地百姓中口碑甚好,深受愛戴,而且她還想盡辦法阻止潞王禍害百姓。李太后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被立太子,嚴格教訓培養成皇帝,對潞王則深深溺愛,潞王就成為宮中的寶貝蛋,他與母親感情頗深。明代中後期的藩王只要就藩,就再也不能離開半步,甚至於不能出城。潞王極度想念母親,就在潞王府修建望京樓,試圖站高望見京城的母親。為建樓百姓傷亡慘重,潞王還在下令增高再增高,趙氏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傳說有一天,趙氏又陪潞王登樓遠望,突然她拉住潞王急切地說:“看到宮裡了!”潞王一看,就是就是,“看!李太后正在梳頭!”潞王細看,就是就是——好了,夠高了,不修了!其實是趙氏事先安排丫鬟在十里外修了一座小的類似皇宮的房子,並於同一時間坐在房中梳頭,由於距離遠,潞王又思母心切,就誤認為看到了母親。就這樣,趙氏機智的救百姓於危難,賢善之名至今不衰。同時潞王對趙氏也是寵愛有加,於萬曆29年趙氏去世後上書朝廷請求封妃。按照規制,僕人是不能封妃的,但萬曆皇帝念其品質優秀,侍藩有功,念及胞弟之情,特下聖旨“難拘常例,特允王請追封爾為次妃”。因此,潞王才敢冒犯天規,超規越制修建了和他並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的次妃墓。
眾所周知,清滅明時,唯恐不徹底,而怎樣的機遇使次妃墓能較完好的保存至今呢?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清朝順治年間,一個來自於五台山的高僧真息大和尚(法號戒如)看中了這裡,把兩陵買下,改建為萬聖寺,據說成為當時方圓百里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寺院,善男信女之眾,至今有城門券石頭路面上的深深車轍印可以見證。民國時期,國民黨新鄉地方政府在次妃墓陵園建立師範學校,有錢人子弟可以在這裡讀書。1948年,解放新鄉戰爭中,一股國民黨軍隊盤踞在次妃墓陵園內,憑藉高大的城牆負隅頑抗,使次妃墓受到相當的破壞。另外,清末,當地百姓為了躲避戰亂,搬入園內居住,也使建築及物品有一定程度的損壞。1953年,可能是看中高大的城牆,人們政府占用兩園建立了豫北監獄。古人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誰知次妃“被囚獄中”的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文革中,紅衛兵不能進入監獄,前面的建築、百獸已砸得傷痕累累,而陵園內依舊保存得比較完好。不過,它們也沒有逃脫歷代盜墓賊的造訪,文物已被盜空,木棺槨也被多次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