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瀝牛墟,頗具特色而且著名。在東莞,大朗、常平、橋頭等地方也曾舉辦過牛墟,但都不長久,只有橫瀝的牛墟,以它獨特的經營方式仍吸引著牛客,且越辦越興旺。 買賣牛隻與買賣家禽最大的不同是:要靠經紀人的幫助,如果少了經紀人,那交易很難做成。牛經紀,主要是以行家的身份為買賣雙方起一種媒介的作用幫助介紹耕牛,推銷牛隻,從中收取報酬,或者自己炒買炒賣。每逢橫瀝的墟日,這些牛經紀就手拿一根木棒四方匯集,或物色生意對象或交談生意經驗。
買賣耕牛的程式也較特別:首先,買方要了解清楚牛的年齡、性情如何。所有這些,都得靠牛經紀的幫助。為此,牛經紀會弄開牛的嘴巴看看它有多少只牙,從牙齒的多少來判斷牛的年齡。接著,牛經紀或買方會用木棒敲打牛的腳、背、頭等,看它是否有踢人、撞人等惡習。接下來,買方就把牛牽到指定的一塊空地里,套上那裡備有的犁、耙等,進行試駛。
如果成交,按照橫瀝的風俗,新買的耕牛,在它們的頭上都會被纏上一根小小的紅繩子,以圖個吉利。
歷史起源
翻開記載,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華北稱“集”,華南稱“墟”。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牛墟見證著橫瀝商貿的繁華。過去每逢農曆以3、6、9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裡的耕牛交易墟市。
發展歷程
過去買牛,大都是用作農耕勞作用的,所以,一次牛的交易要經過摸壽、試步等考核,倘若要做耕牛用的還得過考車和試犁兩項考核來判斷牛的優劣,這種測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勞程度的工作全部由牛經紀來完成。現在,牛的用處已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耕牛”變成了“菜牛”,由過去牛的健康勤勞來判斷牛的好壞,到現在用出肉率來作判斷衡量牛的標準,儘管現在的科學測量方法已經很精確了,但牛墟里牛中的作用還是不能少,這是因為牛不同於豬羊,一頭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過秤的話很難準確,所以幾百年來,都是靠牛中來目測評估牛的重量。
傳承現狀
橫瀝牛墟繁華不息的背後與牛中息息相關,牛中是架起牛墟活牛買賣公平交易平台的重要紐帶。橫瀝牛墟最旺盛時期,牛中有100多名,但由於牛中技藝都是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事業,並且傳男不傳女,因此,如果兒子不願繼承,可以傳給女婿或家族中的其他男成員,但如果家族中無人可傳,那么牛中的一身功夫就會失傳。此外,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牛中”,至少得學三五年幾年才有可能出師,因此目前的牛中越來越少。針對牛中面臨技藝失傳的狀況,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通過政府補貼和適當提高相牛酬金提高牛中收入,其次是給每位牛中頒發工作證書,肯定牛中職業,提升他們的的市場地位。另一方面鼓勵牛中把技藝外傳,另一方面鼓勵年輕人投入相牛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