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介紹
《宣威市志》對四里座大橋則作如下介紹:"在宣威田壩鎮新民四里座村北格香河上,為單孔石橋。橋身以兩岸的石灰岩峭壁為基礎,用一層五面平青石條拱砌而成。跨度22.6米,寬4.6米,橋面距水面28米。" 據《曲靖地區交通志》介紹:"1982年,老橋上建新橋,跨徑32米,全長46米,為雙曲拱橋。" 四里座老橋曾經是格香河兩岸數十公里內民眾過河的惟一通道。新橋為田壩鎮至寶山鄉之間的公路橋。
橋上橋,是交通變遷的縮影,也是獨特的交通風景線。 有趣的是,在雲南,像四里座橋這樣的橋上橋景觀還不止一處。 羅平縣富羅鎮與富源縣交界處的塊擇河上有座兩孔石拱橋塊擇河橋。這座橋與宣威四里座橋一樣,也充分利用了河兩岸的峭壁作基礎,橋台立於河中孤石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兩岸村民捐資建成。橋長30米,寬6米,高26.8米。因年久失修,老橋坍倒於十年內亂之中。後曲靖地區撥款進行了整修。1981年,曲靖地區又撥款30萬元在老橋之上建設鋼筋混凝土公路大橋,形成了老橋之上建新橋的獨特景觀。
富民縣款莊鄉東村有座石拱橋,橫跨於木板河上,始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8年),原為木板橋,清鹹豐元年(1851年)毀於洪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取名大石橋。民國十二年(1923年)洪水沖跨橋墩,再次重建成長25米,寬4.6米,高10.5米的石拱橋,更名為永安橋,當地人稱之為舊石橋。1987年,縣工交局撥款10萬元,在舊石橋之上建成長49米,寬8.1米的鋼混結構大跨度公路拱橋。兩橋上下相距7.1米。新橋上車來車往,舊橋則靜靜地躺在新橋之下,看河岸花開花落。 在巍山縣城東門約1公里處有座單孔石拱橋登龍橋。橋長9米,寬3.6米,相傳始建於唐代。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被土石流沖毀,次年重修。橋旁曾立有石碑,碑文寫道:"唐宋元明登龍橋,光緒十二年大水潮;孟秋寅時沖壞了,眾鄉聽得淚悲嚎。丁亥仲春重修造,工匠人等也苦勞;疊疊山泉流河下,行星千軍萬馬過逍遙。"1997年,巍山縣在登龍橋之上建起了新的公路橋。新橋建設中,順勢將老橋的橋墩加高,作為新橋的橋墩,橋墩上澆注鋼筋混凝土梁板,建成鋼筋混凝土梁橋。新橋樑板緊挨老橋拱頂,緊緊把老橋抱在懷中。這同樣是一道橋上橋的獨特風景,但與四里座橋,與塊擇河橋,與富民舊石橋卻有明顯區別。那三處橋上橋新橋老橋都是拱橋,而且新老橋之間有明顯的距離,登龍橋老橋是拱橋,新橋則是梁橋,新老橋緊緊挨在一起。 橋上橋是獨特的風景,也體現出橋樑建設者的文物保護意識。隨著交通建設不斷發展,雲嶺大地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橋。在建設新橋的時候,有意識地將那些已經失去交通功能的古橋保護下來,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保護了古橋,也就保護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