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介紹
樹兜社區地處常泰街道東隅,位於紫帽山麓,轄區南北面臨301縣道、308縣道,晉江南高、低渠橫貫,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712戶,總人口2574人,分設17個居民小組,由頂厝、四架、西埕、上塘,樓下5個自然村組成,支部現有黨員80名,社區工作人員14名。
樹兜是閩南著名僑鄉,海外鄉親遍及世界各地。無論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樹兜村民和愛國華僑都為中國的解放及樹兜社區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裡曾是中共特委辜仲釗、左明亮、顏嘉祥等同志革命工作過的地方。目前,明新學校董事會,明新華僑醫院、明新華僑中學、明新中心國小,明新中小幼稚園系二十世紀泗水同盟會《明新閱書報社》一脈相承的延續,明新福利樓基金,紫帽山靈寶堂基金、蔣育仁獎學助學基金更是得到了無數樹兜村民的讚譽。
改革開放以來,樹兜社區在區委、區政府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把握髮展主題,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有力地推動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轄區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8家,其中產值上億元3家,安置社區勞力1300餘人,接納外來勞工3000餘人。社區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轄區基礎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文體活動場所,社區服務網路,醫療保健機構等一應俱全。幾年來先後榮獲市“五個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寬裕型文明村”、“敬勞模範村”、“泉州市文明社區”等先進單位及區“先進黨支部”、“黨建工作”、“人民調解”、“綜治”等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社會貢獻
重教興學辦醫院
鯉城區常泰街道樹兜社區是泉州地區著名的僑鄉。其著名之外不僅是因為樹兜有著眾多的海外僑親。還因樹兜華僑在海外辛勤勞作發財致富,後在家鄉蓋起一座座紅磚大廈,為家鄉興學辦醫等公益。使樹兜成為“富甲泉南”的僑鄉,更因樹兜華僑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做出的重大貢獻而聞名遐邇。
對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的貢獻
在辛亥革命活動中,樹兜旅泗華僑幾乎全部參加革命活動且擔任主要角色。
1907年印尼華僑就建立起光復會的組織以支持中國革命,1908年曾入中國國盟會。那時,印尼泗水同盟會的主要成員有負責財務的蔣報和、蔣以芳和蔣以麟回廈門考察,了解革命情況結識革命黨人。後以麟回泗水籌措資金,源源不斷支持廈門、泉州的革命活動。1911年以麟再次回泉州策劃革命事宜。10月成立同盟會分會以麟擔任會長。並組織敢死隊,由以麟捐巨資購軍械彈藥,負責敢死隊經費。11月15日廈門光復後以麟在泉州主持起義事宜,單身前往會見駐軍統領唐萬勝,唐見大勢已去宣布反正,知縣黃韻生也投降,知府逃走,11月18日光復泉州。
樹兜華僑還有蔣報料負責泗水同盟會財政,參加廈門光復活動;廈門光復後蔣德卿任“南部分府副統制”;蔣報企在光復活動中與樹兜海外華僑到泉州安海一帶安民,其弟報煙在廈門番仔街開合昌客棧作為泗水同盟會駐廈秘密機關,從弟開遠任泗水同盟會財政。是《明新閱書報社》創始人之一。其侄子以芳光復前被派攜巨款駐香港策應光復活動等。此外樹兜旅外華僑還參與廣州、上海等地起義活動。
1925年以後樹兜華僑曾籌資組織農會。組建“樹兜民團”聯合晉、南各處民團打跨竊據泉州軍閥高為國,保護僑鄉安寧。
抗戰時期,印尼共產黨員蔣韻珊回延安抗大學習,後因病回鄉任明新國小校長。日寇南進時,印尼華僑蔣以炳、蔣白水、蔣以敦、蔣以扎等投入印尼人民反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
建國後,在援外建設中,印尼歸僑蔣介正因公殉職,國務院追贈“烈士”稱號。這些都譜寫著樹兜華僑熾熱的愛鄉情懷為祖國的進步勇於奉獻的精神。
對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的貢獻
樹兜華僑旅居海外,對沒有文化,教育落後有切膚之痛,他們無論在海外都熱心興辦教育事業。泉州僑校林立,對啟迪民智,振興文化作出巨大貢獻,而開風氣之先者為樹兜等。1907年華僑蔣備庭、蔣報企攜公款回鄉主持重建蔣氏家廟,1909年落成。1911年春,華僑蔣紹南,蔣開遠倡議辦學,華僑蔣報企獨資創辦“明新”高初級兩國小堂,校址設在蔣氏家廟,先後聘請陳昌候,進士林騷為校長。
僑鄉深情親桑梓
1918年由蔣報察倡議創立學校基金會,他與蔣報企各捐五萬銀元蔣氏大小公司亦相繼捐款。共集資15萬銀元,為學校發展奠定經濟基礎。1921年,印尼華僑蔣開遠、蔣報此等又開設泉州第一所師範班。政革舊教育體制,培育師資。1934年,旅泗華僑倡議建立明新學校國內校董會,鄉僑蔣劍一為校長。學校雖因戰亂等原因曾三度停辦,但在旅外華僑的熱情支持下得以維持和發展。
解放後,樹兜華僑繼續支持家鄉辦學。印尼華僑蔣報標貢獻頗大,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都不斷支持辦學。1955年在旅泗校董會的支持下,蔣報捷、以長、以潭、兄弟主持興建新校舍;1958年增辦明新華僑中學。1959年明新中國小正式分開辦學。
改革開放後,樹兜華僑進一步發揚熱愛桑梓的精神。不斷捐資家鄉公益事業,且不以個人的名字而以“蔣鄉僑”這個體式的名詞代替,印尼華僑蔣以忠、以登、以永、介暇、介濶、白水、金典、文煥、以扎、以葛、以敦、以炳、以容、國榮、介書等紛紛帶頭捐資,引領眾僑親一道為家鄉做貢獻。他們薪火相承,子承父志,眾人一心,二十多年來“蔣鄉僑”匯來僑資四百多萬元,大部份用於資助建設中國小教學樓,建立獎學基金會和興辦華僑醫院等。
位於樹兜紅山北側的泉州明新華僑醫院,也是由華僑籌資興辦的。1981年印尼華僑蔣以忠、蔣介闊返鄉參加明新學校七十周年校慶之際眼見家鄉尚無醫院,鄉親問病求醫諸多不便,回印尼後便開始和諸鄉僑商議,籌款為家鄉創辦明新華僑醫院,並於1986年建成醫院,建設開支全由“蔣鄉僑”負擔。
“蔣鄉僑”在解放後還捐資為家鄉修築水利,添置灌溉設備等改革開放後為家鄉修建市場,增設電力照明,鋪設村水泥路等公益事業,為家鄉生產發展和鄉親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巨大貢獻。歷年來“蔣鄉僑”先後捐資3000多萬元,得到鄉親和鄰里的讚揚,受省市區各級政府的表彰。
樹兜蔣氏旅外鄉親大多並非巨富,但愛鄉心殷切,只要是家鄉的公益事業,事無大小不分貧富,都盡已之踐踴躍捐資。“禮品鮮花敬辭,現金捐歸公益事業,”這是歷年來旅居印尼的樹兜蔣氏僑親辦理紅白喜事時在發給親朋好友的請柬上的話語。從1980年起該樹兜旅印尼同鄉會特定下規矩:各家婚喪喜事花費從簡,由主人自行開支,鄉友贈送的禮金全部作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基金二十幾年來,光這一項就積下百萬餘元巨資用於家鄉的公益事業。明新校董會原董事長蔣以河和奇樹老協會長蔣朝和感動地介紹著“蔣鄉僑”的感人事跡。
在如今的樹兜,還不斷湧現著企業家鄉賢式的“蔣鄉僑”。如旅菲僑胞企業家蔣介印先生也非常熱愛家鄉的公益事業,屢次捐資。近來帶頭捐資柒拾萬元興建紫帽山靈寶堂,印尼僑胞蔣介運、蔣介衍也各捐資十萬元用於靈寶堂的興建,介印還捐資數十萬元用於“明新福利樓”的建設和明新中國小獎教獎學基金等。
2005年明新校董會又集資興建“明新福利樓”,作為保證校董會收益和支持明新福利事業的永久產業,得到蔣介印、蔣育仁、蔣少炳、蔣介彬等眾多鄉賢、企業家和踴躍捐資和大力支持。
我們深信“蔣鄉僑”心懷祖國,情系桑梓的優良傳統將會繼續發揚光大並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