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厝結構
樟坑大厝座北朝南,厝前面懸崖峭壁,深約20米,無路可上,東西為坑壁,北負厝後崗,大厝縱60米, 橫52米,前、中、後三座相結合,每座十二扇,共九個廳(六個大廳),九十四間房,有九十九根大柱子,為抬梁穿斗式,懸山頂雙層木結構,上下出檐,屋面呈鳳凰展翅式(即中梁低左右翹角),每個廳22平方米,八個廂房,每個廂房12平方,右一梯弄前、中、後三座各有一個大天井,該屋有兩層樓,樓下高4米,樓上高2.5米,沿大厝外圍砌馬鞍形風火牆,牆高7.5米左右,在東西牆高6米處,裝飾蛤蟆衕作檐口出水。
整座大厝只有東邊雙重門供出入,門外為“門樓亭”外加“半臼門”內為“正門”。
大厝居民
厝內世代居住的皆是藍姓畲民,且同根同源,厝內人丁最旺時有150多人, 現在有許多人家已經到其他地方發展,厝里還住著十來戶人家。
大厝逸事
放牛娃建起的十一溜大厝
清嘉慶年間,福安溪塔。一個小伙子在村頭徘徊著:與其在此無衣無靠地生活,不如走出去闖一闖。他看準了南邊,就隻身一人“南漂”了。可是,走出山還是山,擺脫窮還是窮,他只好暫在霞浦崇儒西北邊的一個地方替人放牛了。一天,他在小歇時,牛走遠了。他找得很急,而牛卻在一個寬大的草坪上悠閒地吃著 草。他忽然發現,這地方前是崖,後是山,是一個好做吃又安全的地方。於是,他告別了牛主人,在這裡建起了茅草房。他開荒,種油茶、種樟樹、種竹……養豬養羊……有了收穫後,又有了妻兒,鄰村也知道了他的姓名,叫藍祜滋。
當時間流至道光三十年,藍祜滋富了,便與兒子一起拆去茅草房,建起十二扇十一溜的磚瓦大厝。
呈文樹碑御盜賊
藍族大家族占著險要地形和肥沃山土,漸漸成了大財主,也平平安安地度過了幾十年。不料,到了光緒年間,社會混亂,一些流氓盜賊混進了深山老林,擾亂了山區人的正常生活。因為藍家大厝是財主,流氓盜賊就屢屢光顧,這急壞了當時大厝里的長輩們。長輩們便聯繫鄰村村民,一起呈文上奏,光緒二十六年,上頭終於批文下示警告,藍家長輩就與鄰村幾個為首的村民,在大厝路口拐彎處立碑告示。說也怪,告示真靈。自那以後,流氓盜賊再也不敢來侵擾了。
大厝古蹟
160多年的大房子,歷經五六代人的生活,雖然古老破舊,卻集藏著許多前人生活、生產留下的痕跡和物件。有些東西是我們現代年輕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了解這些有助於了解前人,解讀歷史,傳承文明。
下面介紹幾種在樟坑大厝發現的古蹟:
1,茶焙:古代人傳承下來的烘焙茶葉的竹編工具。
2,竹筒:這種竹筒有背帶、筒蓋,其作用很廣泛,可以作為出門行路、野外勞動、行軍打戰時使用的裝茶水的工具,也可以作為裝零錢、裝種子用等。
3,祭禮盒:古代人用於祭祀時裝祭品(用於祭祀的食物),共有五層,兩個能裝下八盤祭祀的食品,剛好一擔挑。
4,轎簏:古代供幼兒坐的(如現代的童車),用竹子或木材做成。有靠椅、坐板(中間有圓形孔,供排便)、護板等構成。幼兒七八個月大便可以坐轎簏。
5,養雞櫃:家庭養雞用的木製或竹製的柜子。進出口有可提放的木板,木板上提,雞可以進出,晚上把木板下放,雞就可以安全過夜,可防野貓、黃鼠狼等動物傷害。
6,棕衣:也叫蓑衣,是古代人的雨衣,這種雨具有著悠久的歷史。“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詩經·小雅·鴻雁之什·無羊。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 張志和《漁歌子》。
一座巨大的危房
樟坑大厝建成於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160多年的大房子,歷經五六代人的生活,由於年代久遠、高山多雨多霧空氣潮濕、木柱木板腐爛,如今已是風雨飄搖的危房。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房頂坍塌或半坍塌,高懸的瓦片、磚塊、木頭隨時可能掉落;
二,二層樓上木質地板多半有不同程度的腐爛,行人通過,有踩塌掉落的危險。
目前,樟坑大厝還居住有十戶左右人家,男女老少幾十口人,特別是兒童,安全問題,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