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樂業鎮地處會澤縣城北部70公里,素稱百里槽子,屬農業大鎮。位於北緯26°41′15″,東經103°38′33″,東連者海鎮、礦山鎮、火紅鄉,西鄰迤車鎮、大橋鄉,南接金鐘鎮,北與馬路鄉接壤。境內最高海拔刺梨腦包2523m,最低海拔黑山1600 m,鎮政府駐地海拔1840m。國土面積348.99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距今約2700年前的東周時期,彝族先民在首領阿普篤慕率領下從四川來到樂業(古代稱洛尼白)暫避洪水。洪水消退後,阿普篤慕為了這個民族的生存及繁衍,在洛尼山(今魯珠、長嶺一帶)主持祭祀,由他的六個兒子武、乍、糯、恆、布、默分別率領六支人群向不同方向遷徙,史稱彝族“六祖分支”,開闢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極具傳奇色彩的創世史實。
樂業鎮清代屬豐樂里,民國屬羅布、樂業二鄉,先民賦予“銀可可”之美稱。
2006年撤幷新建樂業鎮。
行政區劃
2010年末轄25個村民委員會278個村民小組291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10年全鎮有19414戶73838人,其中:男44662人,女29176人,非農業人口715戶,人口出生率11.65‰,死亡率4.5‰,自然增長率6.15‰,人口密度206人/k㎡。居住著漢、回、彝、壯、拉祜等五個民族。
榮譽稱號
黨委下設黨總支(支部)43個,黨員1912名。2010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78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8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3萬元,人均有糧344kg。森林覆蓋率27%。
鎮黨委、政府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富民強鎮為目標,因地制宜培育了辣椒、烤菸、畜牧、經濟林果、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產業,創立“樂業辣椒”中國品牌。
2005年樂業鎮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表彰為“一鄉一業”創評“先進鄉鎮”
2006年鎮黨委被曲靖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7年中國長沙國際辣椒產業博覽會上樂業鎮榮獲“中國辣椒第一鎮”榮譽稱號
2008年樂業優質辣椒產銷協會被國家財政部、中國科協表彰為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先進集體
2009年樂業鎮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文明小城鎮
2010年二順村榮獲曲靖市首家“中國特色村”榮譽稱號
2010年樂業鎮被中國特色鄉鎮評定工作委員會評定並授予“中國特色經濟名鎮”榮譽稱號。
農村經濟
2008年底,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86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3087萬元,畜牧業收入11284萬元,林業收入1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023萬元,其它收入463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394元,人均增收380元。農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全鎮經濟穩步發展。
2008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完成224315畝,總產完成3633.7萬公斤。其中:大春糧豆播種面積完成70610畝,實現總產2153.5萬公斤。水稻6200畝,實現總產260.2萬公斤;玉米221405畝,實現總產836.2萬公斤;馬鈴薯27105畝,實現總產888.9萬公斤;雜糧15900畝,實現總產168.2萬公斤。
完成大春科技措施推廣:水稻旱育秧完成450畝,其中軟塑盤育秧完成62300盤,水稻新品種推廣縣下達6000畝,完成6200畝;專用型及特色玉米推廣完成20000畝;地膜玉米推廣完成15000畝;脫毒馬鈴薯推廣完成20000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縣下達7000畝,完成7800畝;蔬菜優良品種推廣完成5000畝;測土配方施肥完成43600畝,旱作立體多熟高產完成22000畝。
小春糧豆播種面積任務26900畝,完成26955畝,總產任務384萬公斤,完成361.7萬公斤;晚秋作物完成4100畝,總產計畫20萬公斤,完成22.027萬公斤。
完成小春科技措施推廣:小春蔬菜完成4500畝;綠肥種植完成8000畝;其中蔬菜完成1000畝;“雙六”基地商品蔬菜完成3000畝;小麥新品種推廣完成4000畝;小春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完成10000畝;小春馬鈴薯優質豐產樣板計畫2000畝,完成2200畝。
經濟作物中烤菸生產堅持“市場引導、計畫種植、主攻質量、擇優布局、合理輪作”的方針,按照“四個一”要求,完成3500畝大田面積種植,完成收購任務80.2萬公斤,實現產值1198萬元。
辣椒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基礎,以公司為龍頭,內引外連,走規模化經營路子,打好品牌戰略,積極拓展行銷渠道,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2008年種植辣椒70000畝,實行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實現產量1400萬公斤,受市場價格影響,實現產值近1億元。 樂業優質辣椒產銷協會被中國科協、財政部列入“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畜牧產業堅持以“種、料、管、防”為重點,以規模化、產業化為目標,積極扶持培育大戶,建小區,擴規模,增效益。全年完成良種禽推廣25726羽,占計畫的102.9%。
落實“三百”工程建設,在丫口村投資75.2萬元建設標準化母豬擴繁基地,扶持發展72戶年存欄能繁母豬6頭以上,年出欄仔豬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全年發放生豬良種補貼16.53萬元,能繁母豬補貼8.466萬元,能繁母豬保險賠償2.385萬元。2008年全年生豬存欄46743頭,牛存欄26114頭,羊存欄13794隻;生豬出欄88252頭,菜牛出欄12675頭,菜羊出欄14181隻。實現畜牧業總收入10214萬元,同比上年增長14.7%;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1015元。
人口衛生
2008年樂業鎮共有人口18100戶71400人。其中農業人口17515戶67800人。全年投入計畫生育經費14萬元,實行“黃紅牌警告、一票否決、六不準”制度,督促各村委會、單位部門開展“關愛女孩行動”,每季度通報各村委會的計畫生育工作情況,完成了二順、丫口、團坡3個村委會人口與計畫生育村民自治試點工作。
計畫生育工作完成結紮235例,放環350例,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光榮證402戶,“獎優免補”領證鞏固率達100%,各項指標任務逐年圓滿完成。
樂業鎮有鎮中心衛生院1個,分院1個,村級衛生所25個,鎮衛生院醫務人員49人,初級衛生保健員75人,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樂業鎮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婦女、兒童保健,加強了村級衛生所的鞏固完善工作,積極開展了預防保健事業,強化衛生監督和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堅決取締無證行醫。
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報銷合作醫療費198.6萬元,切實解決了因病致貧的問題。投資94萬元建設鎮衛生院項目工程得到順利驗收。
文化教育
樂業鎮有中學2所,在校生2742人;有國小25所,在校生6599人。啟動學校危房改造工程,進步鞏固“兩基”成果,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減免政策,免除2670名中國小學生義務教育的書費。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生合格率為99.2%,國小升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達74%,高考升學率達62%。
樂業鎮充分利用廣播、牆報、廚窗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文化、法律法規宣傳,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積極開展“兩校進村,培養新型農民”工程教育,加強對農村實用科技的推廣培訓,提高科技利用率。神文明建設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加強全民思想道德建設,認真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倡導文明新風,深入開展文明單位、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組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人文地理
樂業鎮是機構改革合併成立的鄉鎮,清代屬豐樂里,民國時為樂業、羅布二鄉,駐地阿羅古。樂業因樂業河橫貫整個槽子而得名,因“樂業辣椒”而名揚天下。樂業居民主要以漢族人民為主,並有彝、壯等少數民族混居,樂業人民真誠、善良、勤勞智慧、熱情好客、團結和睦。
民俗民風:
1、除夕吃“黑晚飯”。除夕夜要等天黑以後才能吃飯,預示著明天衣食無憂,並且要做足12樣不同的菜,有每樣吃一月這一說法。
2、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都不允許農幹活,必須呆在家裡盡情的吃、喝、玩、樂,這是一年中最悠閒的日子。閒睱時,人們也會出去唱唱山歌,尋找自己的樂子。
唱山歌是開展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民眾自娛活動,在樂業鎮的普通民眾中有很大一部分通曉。唱歌者觸景生情,見啥唱啥,信手拈來。它既可一人獨唱,也能幾人合唱,還可以分作兩組對唱。不需要任何設備,不局限演唱場合(但傳統習俗是一般不在家中唱),是勞動生產之餘的一種有益的消遣活動,深受民眾歡迎;它風土氣息濃郁,唱詞簡單質樸,大都口語化。歌詞一般每首由四句組成,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壓韻。歌詞第一句多為景物描寫,起鋪墊作用,第二、三、四句才表達此首山歌的本意。山歌獨唱或合唱時,歌詞多是眼前景物、事物描述或內心情感的抒發,若是對唱就得有針對性,接歌的人要與對方的歌詞相互銜接。山歌不但內容不受限制,表達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有表達友好感情、相互讚美的,如“隔埂高來隔埂低,這位小妹好聲音,聽著好像蜜蜂叫,人才勝過穆桂英”,也有打擊別人,罵人的,如“壩子哥哥壩子郎,壩子哥挑砂塘,扁擔壓著狗脖子,還有哪樣喜歡場”等。這些山歌只要稍微改動一下主要的詞,就成了另外的歌了,所以究竟有多少首山歌在民間流行著,誰也無法準確統計,但是據說唱山歌的能手可以唱上幾天也不重複,可見山歌有多少。
3、端午節。除了吃包子、棕子外,還須喝藥酒(用菖蒲、雄黃、紅花、甘草等配製而成的酒),祈禱一年無病無災。
4、中秋節。全家要團坐在月亮下面吃月餅、蘋果、桔子、石榴、板栗、花生等,象徵一年團團圓圓,平安吉祥。
5、火把節。彝家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熱鬧異常,全村男女老少都點上一支火把,走遍田間地頭,火焰照到的地方來年都會豐收、興旺。
6、忌語。樂業鎮的少數民族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特點,彝族人民忌諱別人說“囉嗦”,壯族人民則忌諱說“苗”,蒜苗只能說“青蒜”。
名勝古蹟及文物
1、名木古樹:
樂業鎮橫山村委會小河邊村民小組有一棵“稀哩花樹”,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龍樹”和“豐收樹”,傳說它能保佑人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相傳200年前,在一個農曆四月初八的日子裡,有一位神仙化作道人妝飾,經過此地,看到當地人民勤勞善良,和睦相處,但唯一的缺憾是天氣乾旱,常年無雨,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於是這位仙人手一招,便招來一條青龍,讓它化作樹,並栽在行人眾多的大路邊,仙人給它澆上一茶壺清水,樹枝馬上就長得枝繁葉茂,接著下起了大雨。仙人告訴當地人,每當“稀哩花樹”開出一串串潔白的小花時就開始春耕播種,這樣莊稼一定能獲得好收成。
於是每當春季來臨,“稀哩花樹”開花時,人們就開始播種,真的很靈驗,每年都風調雨順,莊稼長勢良好。因此,當地人為報答這份感恩,於是就有了“祭龍”的習俗,每年農曆初八這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集在一起,奉上茶、果、牲畜貢品,祈禱青龍保佑一年風調順,五穀豐登。
2、文物
樂業鎮橫山村委會團結村有一民間樂器—大號,大號長129cm,碗口直徑16.4cm。村中老人顧朝田說這是清朝年末一位縣令贈送給他老祖的,其樂器每逢壯族有重要的慶典、婚喪嫁娶和節日活動時進行演奏,演奏時間為3天,在完成演出任務後,主人還要送一些錢、糧食給演奏者,以示感謝。
土特產品--灰豆腐
灰豆腐美味可口,香氣宜人,營養豐富,是樂業人在辦事宴請賓客時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是招待賓客的上好佳品。在明清以前就有人製作,後來經過發展變化,又改進出一種既美觀又好吃的鹽炒豆腐。
製作方法:(1)、選擇優質、飽滿的黃豆(大豆)磨成豆瓣後在水裡泡一天左右,將泡好的豆瓣磨成豆漿,經過濾加熱沸騰後稍涼一下,點入石膏水,做成豆腐腦,壓製成豆腐。(2)、把豆腐切成二寸大小的方塊放到太陽下曬至半乾備用,表面出現一層皺褶為最佳。(3)、用豆類作物莖稈燒成的灰放在鍋里炒熱,再將準備好的豆腐塊加入熱灰中炒至豆腐塊呈圓球狀即可。鹽炒豆腐則用食鹽和蘇打代替豆灰炒制。
製作要點:(1)、與氣候有關。在秋後到清明前製作的豆腐最好,其它時間一般不做。(2)、與火候有關。炒時火不能太大,不然豆腐會炸開,灰進入豆腐內難以清洗。(3)、加熱材料有關。最好採用木柴草炒,用煤炭炒的皮厚而老。(4)、灰豆腐的質量與水質有直接關係。
食用時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再洗去草木灰或鹽等,用清湯煮熟即可食用。
人物:
劉壽榮:現為曲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廳級)
管慶明:原會澤縣人民政府縣長。
註:豐樂里,即豐收、康樂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