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村現所管轄的面積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畝,魚塘面積680畝。工業園面積 570畝。全村現有人口3512多人,其中:農業人口3226人,非農業人口286人,總戶數968戶轄下8個村民小組,分別:(東區、南區、西區、福大、青墩、廟後、玉堂、同安小組)。流動人口共4900多人,是常住人口的1.4倍多。
村兩委成員共6人,黨支部職數3人,村委會職數3人;村民代表共71人,股東代表55人。
經濟發展
大墩現時經濟發展情況是主要工業區的收入,魚塘租金、廠企租金和村內市場商鋪的收租。工農業總產值3.23億元,農業1064萬,村級一年財政收入775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約1064萬元,塘魚產量約800噸,股份分紅680元/股。村委會為關心保障的村民的福利事業,繼續對全村60周歲以上的股民每月發放生活補貼金150元,為全村村民購買城鄉居民住院、基本門診醫療保險,支付個人保險金每人每年240元。村民的工作方面,除了部份打工和部份上年齡的有耕養外,主要從事商業為主。家具、塑膠、鋼材等。
社會事業
在近幾年的規劃建設中整個村有著重大的變化。村內有良好綠化環境,主副道路寬敞,土地使用率達60 %以上。村內建設有大墩農貿市場、工業區及村內有上百間的商鋪店鋪、大墩幼稚園、大墩國小、大墩中學、老人康樂中心、樂從醫院下設分院和派出所等。配套了完善的生活設施及活動場所。多年來大墩村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得到了不小的榮譽,老人康樂中心還被省評為“星光老年之家”。
風景名勝
梁氏家廟:
梁氏家廟始建於明朝,在1898年擴建至1200平方米,至今已經有111年。柚木大門上一幅明朝狀元黃士俊書寫的“梁氏家廟”的匾額,左右有一副對聯,內容是“新猷宏國治、廉吏著家聲”。
梁氏家廟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明崇禎皇帝為表彰翰林院大學士梁衍泗的功績,賜他出生所在地為“金馬坊玉堂里”,“玉堂”是封建朝廷翰林院別稱。當年歐陽修就有“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閒人”的詩句描述舒閒清貴的翰林生涯。皇帝恩準他回鄉興建這座家廟,可見對他的恩寵。
梁衍泗自幼聰明伶俐,六歲進私塾,八歲讀畢四書,熟誦《幼學瓊林》,智力超群,人稱“神童”。十六為秀才,十九中舉人,二十八歲成進士。崇禎元年(1628年)進翰林院為大學士。明朝狀元黃士俊的女兒就是梁衍泗的兒媳婦。
大墩梁氏族譜所述,梁衍泗為官清廉,曾受到崇禎皇帝的表揚,梁氏家廟內原有一“聖諭”牌匾,到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墩梁家又出了一位進士梁學源。梁學源發憤成名的故事轟動了兩廣地區,人們代代傳誦,把他作為勵學的榜樣。
全村現有人口3500多人,以何姓、梁姓為多,以前每逢村裡有喜事梁姓人都會在家祠擺酒席,外面搭棚唱戲,單在內部就可以擺五六十席,熱鬧非凡。
大墩村與繁華世界僅一線之隔,東平新城將被建成未來佛山的“強中心”。 一座雄偉的大橋凌空飛架南北,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城巴穿行於城市、鄉村之間……逐漸融入大都市的大墩村,隨著東平新城的開發,漸漸融入城市。
歷史文化
大墩村有700多年的歷史, 位於佛山市東平新城的,從地圖上看,順德區樂從鎮大墩村緊靠東平新城核心區,東平新城富華路像一道城市與鄉村的分界線,北面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南面是小橋流水的嶺南水鄉。
大墩村是佛山歷史最悠久的村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1274年,為躲避蒙古人的入侵,中原人梁氏一路南逃,從南雄珠璣巷南下遷入大墩村。
相傳700多年前,先祖自對面海的沙崗一帶趕養鴨子到了此地,見在大河汪洋之間有這樣一個大土墩的風水寶地,就倚傍地勢搭棚養鴨,樂不可支,之後就在這裡紮根生息,地名就叫大墩,他是大墩梁氏的開宗祖。
大墩村很古樸,一條小涌如同一條輕柔的銀帶,蜿蜒飄動在村中;橋大多由石塊砌成,在石塊的縫隙還長出了一些植物,盡顯水鄉的滄桑;河涌圍上耳,周圍還長了青苔,見證歲月的蹉跎;靠船之用的百年石耳、石級船浦頭,挑著扁擔的村民優哉游哉地越橋而過;碉樓、花窗、巷子口的閘門樓,向世人訴說著昨天的故事。當小船在蜘蛛網似的河道里一槳槳地向前搖時,我想:魯迅當年跟著母親到外婆家去,也許走的也是這樣一條古老的水道。從中感受著到山水的靈氣,腦海里此時浮現出小時候經常唱的那句歌謠:“搖呀搖,搖到外婆橋。”
大墩村的嶺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