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易陽春草出,踟躕日已暮。
蓮葉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願子淹桂舟,時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許,桂舟復容與。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注 釋
易陽:易水北岸。
田田:荷葉飽滿秀拔貌,一說鮮碧貌。
願子句:希望你停下桂舟。願,希望。子,指所愛慕的人。淹,停留。桂舟,桂木船。
時同句:當下同你一起航行千里路。
容與:徘徊不前。
清歌:無樂器伴奏的歌唱。
南楚:《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集解》引孟康云: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自古南楚多情歌。此借指情歌。
作品賞析
易陽,即易水的北岸。這位芳齡少女,踏著青青春草,邁著婉孌多姿的步子,徘徊在易水之濱。美麗的春光,撞擊著她的心懷,她的那顆復甦了的春之心,砅(音lì,履石渡水。同濿,《詩經》:“淺則濿”)然漾動了,泛起了陣陣愛的漣漪。易水之濱,她在躑躅,她在留連,似乎在尋求著什麼。不知不覺間,紅日隱淪了,時光倏忽飛逝了。轉眼,她又望著滿江的蓮葉,飽滿挺秀,鋪寫出一派綠色的境界,心中卻又湧上莫名的悵惘之情,感嘆那綠波蕩漾的淇水,難以渡越。這裡,易水、淇水,均非實指,而僅僅是一種隱喻,喻義大約與巫山相同,隱指男女之間的愛情。如同時王融《古意》:“巫山彩雲沒,淇上綠楊稀”,就是將巫山與淇水並用的。所以,“淇水不可渡”並不是感嘆自然條件的阻礙,而是一種心理阻隔、衷曲難遂的折射和象徵,是愛情無以寄託的婉曲之情的抒發。惟其春情蕩漾,無所依附,她才在易水之陽、淇水之濱躑躅徘徊,從日出到日落,從春天到夏天(“春草出”到“蓮葉尚田田”),尋找那無從捉摸卻又無處不在的愛情。明乎此,便可準確把握到以下主人公直接抒情的意脈了。子,指這位女子所鍾情的人;淹,即停留。這位女子所盼望的心上人終於來了。他,乘著桂舟,盪著蘭槳,劈波斬浪,從清水綠波之上,翩翩而來。他不一定是為她而來的,而她,卻相信他一定是為自己而來。所以,雖未曾相識,便以身心相許,由衷地發出了深情的心愿:心上的人兒,請停舟共載,我願與你雙雙乘起這木蘭之舟,一邊采菱,一邊唱歌,讓那清越的愛情之歌,伴隨著我們千里遠航。
這是一首五言詩,詩用第一人稱,通過少女自己的口吻,坦吐深婉熾熱的愛情,讓她心靈的火花直接迸發出來,閃耀在讀者眼前。如此寫來,便覺率真、親切,形象可感。這位芳齡少女,對邂逅相遇的青年,就敢於以身心相許,遠走天涯海角,其專情、大膽和率直,千載之下,令人讀之猶感吁嗟。如此風情綽約、率意天真的純情少女,似曾相識,在南朝樂府民歌中可以找到她的影子。如《讀曲歌》:“千葉紅芙蓉,照灼綠水邊。余花任郎摘,慎莫罷儂蓮”;如《子夜四時歌·春歌》:“羅裳迮紅袖,玉釵明月璫。冶遊步春露,艷覓同心郎”,等等,率皆天真爛漫,婉孌多情。可見謝朓此詩之深受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其實,此詩還處處迴蕩著漢樂府民歌的餘音。“蓮葉尚田田”、“江上可采菱”二句,直接從《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中化用而來,自不待細說。另外,在修辭技巧上也借鑑了漢樂府民歌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手法,曰聯珠格,俗稱頂真體。此法以上句句末之詞作為下句句首之詞,使詩語蟬聯不斷,如《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一環緊扣一環,意思賡續,氣脈貫通。此詩中的“願子淹桂舟,時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許,桂舟復容與”,即借鑑了這一方法,而且是六、七兩句聯珠,五、八兩句聯珠,有所變化和創新,造成一種很有形式美的語言格式,維妙維肖地表達了這位女子追求愛情時熾熱、急切的心情。由此可見,謝朓是深得樂府民歌藝術之精髓的。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附近)人。他家世貴重,少而好學。曾任宣城太守等職,故世人稱之“謝宣城”。作為齊代優秀詩人,謝朓和沈約等人共同開創了“永明體”。謝朓和謝靈運同族,世稱“二謝”。他和當時著名文人蕭衍、沈約、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俱被招納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時稱“竟陵八友”,齊梁時代,謝朓的詩歌成就卓著,其思想內容主要是對仕途的憂懼,故鄉的思念,清美的追求和對朋友的期盼。其藝術成就主要在於對山水及一切自然現象的描繪中深深滲透著人生的感情以及清麗的語言特色,其主要作品後人編選成《謝宣城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