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輪船

槳輪船

槳輪船也叫車船,它是在船的舷側或尾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周上的槳葉撥水而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埋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故又稱“明輪船”,以便和人工划槳的木船以及風力推動的帆船相區別。

簡介

(圖)槳輪船槳輪船

南北朝時,祖沖之造的“千里船”可“日行百餘里”,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槳輪船,但因缺乏明確的記載,尚無定論。關於製造槳輪船的確切記載,最早見於《舊唐書·李皋傳》,講述了唐代李皋設計的新型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槳輪船把槳楫改為槳輪推進,把槳楫的間歇推進改為槳輪的迴旋推進(連續運轉)。槳輪船的出現,是船舶推進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也是對船行動力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其實就是原始形態的輪船。我國唐代李皋製造槳輪船,比西方要早七八百年,歐洲直到公元15、16世紀才出現槳輪船。

槳輪船在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當時農民起義軍領袖楊么的部下高宣,設計製造了多種大小槳輪船。其車數(一輪叫做一車)有4車、6車、8車、20車、24車、32車等,中型的載戰士二三百人,大型的長二三十丈,吃水一丈左右,能載千餘人。槳輪船在出現後的1000多年中,發揮過巨大作用,直到20世紀初,我國南方地區還有少量的槳輪船。

發明

唐代李皋發明了“槳輪船”。他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周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由於其側之推進輪極似車輪,故後來又稱之為車輪舟或車船。所以稱為“明輪船”或“輪船”,以便和人工划槳的木船、風力推動的帆船相區別。車船把槳之間隙推進方式發展到車輪運轉的連續推進方式,同時又可減少船員的勞動強度,在造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近代明輪航行模式之先導。

南宋都水監高宣為著名車船製作家,紹興元年(1131年,)鼎州(今常德)知州程昌寓在與當時太湖鐘相、楊么起義軍水戰時,他受命打造8車戰船,有所創新,後又造20車、24車者,一船可載二、三百人。後高宣為楊么起義軍所俘,又為起義軍造“和州載”、“大德山”、“望三洲”、“混江龍”等車船,槳輪多至24車,船體高達3層,旁置“撞竿”(拍竿之類),屢屢挫敗官軍。後來“(岳)飛伐君山木為巨筏,塞諸港汊,又以腐木亂草浮上流而下。擇水淺之,遣善罵者挑之,且行且罵,(楊么兵)怒來追,則草木壅積,舟輪礙不行,飛亟遣兵擊之,楊么兵奔港中為筏所拒,官軍乘筏張牛革以藪矢石,舉巨木撞其舟,盡壞,(楊)么投水”。宋末車船仍有用於水戰者,後來這類創新的船舶推進方式限於當時的各種條件而逐漸消失於中國的江河中。500年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又開始在西方復活,這就是現代的輪船。

發展

古代的輪船像車一樣,有兩個車輪似的輪子,裝在船的兩側或尾部,在輪子周圍裝有若干槳板,用人力轉動輪子,槳板不斷向後撥水使船前進。所以輪船也稱“車船”或“明輪”。

自從蒸汽機出現後,就有人構想用蒸汽機帶動明輪,推動船隻行駛。1802年,英國人薛明敦採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建造了“夏洛蒂?鄧達斯號”機動輪船,由於當時用的是馬拉船只,機動船遭到馬拉船業主的反對,只好擱置不用。這件事被在英國考察的美國科學家富爾頓知道了,他製造了類似的“克萊蒙特號”,於1807年8月17日起,定期航行在紐約至奧爾巴尼之間,航速達每小時6.4千米,成了第一艘機動輪船

機動輪船出現後,人們對瑞士科學家伯努利提出的螺鏇推進器產生了極大興趣。1836年,英國的“阿基米德號”使用了螺鏇推進器,那是一個木製的長長的像螺絲釘的螺桿 。開始試驗時,它以每小時4海里的航速航行。突然,水中的障礙物碰斷了螺桿,只剩了一小截。正當造船工程師史密斯急得不知所措時,這船卻意外地加快了速度,達到每小時13海里。這事啟發了造船工程師們,他們把長螺桿變成短螺桿,又把短螺桿變成葉片狀,便於1845年,製成了英國的“大不列顛號”,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螺鏇槳推進船。

1845年,動力相當的“響尾蛇號”螺鏇槳輪船和“愛里克托號”明輪進行了競賽。英國海軍把兩艘船的船尾用粗纜繩系起來,讓它們各朝相反的方向駛去。“響尾蛇號”的螺鏇槳飛快地鏇轉,“愛里克托號”的明輪猛烈地向後撥水。先是互不相讓,但過了一會兒,“響尾蛇號”就把“愛里克托號”拖走了。從此,螺鏇槳輪船就取代了明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