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雲海深處,玉帝的小女兒七仙女在仙宮過著孤單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虛台遊玩,撥開雲霧,劇種介紹
1958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戲《槐蔭媒》搬上大戲舞台,一經演唱,座無虛席。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
據考證,皮影戲“弦板腔”,起源於宋代。清嘉慶五年(1800)前後,“弦板腔”與“道情”同台演唱,而後獨台演出,形成獨特劇種。
乾縣馬連村皮影戲老藝人郝正發回憶:原來的皮影子工藝粗糙,沒有色彩,型體較大,人稱皮影戲為“四人忙”。四個人分作兩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後面樂隊的三人叫“後手”,其中一人打鼓帶彈三弦,一人拉二弦帶拍鐃鈸,一人甩呆呆帶大鑼、嗩吶、大號和小鑼。“弦板腔”劇目主要特點是語言通俗、故事內容豐富,劇目取材於歷史演義、民間生活故事。音樂豪邁奔放、慷慨激昂,具有西北民眾傳統的樂觀氣質和明快開朗的性格風度,表現英雄豪傑一類的武打戲最為適宜,但對表現溫柔纏綿的抒情戲,則顯得不足。近代由於名老藝人多分布於乾縣、禮泉一帶,因而形成東西兩路流派。東路以禮泉的王天德為首,擅長演唱武打戲,以演唱<封神榜>、<西遊記>等劇目而聞名。乾縣弦板腔名老藝人郝振安後期演傳奇戲,唱腔纏綿抒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民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