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叢書名: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系列叢書
平裝: 21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13075819
條形碼: 9787313075819
尺寸: 22.6 x 16.8 x 1.2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申小翠,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博士,現為上海大學社科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碩士生導師,2010年度上海市“陽光學者”。
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哲社重點課題、多項教育部課題,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思想理論教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多篇。
內容簡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是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系列叢書之一,是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從理論上闡述了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並從理想、實踐、思路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在理想篇中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諧”學說、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理論;在實踐篇中分析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思路篇中論證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操作措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的最大特點:一是理論闡述規範、科學、嚴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簡明扼要;二是結合實踐運用案例舉證分析,實用性、針對性強;三是緊密聯繫學生思想實際,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為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可用於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教學的配套教材,也可以用於對青年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備教材,還可以用做提高幹部領導素質和理論修養的培訓教材。
目錄
導論秩序與平衡: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理想篇和諧社會——人類世界的永恆主題
第1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
案例點擊
諾貝爾獎得主推崇孔子——懸案十五年終揭曉
基本理論
一、中國古代哲學中“和諧”的基本思想
二、“和諧社會”的邏輯層次
三、“和諧社會”的理想
學術視野
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問題探討
參考文獻
第2章 西方文化中的“和諧”學說
案例點擊
從哥德式教堂建築藝術中探尋和諧的設計
基本理論
一、西方哲學中的“和諧”觀念
二、社會學領域中的“和諧”理論
三、政治學視野中的“和諧社會”治理之道
四、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方案
學術視野
亞當·斯密的自然和諧思想
問題探討
參考文獻
第3章 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理論
案例點擊
《走向和諧》第二集劇情簡介:滄桑正道
基本理論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社會理論
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思想在中國的發展
學術視野
社會主義是一種和諧
問題探討
參考文獻
現實篇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
第4章 時代呼喚和諧世界走向和諧
案例點擊
中國警察維和十年:傳遞中國人民的大愛
基本理論
一、全球性問題的凸顯呼喚構建和諧世界
二、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
三、和諧世界的基本特徵
四、推動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意義
學術視野
讓國際社會讀懂“和諧世界”
問題探索-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案例點擊
警惕中國式“拉美陷阱”
基本理論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
學術視野
中國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
問題探索
參考文獻
思路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6章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涵
案例點擊
用執行力把反腐帶進春天裡
基本理論
一、正確把握“黨的執政能力”的深刻內涵
二、正確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涵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
學術視野
關於黨的執政能力的含義的主要學術觀點
問題探索
參考文獻
第7章 構建和諧社會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案例點擊
領導幹部應“謀劃”好執政“十二五”
基本理論
一、構建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二、構建和諧社會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學術視野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三個向度
問題探索
參考文獻
第8章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案例點擊
2010年領導幹部十大新觀念
基本理論
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二、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三、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加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
四、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鞏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
五、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推動和諧世界的構建
學術視野
黨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需要解決的問題
問題探索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