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螺

榧螺

榧螺,中藥名。為榧螺科動物伶鼬榧螺 (Lamarck) 和紅口榧螺 (Roding)的殼。具有平肝潛陽,清燥潤肺之功效。用於高血壓病,頭暈,青盲內障,骨蒸勞熱。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殼。

性味

鹹,平。

功效

平肝潛陽,清燥潤肺。

主治

用於高血壓病,頭暈,青盲內障,骨蒸勞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0g。

採集加工

在退潮時于海灘上掘取,捕得後,入沸水中燙死,取殼,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1.伶鼬榧螺又名:馬齒螺、驚螺。貝殼呈筒狀,質堅厚,一般殼高32-35mm,寬約為高的1/2。螺層約7層,縫合線呈溝狀。殼頂稍尖,螺鏇部甚短,體螺層顯著膨大,高度約為螺鏇部的20倍。殼表光滑,有瓷光,呈淡黃色(幼體色較深),飾有黃褐色鋸齒狀花紋,生長線細密。殼口窄長,前端較寬,殼口內面紫褐色,外唇較厚,全緣光滑;內唇薄,色較淡,上方略呈喙狀突起,近前溝處具肋狀皺襞。前溝短,後溝狹小。無厴。

2.紅口榧螺又名:榧子螺,貝殼呈筒狀,質堅厚,一般殼高67-72mm,寬28-30mm,大者高可達80mm,螺層約8層,縫合線呈溝狀。體螺層高度約為螺鏇部的18倍。殼表色澤和花紋多變化,通常呈淡黃色或黃褐色,光滑,有瓷光,有時微呈淡藍綠色或有褐色斑點及斑塊。體螺層通常具3條栗褐色橫帶及鋸齒狀或波狀花紋,亦有極個別殼表全為黑褐色而無花紋,殼口狹長,前部較寬,邊緣色淡;內面為橘紅色。外唇厚,略向內曲;內唇薄,近前溝處有較粗橫肋,前溝寬短,後溝小,無厴。

生長環境

1、生活於潮間帶至潮下帶40餘米深的沙質海底,退潮後常潛入沙內。我國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2、生活於潮下帶水層的細沙質海底。我國分布於南海。

藥材鑑別

1、伶鼬榧螺殼,貝殼呈筒狀,高3.2-3.5cm,寬約為高的1/2。外表面淡黃色,體螺層表面有黃褐色鋸齒狀的花紋;內表面紫褐色。螺層約7層,縫合線呈溝狀。螺鏇部低而短,殼頂稍尖,很少破損,各螺層逐漸增長,至體螺層則驟然脹大,其高度約為殼塔高度的20倍。殼面滑如瓷,生長線密。體螺層前度有一帶狀橫肋。殼口窄長,前端較寬。質厚,堅實。氣微,味鹹。

2、紅口榧螺殼,貝殼較上種大,高約7.2cm,寬約3cm。表面多呈淡黃色,有時微呈淡藍綠色。體螺層通常具有3條栗褐色橫帶及鋸齒狀或波紋狀的花紋;極少數殼表面黑褐色,無花紋。螺層約8層,體螺層長大,其高度約為殼塔高的18倍,殼口狹長,前端較寬,邊緣完整,色淡,內面橘紅色。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海洋生物》:“平肝潛陽,清燥潤肺。”

2、《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高血壓,頭暈,青盲內障,骨蒸勞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