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蟲 橢圓形,長6-8mm,寬3.0-3.6mm。黑色,被灰黃色鱗毛。頭部半球形,基側有大而圓形的黑色複眼。喙管細長,向下彎曲,觸角膝狀,柄節細長,索節由7節組成。雄蟲觸角著生於喙管的1/2處,雌蟲觸角著生於喙管的1/3處(距頭)。雄蟲喙管較短,約為前胸背板的2.5倍,雌蟲喙管較長,約為前胸背板的3倍。鞘翅近三角形、具刻點溝10條,列間寬於點溝,灰色毛鱗中雜以黃色毛鱗,形成不整齊的波狀斑紋。腹面被白色鱗毛。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0-11mm,寬4-5mm,頭部黃褐色,上顎黑褐色。頭側下方具黑色單眼。通體乳白色,疏黃色細毛。前胸背板寬廣,淡黃褐色。
卵 橢圓形,長0.8-1.2mm,寬0.5-0.7mm,乳白色,表面光滑。
防治方法
在東北地區多數為2年1代,歷經3個年度。少數3年1代。常以老熟幼蟲及成蟲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榛樹象鼻蟲發生面廣,生活史長而複雜,世代重疊交替發生,單純用化學藥劑防治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在成蟲產卵簽的補充營養期及產卵初期即5月中旬到6月用60%的D-M合劑,以高濃度300倍液毒殺成蟲,對榛園進行全面處理,共噴2~3次,間隔時間15天,每公頃施藥量1.5kg,或者用50% 腈松乳劑和50%氯丹乳劑,二者以1:4的比例混合,再用其400倍液噴灑毒殺成蟲;於幼蟲脫果前及蟲果脫落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地面上撒40%D-M粉劑毒殺脫果幼蟲,每公頃用藥量22.5—30kg;採收榛果時,則集中消滅脫果幼蟲,即在幼蟲尚未脫果前採摘蟲果,然後將其集中堆放在乾淨的水泥地或木板上,待幼蟲脫果時集中消滅;對於蟲果特別嚴重、產量低且無食用價值的榛果,可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提前採收,集中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