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枯枝病

榆枯枝病

榆枯枝病又叫紅疣枯枝病,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苗圃、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林和綠化園林樹種上。

分布與危害

榆枯枝病又叫紅疣枯枝病,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苗圃、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林和綠化園林樹種上。常發生在榆(Ulmus)、春榆(U.propinqua)、複葉槭(Acer negundo)、櫟(Quercus)、樺、椴、核桃(Juglans regi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山毛櫸、千金榆(Cavpinus covdata)以及一些其它樹種上。常造成枯枝病狀,嚴重時可使病樹致死。此病是一種潛伏侵染性病害。

症狀

初病時症狀不顯著。當皮層開始腐爛時,一般也無明顯症狀,只有小枝上的葉片白晝萎蔫、葉形甚小。此時剝皮,可見腐爛病狀。過一段時間後,病皮失水乾縮,並在病皮上開始生出朱紅色小疣,這是產生分生孢子的瘤座組織,成為該病的明顯病症。 若病皮繞枝幹一周時,就出現枯枝和枯乾病狀。初秋在枯枝上又生出紅褐色小粒堆,每個小粒頂端下凹呈臍狀,這是病菌的子囊殼座。枝上的分生孢子瘤座這時已變黑色。

病原

本病是由朱紅叢赤殼菌[Nectria cinnabarina(Tode.)Fr.]引起的,其無性型為普通瘤座孢菌(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分生孢子瘤座先埋生在皮層中,後突出,在鮮色子座上有分生孢子梗。其上生單胞無色的分生孢子,成堆時為朱紅色,遇水分散,老時變黑。子囊殼生在鮮色子座上。子囊梭形,11~13μm×50~67μm,子囊孢子排成雙行,每個孢子雙胞,無色,3.5~4.9μm×14~21μm。分生孢子6.9~13.8μm×2.3~3.9~m。

發生規律

本菌是常見的腐生菌,經常潛伏在樹皮內,當樹木生長衰弱或發生傷口時,便成為弱寄生菌分解皮層,引起潰瘍及枝枯病狀。過度修枯時,留下較多傷口,當年不易癒合,樹木本身陷入衰弱,極易被病菌侵染。幼林過密鬱閉後,樹冠下部由於見不到光線而枯死。這些死枝成為病菌的棲息繁殖基地,並有可能獲得弱寄生性,最終侵入枝幹皮層中,引起潰瘍與枯枝病狀。受蚜蟲、蚧類、木虱等害蟲為害的樹木以及受霜凍的樹木、受日灼傷的樹木,都容易發生本病。

防治方法

成林後要注意防治害蟲,預防霜凍及日灼傷。要及時修枝、間伐、清理病蟲木和枯立木。綠籬與行道樹為綠化觀賞樹木,修剪不宜過度,同時要清除枯枝、枯樹及病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