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源地”的存在,或許比你知道的歷史還要久遠。它的故事,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寫進了這個民族傳世的詩篇中,直到現在,我們的血液中還奔涌著的那份立身天地、胸襟坦蕩的自由情懷。
如果說中華的風骨,是在老莊屈宋的字裡行間,那么這些詞句也是對楚文化最好的註解。如果說《詩經》和《楚辭》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高峰,那么楚文化就為這個民族的情懷與氣質融入了無盡的想像力。如此而來的高貴,是天人合一的悠遠心境,還有一種自然人本的哲學智慧。
地理名稱
楚源地即歷史上楚國的發源地。對於楚國發源地問題史學界素有爭議,此前曾有“陝西商洛說”“河南丹淅(丹、淅二水合流之處)說”等觀點。
2009年9月19日至20日在保康縣召開的湖北省楚國文化研究會第六屆代表大會暨中國早期楚文化研討會上,楚國源頭得到進一步論證。來自全國各地的120名與會專家學者大多認為,湖北省保康縣重陽就是楚國的發源地。這一論證標誌著楚文化研究專家一直爭論不休的楚國發源地問題終於有了學術定論。
歷史淵源
儘管學術界對“楚”的意義有種種解釋,但這種解釋可能更形象生動---楚字上部是“林”,下部等同於足字,兩字相合就是“叢林中一隻跋涉的腳”。換言之,楚是林地狩獵民族,這也是楚崇鳳,視鳳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鳥,慣以鳳鳥為圖騰的原因之一
要追溯早期楚發源地,必須從“熊繹辟荊山”開始。這從《左傳.昭公十二年》雲:“昔者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路襤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可知,故研究早期楚文化,一定要講到荊山與沮水。
《地名詞典.湖北省》荊山條載:荊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西岸。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因昔盛產荊條(灌木)得故名。海拔一般為800~1200米,最高點望佛山(又名望夫山)1946米。主峰聚龍山1852米,因山東南有兩條山樑,一沙土梁,一岩石樑,狀如兩條龍而得名。山體呈東西走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5公里。面積36平方千米。多茅草。長江支流沮、漳河源於山南,漢江支流蠻河源於山北。1989年版《辭海》也有相同的記載:“荊山在湖北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漳水發源於此,西北東南走向,主峰聚龍山,在保康中部,東南谷地寬廣,西北巍峨陡峻。富叢林。西周時楚立國於此一帶,有抱玉岩。相傳春秋楚國卞和得玉於此。”為此,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克陵提出“熊繹辟荊山,淵源就在現在的保康聚龍山一帶”,他根據1972年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出土的古地圖,利用國際先進的測繪方法,得出荊山就是保康縣境內的聚龍山。而丹陽在荊山以南,符合楚人實現的政治抱負和生存需要。而保康楚文化研究者虢光新,根據近幾年發掘出來的西周諸侯國都城遺址,得出丹陽必在荊山主峰聚龍山南部,也就是今保康縣馬良鎮重陽。一時間,荊山作為“楚源地”也隨之聲名鵲起。
史載商末周初,楚開國先軀鬻熊擔任部族首領時,審時度勢,最終依附周朝。故《史記.楚世家》記鬻熊“子事文王”。周成王時,周公旦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奔楚”後,至使周成王“伐楚”(見成王時“矢令簋”:“唯王於伐楚伯,在炎。”),鬻熊之子熊麗被迫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今湖北南漳西)之間,另圖發展。(《墨子.非攻下》有“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後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並平定三監之亂(註:西周初商王畿地區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後,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於是,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到荊山一帶(今湖北保康南漳一帶),建立了荊國。蓋因周政府無能力接管原荊山的廣大區域,欲以名爵換取楚人內附。
歷史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一個遠古的身影在荊山沮水荒蠻之地艱難跋涉,他就是楚人開天闢地的先祖熊繹。《左傳.昭公十二年》雲:“昔者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路襤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認為可辟邪。),以共御王事”。此外,還進貢苞茅為周王室用以祭祀。這可能與楚地獨產苞茅和楚人傳統的掌天人相通的祭祀職責有關。楚人對此亦極為重視,引以自豪。
楚人遷徙到荊山時,周邊諸候國林立,荊山東部今谷城境內有谷國;今房縣境內有彭國;今竹山境內庸國;今南漳境內有羅國和廬戎國;南部今沙洋境內有權國;西南今秭歸巴東境內有巴國。楚人生存危機可想而知。相比之下,荊山腹地的沮河流域還沒有成建制的部落,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確為是理想的棲息之地。尤其是沮河上游今保康重陽坪一帶有大片沖積平原可供開墾。故《左傳》有“漢江沮漳,楚之望也”。沮水,發源於今保康西南的歇馬,經馬良到重陽流入南漳,經遠安、荊州西注入長江。
重陽位於保康馬良鎮境內,是湖北早期楚文化遺存最多的地區。1976年,重陽西坪高家山出土了楚國早期的青銅鼎,該鼎三足外撇,口徑41.6厘米,腹深28.4厘米,耳高11.5厘米,足高23厘米,重達19.6公斤。現藏襄樊市博物館。2007年在距重陽僅20多里的店埡格欄坪村發現4個大磉礅,呈上圓下方形,上圓直徑58厘米,底邊邊長70厘米,單個重達150公斤以上。並發掘了公元前1046年的楚子祭祀天神的東西南北廟。1980年在重陽坪對面紫陽村出土了一柄青銅劍,該劍通長47.1厘米,寬3.9厘米,劍中脊起棱,有脊,圓首實徑,雙箍。據鑑定,應是東周以前的遺物。再次為楚荊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證。此外,還發現古遺址四處:
1.穆林頭遺址。位於沮水北岸的紫陽村,重陽坪對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200米,厚3米,土分5層,出土有石器、陶片,器表多素麵,少量有紋。
2.卞和墓。位於重陽村周公嶺山腳下。墓已毀,但墓道尚存。據考證,卞和出生在今保康縣馬良鎮重陽村。在這裡,至今仍保留了哭卞和廟,把卞和當神,對亡人感恩,保康沮水巫音是楚國祭祀音樂的繁衍,保康端公舞是楚國流傳下來的祭祀舞蹈,保康人信奉給竹子戴孝、給果樹貼紅、餵飯等習俗。
3.西坪遺址。位於重陽村西6公里。遺址南北長200米,寬30米,厚1.5米,地面暴露較多的陶片,出土銅簇一件,為東周時期物品。
4.鍋廠遺址。位於店埡鍋廠村。面積約1500平方米,厚1米,出土文物多陶片和草木灰。
保康縣史志辦楊選成認為,保康重陽的周公嶺、殿皇廟都和早期楚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揣測周公嶺的地名和周公旦奔楚有著密切聯繫,有可能楚人把周公旦下榻之地命名為周公嶺;而殿皇廟緣於楚國受封后,政治處境得到很大改善,都城建設隨之興起同時,興建殿皇廟作為國家祭祀祖先的地方,進而推斷出重陽為楚都丹陽的佐證,其理由有二:一、時間上,周公旦奔楚在前,封楚在後,周公旦所奔楚地應在重陽。二、從重陽周公嶺、殿皇廟位置看,以及與之相對的紫陽穆林頭有曾有過建過都城的遺蹟。爾後,楚先民在重陽勵精圖治,逐漸強大後,從遠安和南漳境內出荊山,在江漢平原稱霸,然後問鼎中原。
至於對重陽地名的推測有如下幾種可能:一種是懷舊,把重陽視為重建的丹陽,簡化為重陽。一種是祭祖,楚人把重黎尊為先祖,把都城帶個重字。再就是重陽和紫陽兩邊都有城,兩地都有陽,合二為一叫重陽。
有必要說明的是,保康縣的重陽、馬良、店埡三鎮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歸屬南漳,1949年才劃歸保康。
品牌名稱
“楚源地”為湖北楚源地雲商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自主品牌,其產品開發以“楚文化”崇火尚鳳、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的民族心理特徵為核心,依託“楚文化”青銅冶鑄、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音樂、老莊哲學及屈騷文學等主要構成,融入時尚觀點和設計,以服飾產品為主,涉及家居生活、文化藝術以及生態餐飲等相關產品的開發。將楚文化曾經斷裂的高貴精神與浪漫氣質延續到當下的現代生活中,重構楚國經典生活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