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海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美國Wisconsin-Madison大學物理海洋學博士後,研究方向包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海洋風生環流和熱鹽環流動力學”等。
海洋是生命的源地和歸宿
編輯:7月11日是第二屆中國航海日,航海日的設立原因之一是“7月11日是鄭和首次下西洋的紀念日”,今年航海日的主題是“愛我藍色國土發展航海事業”,您個人怎么看待航海日的設立呢?您覺得它能體現什麼精神和期望嗎?
楊海軍:在2005年第5期的《中國國家地理》上有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文章,大家也許已經了解了。
航海日的設立當然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海洋,雖然這裡強調的是航海,而不是關注海洋科學,不是關注海洋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密切聯繫。我希望除了有航海日以外,更應該關注“世界海洋日”(7月18日),海洋是生命的源地,又將是生命的歸宿。
我個人希望航海日的設立不要帶有人類自身太多的功利目的,希望它能體現人類開發進取的精神,希望航海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海洋,不是為了人類貪婪的本性去向海洋索取無窮無盡的資源,而是通過探索海洋的奧秘,找到人與海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途徑,因為在我們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正是海洋的存在才使它適宜生命的繁榮昌盛。
編輯:美國的航海節是每年的5月22日,意在紀念1819年5月22日美國蒸汽機船從喬治亞州的薩瓦納哈港起航,這和中國航海日紀念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本質上的異同嗎?您在7月11日會接待幾位美國朋友,會對他們介紹中國航海日,以及鄭和下西洋嗎?
楊海軍:有本質不同。我不太了解美國的航海日,但是我想作為海洋超級大國的美國,其最初可能就是起源於征服海洋征服鄰國吧。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不是為了征服異國他鄉,而是為了宣揚王道,結交異好,本質是和平的。
可能是碰巧,7月11日會接待兩位美國朋友,我想可能不會特意向他們介紹中國航海日,至於鄭和下西洋,在美國只要是學過海洋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歷史,因為美國大學《海洋學》導論這一類的教科書上都有對鄭和下西洋的介紹,這是世界海洋科學發展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壯舉,當時只有中國有如此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洋科學知識,而歐洲還處於文藝復興的前夜,僅僅只有一些海盜活躍在北大西洋非常有限的海域。
海洋天氣的分析
編輯: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將於7月份航行於加勒比海,有可能碰上颶風天氣嗎?如果碰上,會是什麼樣的情景?船員需要注意什麼?
楊海軍:7月的加勒比海正是颶風肆虐的季節,很可能遇見颶風天氣,如果遇見,只能禱告上帝了,根本無能為力。最好能避就避,靠岸航行,一旦有危險天氣,馬上上岸。
編輯: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將於8月初至9月中旬穿越太平洋,約兩個月的航行。這段時間,太平洋上主要會是什麼樣的氣候為主?船員又需要注意什麼?
楊海軍:赤道以北太平洋上會被一個巨大的高壓系統控制,太平洋東部天氣會更晴朗,穩定一些,熱帶西太平洋正好是颱風活躍的季節,天氣很不穩定。航行最好能保持在15-23°N之間的緯度,可以沿夏威夷群島至菲律賓北部的連線航行,這裡海面吹的是偏東信風,海流是向西的北赤道海流,而且遭遇颱風的可能性很小。
編輯:最後,請問您如何評價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環球航行?能對船員說一兩句話嗎?
楊海軍:這次航行具有開創意義,希望這次航行順利,安全。希望船員一帆風順,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