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梓(?~1327)

"楊梓所作雜劇有《豫讓吞炭》、《霍光鬼諫》、《敬德不伏老》,都取材於歷史上忠臣義士的故事,流露出效忠皇室的思想感情。 《敬德不伏老》著重渲染尉遲恭作為一員降將的悲哀和他對新朝的忠誠,與楊梓自己的家世不無聯繫。 ”楊梓的劇作以《敬德不伏老》成就較高

楊梓(?~1327)

正文

元代雜劇作家,海鹽澉浦(今屬浙江)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在宋朝做官。父楊發降元,任福建安撫使等職。楊梓在至元三十年(1293)時,曾任招諭爪哇等處宣慰司官,立有軍功,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死後追封弘農郡侯,謚康惠。楊梓愛好音樂、戲劇,與散曲作家貫雲石(1286~1324)友善。貫雲石擅音律,楊梓得到他的傳授。楊梓的家童很多都會唱南北歌調,影響及于海鹽。
楊梓所作雜劇有《豫讓吞炭》、《霍光鬼諫》、《敬德不伏老》,都取材於歷史上忠臣義士的故事,流露出效忠皇室的思想感情。《豫讓吞炭》中,敘晉國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主報仇,竟不惜漆身、吞炭。《霍光鬼諫》描寫西漢時大將軍霍光為了輔佐漢室,嘔心瀝血,直到死後為鬼。《敬德不伏老》中的唐代老將軍尉遲恭曾遭罷黜,一旦重新起用,壯心未已。作品表現這些人物“為主忘身”的精神面貌,聲稱:“我只待要一心兒分破帝王憂”(《敬德不伏老》),“與皇家出氣力,使殺我也死而無怨”(《霍光鬼諫》)。這些作品寄託了作者的懷抱,是元代社會矛盾的曲折反映。他們痛斥那些“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霍光鬼諫》)的寵臣們敗壞朝綱,懇求君上“去暴除邪,發政施仁”(《豫讓吞炭》),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政局。在霍光、豫讓等人物身上,塗抹了相當濃厚的孤臣孽子的色彩。《敬德不伏老》著重渲染尉遲恭作為一員降將的悲哀和他對新朝的忠誠,與楊梓自己的家世不無聯繫。元代姚桐壽《樂郊私語》中指出:“(三劇)皆康惠(楊梓)自製,以寓祖、父之意,第去其著作姓名耳。”楊梓的劇作以《敬德不伏老》成就較高,明代被改編為傳奇《金貂記》,對後世戲曲有較大影響。崑曲折子戲《北詐》采自《敬德不伏老》第3折。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