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民族學專業法學碩士(1997-2000蘭州大學)、法學博士(2000-2005年蘭州大學),師從楊建新教授,博士論文是《互動 調適與重構:西北城市回族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現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交流
應邀參加的學術交流會議21次:
1、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中期會議,2000年7月24-28日於北京市。
2、 中國民族學研究與西部大開發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12-15日於湖南省吉首大學。
3、 婦女與少數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5月8-11日於西北師範大學。
4、 蘭州2001中國民族學研討會,2001年7月16-18日於蘭州大學。
5、 全國回族第十三次回族學研討會,2001年9月5-8日於江蘇省行政學院。
6、 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2001年10月8-12日於新疆大學。
7、 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第十次全國學術研討會,2002年7月19-26日於蘭州。
8、 文明對話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2002年8月8-10日於南京大學。
9、 蘭州2002影視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8月13-19日於蘭州大學。
10、2002年全國回族學年會,2002年10月12-14日于海南三亞。
11、全國回族第十四次回族學研討會,2003年9月9-10日於寧夏吳忠市。
12、安多藏區藏族文化面向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於蘭州大學。
13、鄭和下西洋與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寧夏社科院主辦,2005年7月於銀川市。
14、“文化對話與文化自覺”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寧夏社會科學院2005年11月。
15、第十五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中國回族學會2005年11月於西安。
16、“田野中的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辦,2006年2月於廣州
17、“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哈佛燕京文明對話論壇?2006昆明會議,2006年6月16-18日)。
18、首屆中國回族學高級論壇,蘭州大學主辦,2006年7月8-11日,擔任論壇秘書長。
19、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2006年9月3-6日。
20、老子文化國際論壇,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政協甘肅省委員會主辦,2006年11月21-22日。
21、“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民族學學會、中山大學、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籌委會主辦,2006年11月24—26日。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
主要貢獻
近五年來,本人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CSSCI期刊上19篇,另有8篇被轉載、複印。
一、出版的專著
1、《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
專著,26萬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民族研究》2005年第一期發表佟春林的文章《解讀西部的新視角——<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評介》一文對該書作了全面的評述.
2、《互動、調適與重構——西北城市回族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博士論文)
專著,65萬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系蘭州大學“985工程”資助項目。
發表的學術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
1、《關於猶太、伊斯蘭民族禁食豬肉習俗新探》(學士學位畢業論文)載《西北民族學院報》1992年第2期 。
2、《唐蕃靈州之爭》 載《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CSSCI
3、《伊斯蘭教與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興起》 載《西北民族學院報》1993年第4期。
4、《關於伊斯蘭教入華“標誌”問題的再探討》 載《西北史地》1998第4 期。
5、《蘭州市回族社區JAMAAT地緣變遷研究》 載《西北史地》1999第4 期。
6、《伊斯蘭的婚姻家庭觀》 載《西北史地》(穆斯林文化研究專集)1999年第4期,合著1-2。
7、《伊斯蘭教與中世紀伊斯蘭文明的勃興》 載《西北史地》(穆斯林文化研究專輯)1999年第4期。
8、《客位文化視鏡的孔子形象透視》 載《西北史地》(穆斯林文化研究專輯)1999年第4期。
9、《達瑪滅佛與武宗滅佛的比較研究》 載《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CSSCI。
10、《博洽開新弘正道 重教興學炳汗青》 載《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CSSCI,合著2-2。
12、《Jamaat:都市中的獨特族群社區》 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CSSCI,合著2-2。
13、《文化自覺與精神渴望---都市族群研究:<開拓>一種文化現象》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CSSCI。
14、《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一)》 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CSSCI。
15、《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二)》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收入《人類學視野中的回族社會》,馬平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Jamaat:都市中的亞社會與族群文化》 載《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合著1-2。
17、《“女學”現象:蘭州、西安、臨夏調查的個案分析研究》 載《第十三屆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彙編》,中國回族學會編,2001年9月。
18、《現代化視界下的西部大開發》 載《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CSSCI,合著1-2。
19、《臨夏模式及其啟示》 載《中國民族報》2001年12月4日(理論版),合著1-2。
20、《蘭州市回族教育滯後原因的調查與分析》 載《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滕星、胡鞍鋼主編,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1、《西部大開發:一種另類現代性》 載《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滕星、胡鞍鋼主編,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1-2。後被收入《中國經濟技術發展優秀文集》,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2、《女學:經堂教育的拓展與文化傳承角色的位移》 載《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CSSCI。
23、《西部大開發應重視研究少數民族宗教文化》 載《中國民族報》2002年5月17日(理論版)。
24、《家庭知識資源貧困的代際傳承與文化不適》 載《回族研究》,2002年第四期,CSSCI。
25、《全球化背景下西部大開發資源優勢戰略的再審視》 載《西北人口》2002年第2期,合著1-2。收入《西北民族地區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高永久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6、《大力發展民族高校雙語教育 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人力資本支持》 載《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合著2-2。
27、《人力資本戰略:全球化場景與主體視界下的西部大開發》 載《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合著2-2。
28、《人力資本戰略:知識經濟時代西部人的必由之路》載《開發研究》,2003年第2期,合著2-2。後收入《西北民族地區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高永久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9、《文化人類學視界下的西北區域文化》 載《學海辭句章》,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0、《關於大眾傳播學何時形成之問題的探討》載《學海辭句章》,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1、《全球化場景與主體視界下的西部大開發》 載《中國經濟技術發展優秀文集》,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2、《城市界面下的回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載《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化建設研究》,高永久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3、《現代化和消費:都市回族社區研究的新視點--讀美國人類學者瑪麗絲<在北京和麥加之間》,
載《第十四次中國回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寧夏社會科學院2003年9月版。後被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回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關於伊斯蘭教入華標誌問題的人類學解讀》 載《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互動、調適與重構:都市生境下的回族傳統與現代化》 載《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CSSCI。
36、《城市界面下的回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載《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CSSCI。
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37、《東乾:族源、族稱與族群認同》載《絲綢之路》2004年總第10期。
38、《唐蕃靈州之爭——兼論靈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載政協靈武市第九屆委員會編《滄桑靈州》(靈武文史資料第五輯),馬希賢主編,2004年。
39、《從異名異地到同名同地——關於靈州(洲)、靈武歷史變遷的考察》
載政協靈武市第九屆委員會編《滄桑靈州》(靈武文史資料第五輯),馬希賢主編,2004年。
40、《穆斯林學者眼中的儒教與孔子——回儒對話:基於文化自覺之上的文明對話》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CSSCI。
41、《哲麻提(Jamaat)、穩麥(ummah)與漢文化語境下的族群認同的建構》載《鄭和下西洋與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寧夏社會科學院出版。再載於《鄭和與文明對話》,楊懷中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西寧市城東區回族教育發展現狀的人類學調查與研究》載《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CSSCI,合著2-2。
43、《跨國民族的族群認同》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1期轉載。
44、《一位伊斯蘭經學大師的追求——紀念虎嵩山大阿訇歸真50周年》載《中國穆斯林》2005年第3期。合著2-2。
45、《地方性知識的價值與意義》載《“文化對話與文化自覺”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南京大學、哈佛燕京文明對話論壇?2005銀川會議,2005年11月。
46、《明清時期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型與回族社區文化的變遷——以歷史上西安與泉州回族社區文化變遷為視點》載《第十五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回族學會2005年11月。
47、《“田野”中的宗教:一脈三弦與和而不同——甘寧青地區伊斯蘭教“拱北”符號的人類學初讀》載《“田野中的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2006年2月。
48、《以經詮經 洞悉真諦 鹹底大同——馬良駿阿訇及其伊斯蘭思想淺述》載《“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大學、哈佛燕京文明對話論壇?2006昆明會議,2006年6月16-18日。
49、《回族社區結構模式的人類學分析——以西北四城市的回族社區為切入點》載《首屆中國回族學高級論壇論文集》,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2006年7 月8-11日。
50、《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載《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CSSCI。
51、《回族人口的分布及其城市化水平的比較分析——基於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載《回族研究》2006年第4期。CSSCI
52、《哲麻提(Jamaat)、穩麥(ummah)與漢文化語境下的族群認同的建構》載《鄭和與文明對話》,楊懷中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明清時期國家與社會關係轉型境遇下的回族社區——以歷史上西安回族社區文化變遷為視點》載《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5期。CSSCI
54、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基建——歷史學與人類學的雙重視角 載《金城聯合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合著2-1。
55、《回族社區:“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載《中國民族報》2006年7月21日,理論版。
56、《大分散中建構民族認同——跨城鄉-區域回族社區之間的社會網路結構分析》
載《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寧夏社會科學院2006年9月3日。
57、《首屆中國回族學高級論壇綜述》載《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CSSCI
58、《都市村莊的文化變遷——以西北地區西安、蘭州、西寧、銀川回族社區為個案》
載《“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民族學學會、中山大學、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籌委會主辦,2006年11月23—26日。
59、《回族對祖國的偉大貢獻》(2005年甘肅省社科項目結項成果)
喇敏智主編,本人主持、承擔“政治篇”部分,10.5萬字,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年。
承擔、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
主持承擔、參與完成的重要科研項目9項:
1、 2002年本人承擔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西北城市回族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見國家民委檔案[民委發2002]127號“國家民委關於下達2002年院校重點科研項目的通知”),已結項。
2、2000年本人參加楊建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課題《中國少數民族通論》,完成“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通論”部分(10萬餘字),已結項。
3、2001-2003年本人參加高永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百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課題《西北地區城市化戰略及社區建設研究》,項目已結。
4、2002-2003年本人參加黎軍副教授主持的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力資本與西部大開發》,本人排名第2,並發表學術論文3篇。已結項。
5、2004—2005年參加楊建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課題《西部民族關係與宗教問題》。承擔“改革開放以來的甘、寧、青省區的民族關係與宗教問題研究”部分。
6、2005-2006年參加楊建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課題“國家清史工程-典章志-民族志-回族”,為主要成員。
7、2005-2006年參加甘肅省社科項目《回族對祖國的貢獻》,為主要成員,排名第二,已完成。
8、主持承擔200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宗教文化資源與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研究——以多元宗教 與多民族雜居的河湟地區為個案》,項目批准號:06BZJ018 。
9、主持承擔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民族關係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批准號:06JJD850002
獲獎記錄
獲獎7項:
1、2002年11月在蘭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榮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學字第20022531號)
2、2002年12月《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一書榮獲蘭州大學“研究生科研成果二等獎獎”。
3、2003年12月榮獲甘肅省第十屆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
4、2004年7月《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一書榮獲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二等獎。
5、2006年《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一書榮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