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主要成就:
參加義大利-52界威尼斯雙年展獨立項目展、德國柏林-中國紅行為藝術展、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謝爾曼亞洲當代藝術收藏展、丹麥路易斯安娜美術館-中國製造展、瑞士伯爾尼美術館-烏力、西克收藏展。北京國家際會議中心-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展、上海-不合作方式展。
作品《種草》《藏》《烙》、《啟示錄:一、二、三》、油畫《種草現場》被美國邁阿密藝術畫廊、義大利托美洲博物館、瑞士收藏家烏力-希克、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IVAM)、中國東廊藝術、澳門藝術博物館、及英國、荷蘭、巴西及中國的畫廊及私人機構收藏。
作品《愛情故事》、《四環以內》、《嘉峪關》、《曬》、《麥穗-朝陽公園》等被廣東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深圳格豐藝術機構、及中國私人藏家收藏。
作品《中國聖經》、《藏》被澳大利亞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
作品《中國聖經》被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永久收藏。
獲2002當代藝術獎、(CCAA)
主要經歷:
楊志超生長於萬里長城的西部重鎮“嘉峪關”。後考入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86年畢業後在蘭州的一所中學任美術教師。1987年,楊志超和同學張西川在蘭州五泉山公園實施《滾畫布》行為藝術引起轟動。 1989年,楊志超參加“太陽群”藝術活動,創作行為作品《傳教》、詩歌《死無葬身之地》、《追尋上帝之路》。1991年參加“蘭州藝術軍團”,集體創作《葬》行為活動。楊志超在早期的藝術創作中,除了行為藝術和繪畫方式外,詩歌及寫作也是他非常重要的創作手段,他在1994創作的觀念文本《管摳文化》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被登載在1995年由艾未未先生主編的著名文獻《白皮書》中。1995-1996年楊志超創作了行為作品《職業保姆》、同年開始創作長期行為作品《愛情故事》。在蘭州生活期間,楊志超的創作軌跡從沒有脫離自己的生活範圍。正是這樣的創作方式造就了他的行為作品有著真實的生活痕跡和時間感,擺脫了許多作品出現的空泛的敘述方式,讀起來更加讓人信服。
1998年、楊志超和愛人張瀾一起來到北京,開始了北漂。為了生活開過餐館、擺過地攤、做過代課老師、工地監理、插畫師等。後來到發課公司,給艾未未先生當助手。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多件行為作品,並得到了艾先生的鼓勵和支持,為他後來的行為藝術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由此開始了楊志超行為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期。1999年7月,楊志超創作了行為作品《四環以內》。同年12月30日,楊志超在自己的生長地“嘉峪關”開始實施有關“精神體驗“的重要行為作品《嘉峪關》,為期30天。在作品規則中,他這樣描述:
以病人身份入住精神病醫院並接受治療。
一:接受醫院安排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措施。
二: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不無故離院和終止治療。
“1999年12月30日上午10:00,在甘肅省嘉峪關市醫院精神科。我經過了系統檢查及主治醫生的仔細詢問和測試後。於11:40分住進了該院精神科男病區2號。診斷病因為:抑鬱症。並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藥物、心理疏導、音樂等半強制性治療。反應最大的是藥物。2000年1月30日中午11:00。我出院時,身體狀況一般,記憶力有所下降。頭暈、反應緩慢的藥物症狀因停藥而得以恢復。由此結束了一個非精神病人的精神歷險”。
楊志超作品《嘉峪關》和《四環以內》的手記在2005年由中國紀錄片先驅吳文光先生編輯的文獻性書籍《現場》第三冊上全文發表。(2005年1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楊志超在艾未未先生的工作室完成了另外兩件行為作品《烙》和《曬》。11月,楊志超在上海參加了由艾未未、馮博一策劃的《不合作方式》展覽,並在現場完成了他標誌性的代表作品《種草》。被多家媒體報導,其中刊登在2000年《中國新聞周刊》24期上的當代藝術報導。引發了廣泛爭議。2001年楊志超的作品《菸灰缸》參加了艾未未先生策劃、潘石屹先生、張欣女士主辦的SOHO中國現代城藝術館開館展覽,並在現代城A座10層永久展示。2002年7月在草場地老艾工作室和艾先生再次合作、共同完成了行為作品《藏》的實施。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我無法忘掉“藏”的興奮和緊張……未未精彩的設計意圖完成了這次夢想延續。那種迷一樣的誘惑最終成為一種永久的希望“。
2003年楊志超參加了著名批評家吳鴻先生策劃的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距離-廣東美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展出行為作品《愛情故事》,並在現場實施了行為作品《尾巴》。吳鴻先生說;“這是廣東美術館的首次行為藝術展示!”。《愛情故事》也被美術館收藏。並被刊登在《南方都市報》上。
2005年5月,楊志超、王楚禹、朱冥、何成瑤、參加了由舒陽策劃、英國行為藝術協會組織的《中國現場藝術——英國巡迴展》,分別在曼切斯特、利物浦、倫敦、加迪夫、考文垂、布里斯托、蓋茨黑德、考切斯特、倫敦做行為藝術表演。歷時二十天,這是中國行為藝術在英國的首次巡迴展,並在多個美術館進行了講座。同年6月,楊志超受邀請參加由華裔義大利籍陳媚媛女士策劃的《52界威尼斯雙年展獨立項目展覽—P3行為-紙-計畫》的展覽,並在威尼斯著名的鐘樓上實施了楊志超的另一件引起爭議的作品《聖馬可的鐘聲》,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被當地警察逮捕,在經過5個多小時的詢問和筆錄後,最終被釋放。義大利當地媒體報導了此事件。2008年8月,由上海《東廊藝術》主辦、艾未未先生策劃的楊志超個展《楊志超作品展》在上海《東廊藝術》舉辦。展覽結束後,楊志超和愛人張瀾去四川青川地震遺址區,拍攝地震資料,並在現場實施行為作品《啟示錄四:百日5,12》。2009年11月,由艾未未先生策劃,楊志超的行為裝置作品《中國聖經》在草場地藝術檔案倉庫舉辦首次展出。3000本筆記本的排列、大量文獻性的資料給人留下了強烈的視覺震撼,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在隨後的幾年中,《中國聖經》被邀請參加了多個國內外展覽。2010年,楊志超參加了著名批評家呂鵬先生策劃的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的大型展覽,展出了作品《中國聖經》、《種草》、《烙-現場》。同年,由北京798佩斯畫廊主辦、冷林先生策劃的《偉大的表演-行為藝術展》開幕。2011年,由凱悌女士策劃、《中國聖經》首次在香港展出。同年8月,《義大利阿索羅國際藝術電影節》開幕,楊志超的行為作品《菩提》在北京-義大利以同步播放的方式現場實施,其創作五年時間的行為繪畫作品《孔不-丁子北漂記》長卷同時展出。2012年《中國聖經》在新加坡拉塞爾藝術學院展出。2013年,香港贊善里10號畫廊策劃了《平行人生-楊志超與楊志超》的展覽,作品《中國聖經》第二次在香港參展,並被澳大利亞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8月和著名音樂人、詩人、搖滾歌手左小祖咒合作,所做插圖本小說《狂犬吠墓》出版。9月去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系,講授《行為藝術》課程。2015年5月,楊志超和女兒子心赴澳大利亞,參加由澳大利亞謝爾曼藝術基金會舉辦、阿德萊德大學藝術史博士羅清奇女士策劃的《楊志超-中國聖經》的個展開幕,同時楊志超參加了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謝爾曼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向東-亞洲當代藝術收藏展》。在新聞發布會上,基金會主席“珍,謝爾曼”女士宣布展覽結束後將《中國聖經》捐贈給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永久收藏。澳大利亞電視台和網站報導了相關展覽和活動。同年6月澳大利亞華人作家協會舉辦了有關《中國聖經》的討論活動。《中國聖經》畫冊出版。
《中國聖經》展覽相關報導:
這是一件最讓我感動的作品!它並不屬於任何個人,它是那個時代的見證物,它屬於世界。
——“珍,謝爾曼”女士(澳大利亞謝爾曼藝術基金會主席)
作品評論
楊志超行為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個人的藝術力量也同時表現了今天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矛盾和衝突。這個衝突是社會和政治的,更是文化的。在這一點上楊的作品呈現出艱難而坦然、磊落的品質。……這個人在用他的方式述說人類文明中最普通和共同的處境。有時這個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誕,將我們的精神存在從不清晰的現實世界的畫面里剝離開。
——艾未未
我是在幾年後讀到楊志超有關“四環以內”和“嘉峪關”的手記,是一種震驚的感覺,震驚是因為這個人把自己的肉身孤獨地置於最堅硬的現實處境中,在規定的時間裡去進行一種非常人想像的體驗。這應該是一種無人觀看也無人喝彩的現場,當然也更不是“表演”。
——吳文光
我以為楊志超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完全沒有表演的氣息。讀了他的檔案,我相信,行為藝術可以是人類具體領域和具體形態的生活的受控實驗過程。……只要善於觀察、感受和記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行為藝術家——作品便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從“四環以內”到“嘉峪關”讀楊志超行為藝術檔案》中國青年報—帕耶瓦
早在20年前,蘭州就介入了實驗的激流。一個群體行為藝術———“滾畫布”成為這個城市行為藝術者們的開篇之作。
——《蘭州晨報》“堅守,在現代藝術的陣地上”
尤其是作品“種草”,除了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也是為中國的行為藝術樹立了一座里程碑。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還不能完全接受這種“最前衛藝術”帶來的衝擊。
——《中華兒女。青聯刊》
他長期以來將自己的身體,已經圍繞“身體”的各種概念性外延作為實施自己作品的試驗場……而最感人的地方在於,當這種個人性的內力遭遇社會性的外力的時候,從中所爆發出來的張力是他的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支點……
——吳鴻、
楊志超一直在尋求創新突破的可能性。作為中國藝術家個體行為藝術的早期實踐者之一,他是少數能夠在外界喧囂繁鬧的嘈雜聲中沉心靜氣的人,他的藝術檔案中呈現的思考脈絡十分清晰。對身體的關注度,對個人經驗的社會性價值的關注,是其作品最為鮮明的話語特徵。
——顧振清
楊志超的三千本可以任意翻閱的《中國聖經》接通了觀看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心脈……我欣賞楊志超這件從容闊大的裝置作品,它使藝術家與觀者之間的距離為零。
——郭蓋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楊志超在北京連續做了一系列高質量的行為藝術作品。正是憑藉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與頑強,楊志超很快在北京當代藝術界打開了局面,並成為行為藝術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楊衛
楊志超先生以自己的身體行為,去體現一個藝術家於時代之間的衝突和碰撞……當一個正常人在社會中成為精神病人,這究竟是人並了還是社會病了?……沒有獎金,沒有證書,這僅僅是我個人對他們的一次致敬。
——吳幼明
個人隨筆:
身體一直是我關注的對象。我們的身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加不屬於我們自己……今天,當身體的一切都可以替代和重造時……它和社會所有的生產系統都會發生關係。
可要想解釋清楚思想怎樣產生?問題如何解決?就得切開皮膚看。於是,身體藝術產生了。它象一把手術刀,解決自己問題的同時,也努力解決人的共同問題。
在做愛都麻木的狀態下,行為藝術如果不讓你感到陣痛和怵目驚心,就率先失去了主動和注意力,第二步才會讓你難受、尷尬甚至憤怒,直到默許和反思。
對於我們麻木的神經而言,精神麻木也是一種血腥,和行為的血腥並沒有量上的區別。
作品需要一定的反對和咒罵,這正好形成了對作品的監護,在這樣一個失去對抗的複雜年代,任何標榜乾淨、純潔字眼的作品都值得懷疑。因此,反對的呼聲幾乎在證明作品的成立和生效。
在作品中,我願意表現:生命的荒誕和對抗,生命的矛盾和尷尬,生命的欣喜和陣痛,痛也是一種欣喜,所有的生命在迎接曙光的前夕,必會經歷陣痛。
個人文章
行為藝術筆記
行為藝術(PerformanceArt)在中國翻譯成“行為”而不是表演,更準確地貼近了中國現實和生存環境,由此和原有的表演拉開了距離,並擴大了適應範圍。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這反而豐富和延伸了“英語”原有的意義,儘管這個詞也並不僅指表演。
當代藝術的“繁榮”似乎已淹沒了一切,隨著各種展覽和銷售熱潮的不斷出現,我們真的以為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鼎盛時期,儘管這一切並不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行為藝術這種外來形式,也隨著這一現象,時隱時現地出現在不同的展覽中,我們有時特高興地以為:行為藝術已開始了輝煌……?繁榮的背後正隱藏著致命的弱點,“藝術作品短命化”的現象正像病毒一樣,向里向外、向所有能擴散到的地方滲透,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我們都難以逃脫。尤其是當我們摸著腰裡的美金日漸增多時,嘴裡念叨著:重要的當然不是藝術。
在當代藝術似乎已全面進入主流媒體和官方藝術場所中,前衛藝術的地下性已變成了“傳統”和“過時”的代名詞,而行為藝術也因此多少受益,但它特殊的呈現方式和觀念使它難以擺脫尷尬的處境,雖然它已出現可登大雅之堂的跡象或是官方正在計畫接受某些行為藝術家,但這只是潮流趨使的作用,並非表明對行為藝術本身合法地位的承認,同時行為藝術家經濟狀況的不穩定也阻礙了這一認同。因此,行為藝術的總體狀況還必然要處於原有的自髮狀態中並將度過持續期,但正因如此,它的生命力才顯重要,在冒著無法獲得現實利益和不被認同的矛盾前提下,它的存在和建設性需要的已不僅只是個人的熱情和意志力,而是一種理性的人文精神和學者式的治學態度,以及思維的清晰性。它的存在暗示了藝術中極其個人化藝術精神的延續和自信,並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藝術自否原則和批判精神,而使藝術多了一項歧義,這也正是行為藝術和現實既自相矛盾,又互為結合,而並未消失的重要因素。儘管這種矛盾逼迫已將同樣是凡人的行為藝術家開始分化、變形、甚至改變,但這並不妨礙後來者繼續這種不是遊戲的“遊戲”,正如一個作者所言:行為藝術不管從那方面講都是前衛中的前衛。“行為藝術不僅只是一種藝術形式,而首先是一種關於存在的態度”,儀式化的行為藝術以自我的方式救贖靈魂。還原生活的真實層面,以現場震撼力感染著觀者。
行為藝術在發展中,由於它自身帶有的先天性的前衛精神和實驗性,以及現代哲學、社會學、醫學科技等諸多學科對身體理論的重新解釋,使行為藝術不可避免地將感受結果落到身體之上,以達到尋找更本質的意義。因此,圍繞身體的生物學經驗,諸如觸覺、味覺、痛覺、嗅覺等等相關的人體感覺,就變成了藝術家藉以表達某種深刻感受的方式,而為了這種“深刻”,身體往往會借用與此緊密相連的手段之一—暴力,來完成這個主題。所以,暴力的出現就成了無法迴避的問題。
在日益“體制化”的當代藝術中,暴力的主題正在被消解和拒絕,人們習慣性的審美因素並未因當代藝術的發生而有多少改變,長期以往形成的閱讀習慣和利益因素使這個類型的行為作品往往更容易遭受簡單的拒絕,而難以享有正常題材藝術品同等的理解和接受過程。藝術家由於感性和個性的原因,也無法寫出更符合學術探討的理論辯護文本,只能以沉默來回應,這更加劇了對此類作品的誤解和誤讀。批評家對此“比勇鬥狠”的口語評述基本上成了人們評論這類作品習慣引用的否定用語,但既然是現象就有形成現象的根源和原因,為什麼不去先做符合學術準則的理性分析和研究呢?退一步講,既然我們都有令人信服的道德意識,那又何來如此多的暴力事件?既然和平是我們的理想,那現實中的戰爭和衝突為何又屢屢出現?縮小和轉移這樣的事實無助於我們對現實和藝術的理解。正像佛羅姆在“人類的破壞性剖析”一書中所認為的:暴力(惡性侵犯)只是人類社會才存在的現象。
暴力並不是藝術家要表現的目的,而是通過這種形式達到對暴力後的反思才是宗旨。(況且,這一類作品是否屬於“暴力”也有待於討論。)
藝術作品的暴力素材,既不是完全來源於西方的藝術史,也不是完全來自於現實。儘管最初的暴力化作品確實和這兩個因素有關,但在逐漸發展、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暴力主題的確認和發展則更多地來源於個人心理學角度的內心矛盾困境和藝術史中的批判精神以及對身體的生物學基礎的重新認識,如果沒有這幾個基本點的支撐,便不可能出現普遍化的同類作品,而只可能是潮流式的回應。今天再看這類題材的作品,所有建立在模仿和搬用的潮流式基礎上的行為作品,由於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商業利益的原因,很快就改了行,轉而去做更符合現在認同標準的作品了,而那些建立在理性思維上的行為藝術家,並未因此而改變,並繼續將這種認識深化。
行為藝術中的暴力化傾向,只是借用了暴力的符號,而並不含有社會學中對暴力所下的定義,它的表現形式也因此屬於個人的身體實驗,而缺少各學科中對暴力的主要特徵“侵犯”的呈現而使暴力問題成了一種假設。但它仍從自然角度和社會學角度給“暴力”以新的解釋。所以,這裡的暴力是身體的生物學體現,它並不帶有錯誤和正確的意識形態判斷,旨在揭示生命中的自然現象。如果說一個醫生的外科手術從外觀形式看沒有暴力感產生,那么行為藝術的外觀形式也沒有暴力感產生。
行為藝術在借用暴力這種形式時,也會將這個詞所含的社會學含義同時傳達給觀者,但暴力的社會化定義不是政治意識、明確的團體主張、階級間的矛盾利益爭鬥,而是更多帶有對暴力的生物學解釋及由此產生的隱喻和象徵。這些模糊的不確定詞義,並不含有對“暴力化”本身的意義延續以及和社會現實的暴力有什麼共同之處,它只對個人的行為方式負責,它和現實的暴力行為沒有可比性。
暴力同樣來源於身體資源的重新確定,在這個特殊場所中,暴力這個詞的詞義是中性化的,它是身體場所的寄生物和實現身體理論的形式,不藉助身體這一物質因素,暴力便無法實現它的所指。所以,它是身體行為藝術的表現方式之一。它藉助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痛覺和神經系統、血液、毛髮、等因素和觀念相結合,形成了一套“暴力美學”的體驗式樣,再通過工具、材料、器械的輔助,完成這一過程,但由於“暴力”這個詞先天具有的社會化因素,使得觀者以類推法進行判斷,掩蓋了它在作品中的真實指向。因此,簡單的加以拒絕和反對是一種先天經驗的誤讀和誤解。
另一方面,從中國現實環境出發。更多的以社會學角度思考當下的生活、文化和藝術問題,是行為藝術的另一個努力方向。儘管拆解生活和藝術的邊界一直是藝術家思考的問題,但由於藝術本身和外部環境的問題,這樣的努力沒有取得更明確的結果,而且,諸多的制約因素和商業利益也使這樣努力的藝術家最終回到藝術一貫存在的自我觀照的解決方式中,因而出現了以調侃、自我解嘲式的作品成了國內藝術近年來的主要傾向,並一直延續至今。這雖然也是一種現象,但卻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多種可能性的並存。加上日益圈子化、關係化、利益化的操作方式,侵害了原本存在於藝術家內心的責任感和信任度,從而使當代藝術並未真正達到拋開表面繁榮後的實際深度和廣度。因此對這個問題的再思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對我自己而言,對身體的生物性認識和對身體的社會化認識共同構成了自己作品的兩個基本點,並因此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當然,一件藝術品的誕生並不是這么簡單,還有許多相關的因素存在,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當所有愛美的人為美而承受手術之痛的時候,心裡想的都是整形後的愉快,正如法國藝術家奧蘭所說:“所有的文明都在製造著人的身體”。我的心態也像一位愛美的女士,既有慌恐,也有修復後的欣喜,但和整容的唯一區別是,前者是身體美容,我則是借身體的處理表達思想整形的涵義。
我的行為作品正在努力恢復身體的生物學反應和社會的平衡關係,在漫長的過程中,甚至在二十世紀晚期,身體也曾被認為是醫學的附屬品而不具有社會學的意識和思維,現在,身體本身正在成為思想中心,也可以這么講,它的生物學反應是全部思想的根源,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布萊恩·特納所言:“就身體的重要性而言,近年來的社會、文化、技術變化使身體成為現代政治的中心,因為自然和社會的習慣性邊界被不斷地侵蝕和改變,結果政治立場也很快地顯得陳舊過時……”(摘自《後身體、文化權利和生命政治學》)
在對身體自我傷害的日子裡,心也同樣受到了傷害,這是一種比表面的傷害更加令人痛楚的傷害,它甚至會使人產生對所有的一切都質疑的懷疑精神,包括懷疑存在本身……這種悲劇式結果的出現真的暗示了我們娛樂化生存時代的全面到來嗎?但冷靜下來,在這背後,通過身體的傷痛作用到心裡,你又獲得了一種隱隱的醒悟,它使你警覺,並在深深的原罪懺悔中,出現輕如羽毛的陣陣顫動,始終在不可說的狀態中感受著感動……我們當然喜歡喝著咖啡,坐著寶馬在優雅的別墅內談論著生活以及和藝術有關無關的話題,我們也當然喜歡每張畫的價值創世界記錄,我們當然更不願意乾出力不討好的事,就因我們太聰明,反而不乾傻事。世界這么大,多幾個傻瓜算什麼,藝術不能當飯吃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就是要讓藝術既能當飯吃還能出名,多好呀……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做到了,我們可以笑了。
我們一直渴望變成魚或鳥,但當我們真變成了魚或鳥,真長出了腮和翅膀時,我們又因恐懼而扼殺了魚和鳥。但我們離長腮和長翅膀的時間越來越近了……這是事實。
楊志超2005北京
展覽年表
個展
2015《中國聖經》-悉尼展》SCAC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
2012《藝術專利局-楊志超檔案》北京草場地荔空間
《中國聖經》-新加坡展新加坡拉塞爾藝術學院
2011《中國聖經》-香港展香港10號贊善里畫廊
2009《中國聖經》-北京展北京藝術檔案倉庫
2008楊志超作品展上海東廊藝術
群展
2015萬神-中國當代藝術的聖家族北京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
“向東”亞洲當代藝術收藏展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
2014垚-再造---2014蘇州當代藝術展蘇州雨村美術館
Playing一起玩Art(孩子們和藝術家的合作遊戲)現象藝術工作室
2013熱血-行為藝術第二季內蒙古呼和浩特
“我們·1994—2013”——中國宋莊藝術家集群二十周年特展北京宋莊美術館
中國聖經香港2013年首屆巴塞爾博覽會
平行人生-楊志超與楊志超香港10號贊善里畫廊
當代藝術在中國,1990-2012德國柏林中畫廊
2012觀念維新—中國當代影像簡史北京寺上美術館
家鄉家-藝術展北京宋莊現象藝術中心
以身觀身-2012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藝術博物館
“生物、生態—中荷當代藝術展“北京宋莊美術館
收藏家提名展廣州美林美術館
2011“藝術更替”—2011義大利阿索羅國際藝術電影節義大利阿索羅城
解構主義藝術首屆作品展[預展/上海]上海盛和堂文化藝術中心
我信—在宋莊的中國當代藝術北京宋莊美術館
行為藝術中國文獻展-1985-2010北京宋莊美術館
兩個端點2011-台灣+中國當代藝術展義大利特雷威索帕拉基藝術空間
2010異數39度-當代藝術展北京龍德軒當代藝術中心
偉大的表演-藝術展佩斯北京畫廊
文字欲.文字獄-藝術展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
樓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北京時代美術館
愛的盟約-影象藝術展北京文津國際酒店藝術中心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2009共謀藝術展北京798藝術區“其他畫廊
青年策展人邀請展—位移北京宋莊尚堡美術館
三十年蘭州當代藝術展post30藝術中心,蘭州
食物印跡荷蘭,海牙BINK36
解構主義藝術背景文獻展(巡展)第一回展上海、新疆、北京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藝術博物館
上上國際美術館開館展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
2008 華人當代藝術—兩個端點義大利托美宙市美術館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IVAM)
2007Vital2007國際行為藝術節—行為的本質英國曼切斯特華人藝術中心、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
52界威尼斯雙年展獨立項目展覽—“P3行為-紙-計畫”義大利威尼斯
MADEINCHINA丹麥哥本哈根路易斯安娜現代美術館
07影像檔案展(798)OPEN實現當代藝術中心北向陽光藝術空間
身體對話--當代藝術聯展上海東廊藝術
北京製造--韓國弘益大學現代美術館學術展弘益大學現代美術館
中國現代美術-北京製造作品展首爾弘益大學現代美術館
攝想--觀念攝影6人展深圳格豐藝術機構
中國行為藝術攝影北京映畫廊
北京BS1當代美術館2007年度藝術提名展朱屺瞻藝術館
意外,失控展京KU藝術中心
2006 首屆5x7照相雙年展山西平遙
行為紅-中國行為藝術德國柏林世界藝術中心
2005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藝術博物館
城市的皮膚—當代都市影象的可能性研究澳門塔石藝文館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藝術展北京TS1藝術中心
中國現場藝術英國巡迴展英國倫敦維多麗亞和阿爾伯特美術館、紐卡索巴地克藝術中心、曼切斯特華人藝術中心等
麻將——中國當代藝術展瑞士伯爾尼美術館
香港作動第二回展香港亞洲民眾戲劇協會
中國行動錄像展法國圖爾國立舞蹈中心
透明的盒子-當代藝術展北京建外SOHO
2004 比利時中國當代藝術展 比利時根特藝術館
第二界”大道”現場藝術節北京建外SOHO
2003 現場藝術節北京東京藝術工程
距離-廣東美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廣東美術館
2002 切入影像展 北京藝術檔案倉庫
混凝土展 紐約前波畫廊
對話·第三狀態——中國現代藝術巡迴展 義大利巴里當代藝術博物館
2001 現代城藝術館裝置展北京現代城藝術館
2000不合作方式展上海東廊藝術
獲獎:2002獲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