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從1997年起定居杭州,創辦大視角文化傳播公司,從事時尚文化傳播、期刊出版、時尚文化創意等工作。曾長期擔任某國際女裝集團品牌策劃推廣總監,參與策劃和組織北京、上海等大型有國際影響的時尚活動。同時,為國內多家女裝企業、高級百貨、上市公司、旅遊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品牌規劃和宣傳推廣活動等。
從2002年起開始關注山西傳統文化,先後數十次深入山西上黨地區、山西古邊塞地區,實地調研、採風、訪問。行程數萬里,拍攝數千張照片。研究典籍,訪問專家,歷近十年之功,先後創作出版了大型圖書《人文晉城》(2006年10月出版)、《曾經的優雅與輝煌——上黨梆子與古戲樓》(2008年11月出版)和《仰望三關》(2012年2月出版)。這些書被一些文化專家稱為反映山西文化的“三部曲”。
出版著作
人文晉城(上下冊) 介紹:
《人文晉城》是一部全面介紹晉城地區人文遺存、人文景觀的書籍。甫一問世,即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成為當地政、商、文化界對外交往的“時尚禮品”,被譽為晉城的“金名片。”
《人文晉城》全書30餘萬字,500多幅圖片。是作者兩年實地採風、考證、注入對家鄉無限深情的傾心之作。許多人文景觀是作者第一次進行系統的文字整理、發掘和對外介紹。晉城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壯觀的古典建築,有著特殊人文和生活氣息的自然景觀都得到一一呈現。全書的系統性、完整性、可讀性、圖片專業水準和簡潔的設計為國內各大圖書館所收藏,很多書店已經售罄。《人文晉城》詳細的介紹,細膩的筆觸,有效地宣傳和促進了當地文物保護和旅遊產業。
《曾經的優雅與輝煌》上黨梆子與古戲樓》:
上黨梆子是流行於晉東南地區一帶的深受當地百姓喜愛的一種戲劇。為了表現這一文化經典的源遠流長,作者另闢蹊徑,從探尋和研究分布於晉東南地區大小村落的古戲樓入手,通過對當地經濟發展、地緣優勢的審視,生動地闡述了上黨梆子產生的文化淵源,其衍生、發展、繁榮的過程以及戲劇與上黨人密切而有趣的生活關係。同時,介紹了上黨梆子鼎盛發展時期的班社、劇目、至今被上黨人追憶的名角等。是迄今為止,中國詳盡地介紹地方戲劇與一地經濟發展、社會民俗、人情風貌、戲劇人文特色關係的書籍。
作者歷時2年多,幾乎走遍了上黨地區的山山水水,考察了許多偏僻山村和鮮有人跡的古戲樓,請教訪問功底深厚的民俗專家、古戲樓專家、音樂家、表演藝術家等,歷盡辛苦,最終成書。
《曾經的優雅與輝煌——上黨梆子與古戲樓》清晰的邏輯脈絡、生動的語言敘述、巧妙精細的構思和對古上黨社會風情的精準描述,使其堪稱為上黨文化的經典之作。它對研究上黨地區文化、歷史建築等無疑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該書一經出版即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今已再版。
《仰望三關》:
2012年春,作者歷時三年多寫作出版了《仰望三關》一書。該書以縱橫交錯的中國大歷史為背景,通過歷代發生在山西境內的外三關上(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妙趣橫生地闡述了遊牧民族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碰撞、交融、演進的過程。作者以氣勢恢宏的歷史氣度,以輕鬆而妙趣橫生的筆觸,生動地演繹了中國歷代王朝,與塞外民族時敵時友的關係。通過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十年機智守關的軍事傳奇,敘述了雁門關的悠久歷史;通過漢高祖劉邦演繹“白登之圍”時的狼狽,尋找到了“和親”換和平這一經典外交政策的邏輯關係;通過隋煬帝在寧武管涔山上縱馬射獵的隱情,揭開孕育山西文明、汾河源頭的歷史傳奇;通過“楊忠武祠”娓娓敘述,牽出楊家將守關的忠勇與悲戚;而一塊北宋留存的殘碑,則牽引出北宋兩帝王經歷的恥辱和中原文明遭受新崛起的強悍民族踐踏的沉重過往……三關上呈現的一切事件與中原政權或強大穩固或飄搖欲墜的政治格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大歷史的詭異,中國文明進程中地方文化、古蹟命運和具體事件的細密,構成了該書的閱讀趣味。作者耗時三載多,歷盡寒暑,閱讀古籍,訪問山民,拍攝圖片數千幅,以一個成熟且善於思考者的文化功力,成就了一部儒雅自足的農耕民族與彪悍流動的遊牧民族相互交匯的壯美詩史。
《仰望三關》是迄今為止,以壯闊的歷史為背景,以波瀾起伏的歷史事件為縱橫,書寫中國古邊塞榮耀與悲戚文化的獨特作品之一。該書的出版發行,無疑將引起人們對邊關文化的更為熱情的關注。
人物評價
仰望的靈與性
——讀楊平《仰望三關》及其它
杜學文
忻州的同志來,說他們出了一本關於“三關”的書,想組織一個首發式,希望我能參加。老實說,我對他們說的書沒有太在意。這些年來,各地都出版了不少關於本地歷史人文地理的著作,有的更是十幾本一套,規模很是龐大。為一本書費那么大的勁開會,似乎沒什麼必要。及至他們把書放在我的面前,不覺心為之一動。書的裝幀設計典雅大氣,濃重的中國紅洋溢著一種端莊與活力,夕陽下山巒中殘存的古建遺蹟又散發著時間的光彩,以及歷史的魅力。它是厚重的,讓人感到沉甸甸地;又是張揚的,給人以生命的堅韌與無盡的活力。它有歷史感,又不乏現代意識;植根於我們腳下的土地和人文,卻又嚮往著美好的未來與希望。而其中的文字,則讓人感受到作者生命的躍動,是優美的,充滿了靈性的,卻也是嚴謹的,經得起推敲與考證的。在這字裡行間,流露出我們對既往無盡的追思、回想,也感得到對未來的信心與責任。而其中的照片,大部分是她拍的,也令人神往。這些照片,用鏡頭為我們記錄了以“三關”為中心的歷史,以及歷史中的今天。它們是文字的補充、豐富、再說明,是《仰望三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這可真是一本好書。
看作者介紹,楊平,竟然是一個時尚美艷的女子。在今天這樣的時刻,還有這樣的時尚美女來做這樣的事情嗎?而她除這本《仰望三關》外,竟然已經出版了《人文晉城》《曾經的優雅與輝煌——上黨邦子與古戲樓》兩部關於山西歷史文化的著作,還有《西湖新翠》什麼的作品。在首發式上,播放了一些楊平在“三關”地帶採風的照片。她與當地的老農一起席地而坐,與散落的古建遺蹟一起散落在塞外的陽光下,與同行的人們矗立在天地之間,用鏡頭對準大地與天空……。無論如何,她是一個中心,一個亮點,甚至像一個俠女,一個騎士,是一個與那裡的歷史、人文、地理並不相同的影像。但你總會感到,她的心與旁邊的老農,那些臉上雕刻著歲月的皺紋,手上肯定打滿了老繭的人是一體的。她外在的時尚與內心的或淡然、或寧靜、或專注完美地統一起來。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奇異地融合在一起。而在會前見到她本人時,卻讓人感到她並不像一個俠女那樣勇敢,一個騎士那樣健壯。她不像山西人,不想晉地那些黃土地上生長的女子,而更像西子湖畔的江南嬌女,顯得有些柔弱,有些削瘦,甚至有些……憔悴,正如會上一位了解她採訪創作情況的人所言。然而,她並沒有說她自己的創作如何艱辛,她的文筆如何優美,或者她對時尚、服裝的見地。她說的是鐵馬金戈的戰場,是悠久蒼茫的歷史,是漢武帝與隋煬帝,是白登之戰、馬邑之謀、土木堡之圍,以及長城、烽火、邊塞,遼闊的草原和充滿了溫暖的土地。她甚至感謝忻州,感謝山西給了她這樣的機會,並在創作中感到了難以言說的幸福。她說她最痛苦的不是採訪的艱辛、寫作的勞累,而是在看到那么神奇的文化正在消失時的糾結與痛心。她覺得,這些很可能消失的東西是那樣地美好,讓人尊重,甚至牽掛。在《人文晉城》的《序》中,她寫道:沒有了父母忘我的情感的支撐,失去了與村里最親密的關係時,“隱約地害怕與這個地方生疏了,更恰當地說恐懼自己像一個斷線的風箏飄搖不定,失去根基和對這份鄉土的依戀。......忽然覺得這沉沉的山是溫馨的,寧靜、不平坦的街道是溫馨的,原來的一切變成了可感知的甜蜜。我意識到自己骨子裡沉積著對家鄉的一份眷戀。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地方,卻沒有一個地方比自己的家鄉更加親切和讓人依戀。”我想,這種依戀不僅僅是源自於自己的父母,以及由父母而及的家鄉,而是潛伏在她內心深處關於人、民族對自己從何處而來並向何處而去的深深的帶有原罪感的憂慮,是對我們文明根脈斷裂的憂慮,以至於成為“斷線風箏”的恐懼。於是,她通過各種途徑開始重現認識自己的故鄉,並“一頭扎了進去。這一紮不要緊,如同打開了一座寶庫,家鄉所擁有的寶藏,讓我無比震撼。”於是,她仰望三關,映入眼帘的或許只是一個令人感嘆的歷史景觀,留給今人的或許只有嘆服和驚異。但留給昔日王朝的卻是千年惆悵和永遠難以平復的傷痛與哀痛。“這關,這痛,便是這世界的風流,與山川同在,萬古長。”
就是在這樣的“痛”中,楊平持續著自己的尋訪、研究、創作,並漸漸地對自己的家鄉,對這蒼茫的歷史,以及由此脫生而來的人萌生出“敬”與“仰”。如果說,在創作《人文晉城》時,楊平更多的是用置身事外的理性的眼光來描述自己家鄉的人文歷史的話,在《曾經的典雅與輝煌——上黨邦子與古戲樓》中已經表現出自己對“曾經”的存在而今天已經淡化甚至消失了的歷史的傷感與激情。而在《仰望三關》中,這種傷感與激情則表現得更加濃烈。這種濃烈來自於她對這一方土地歷史、人文的尋訪、了解、思考與感受。《仰望三關》是一部關於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及其地域中歷史文化進行重現的著作。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曾經的典雅與輝煌正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記憶之中,但還隱隱地蟄伏在人們的血液之底、心靈之內。如果有一天它們終於從我們的血液與心靈中出走,我們民族的根脈也將迷失,甚至中斷。而今天,讓更多的人知道、認同、追思這些如同煙雲般飄散、飛盪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急迫,更加重要。這不是一個人的寫作,而是一個民族的責任。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曾經做了些什麼?又留下了什麼?我們將往何處去?這也許不僅僅是一種形上學式的概念性記錄,而是重鑄民族心靈與魂魄的努力。
楊平必須首先弄清楚自己要表述的對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從某種意義來看,其最基礎的工作是一種學術層面的了解與研究。這並不輕鬆。要從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探尋到三關地域中直至今天仍然閃光的東西就如同大海撈針一樣艱難。而楊平並不畏懼。從她每一部著作的附錄所羅列的書名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查閱了大量的史料。要不是能夠閱讀她詩一般充滿個人情愫的文字,而僅僅看她的參考書目的話,我們會以為這是一些學術著作。事實上學術品格也是她創作中的重要追求。她要進行大量的考證,比如年代,比如地名,比如人名,比如官職,比如事件等等。她寫道,“第三任皇帝拓跋燾(太武皇帝),不負其祖父‘成吾業者,必此子也’的讚美,軍事、外交都頗有建樹。他英勇好戰,不斷擴大北魏版圖:十多次北伐柔然,使其陷於萬劫不復之地;率領3萬輕騎,突襲風沙中夏國都城統萬城(今陝西榆林地區北)從馬上墜地,仍繼續戰鬥......。北定後,又親率60萬大軍,分五路長驅南下,實現‘飲馬長江’的願望”。她的語言是文學性的,充滿了詩情。而她的內容則是學術性的,非常嚴謹,以至於要說明拓跋燾的官職、事件、征戰的次數、用兵的人數、古今地名的不同等等。除了這種煩瑣細緻的考證之外,還有一個對歷史重現的問題,即作者能否真實生動地把已經成為過去並被時間淹沒的歷史為我們描述出來。顯然,在這一點上,她是成功的。更重要的是,她在對歷史及其人文的研究了解中,對一些已經成為人們習慣性定論的人、事進行了重新的解讀。比如隋煬帝楊廣,一般而言,對他的評價是橫徵暴斂、驕奢淫逸,因而造成了隋朝的覆滅。而楊平則在歷史的深處對隋煬帝進行了重新解讀。她說,隋煬帝楊廣規劃了帝國龐大的公共建設項目,並親自與他的大臣一起巡視監督:605年,征河南、淮河民工百萬,開挖洛陽至江蘇盱眙的通濟渠,溝通黃河和淮河;同年,征淮民10萬,開自山陽(今江蘇淮安)至江都(江蘇揚州)的水道(邗溝),連通淮河與長江;608年,征河北民工百萬,挖從黃河北岸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610年,詔修江都對岸的京口(今鎮江)至餘杭(今杭州)江南河(大運河)800餘里。608年,發丁百萬修築長城,次年發民60萬再修,617年仍修…...,並親自巡視工程。“英俊威武的隋煬帝,不僅行事灑脫決斷,愛好詩文,與佛教人士來往自如,且愛彰顯英雄氣概,喜好旅行辦公,帶著他的心腹大臣,下江南,巡北疆,東奔西走,樂此不疲。即位的第三年,決定親自去安撫降服的番夷。春天,帶著浩浩蕩蕩的護衛部隊,出雁門關,達到馬邑(今朔州),抵榆林,再過雲中,到達啟民可汗的牙帳(今蒙古烏蘭巴托),慰問和接受可汗的朝賀後,入塞返回。第二年,他再出塞,抵五原郡(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西至杭錦旗一帶),巡視長城建設。”在楊平的筆下,隋煬帝是一個兢兢業業、意氣風發、志向遠大,想幹事,急於幹事,雷厲風行、親歷親為的實幹家。而且,客觀地說,隋的統一,以及其在基礎設施上的努力、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等為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得出這樣的結論,人云亦云不行,簡單草率更不行,必得下大功夫進入歷史,才能重新發現歷史。
但僅僅這樣就會使這些作品成為學術性著作。這對讀者而言是嚴酷的。因為普通的讀者不一定喜歡這種學術性非常強的讀物。而楊平也並非史學專家。她的任務不是重寫一部關於“三關”的歷史學專著。她需要通過自己的文字來感染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創作了解歷史、回到歷史,並從中汲取前人奮發有為、勵精圖治、激揚向上的精神與品格。楊平肯定進行了學術性的研讀,但她並不局限於此。在對歷史的回顧中,她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性情,表達了自己的愛憎、喜好。歷史不再是客觀的、冷靜的、從容的,而是充滿個人心性的、融化在寫作者情感表達之中的、洋溢著人的愛憎的表達。這其中有作者對民族歷史的尊重與仰慕,有作者對被現實喚醒的歷史人文的評價,以及對這些漸漸被時光淡漠的“過去”的切膚之痛。我們讀到的是被楊平個人情感化了的歷史、個性化了的歷史,是飽含著景仰之情描述的歷史。作者不僅參閱了大量的典籍文獻,而且走訪了當地的專家、老鄉,感受塞上蒼茫的風光、遼闊的天宇,以及在夕陽下仍然透露著生命光輝的斷壁殘垣、雖然充滿滄桑卻依然挺立的古建築,並遙想著昔日的繁華。她似乎在探尋著、追問著,是什麼造就了這曾經的偉大、輝煌?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歷史與文明漸漸淡漠?在現代化的大潮滾滾向前、席捲一切的時刻,我們能不能重現發現自己、找到自己,以及自己的文化之根?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是痛苦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讓世俗的眼光遮掩先人創造的歷史,不能因眼前的功利遺忘了曾經的源流,更不能企圖盲目地走向自己期待的美好未來。所有這些,都讓人感動。我們並不是僅僅進行了一次歷史知識的重讀,並不僅僅為了自己能夠說明在這樣的地方曾經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體驗,體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我們需要思考,思考曾經的一切,以及我們的未來。更何況,楊平的文字是那樣地優美,具有美的感染力。“北宋帝國的文明、繁榮和優雅,點燃了遠在東北原始森林深處一個並不起眼的民族部落對威嚴、顯赫、文明生活的渴望——就像他們從茫茫林海中走出來的使節在向宋朝進貢時,在汴京城裡看到的一樣。這個與先進文明接觸過程中,萌發強大欲望的民族,就是後來野蠻掃蕩宋都城並滅亡北宋的女真族。”這是她關於女真族出場的介紹。“當我們今天走在偏關的長城上、廢棄的軍堡里,除了身心感到震撼,則是對建設這人類最偉大的建築之一的祖先無限敬佩,對在這些遺蹟襯托下的美景無限感慨:江山原來如此多嬌,讓無數風流人物競折腰!”這是她對黃河拐彎處偏關一帶自然人文景觀的感嘆。而這樣的文字在她的書中隨處可見,並成為一種文學表達的風格。
據說楊平是山西晉城人,不知道是哪個縣的,也不知道她為什麼到了南國的杭州,更不知道她為什麼就對自己的家鄉生髮出如此強烈的情感與興趣。我所知道的就是這些書,以及書中所透露出來的內容、情愫,還有,應該從道義上對這樣一種寫作表達自己的支持與肯定。當很多的人在忙忙碌碌中奔波時,還有像楊平這樣的人在執著地、投入地做一件超越了功利意義的事,還有人在苦苦地尋找、守護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的社會能夠進步的希望,是我們的民族能夠發展的根脈,是我們之所以能夠認清自己,並保持著對未來美好嚮往的力量。對那些今天仍然在默默地以各種方式傳承著我們偉大民族文化血脈的人們,我想用這些文字來表達自己深深的祝願!
2012年7月23日於太原
筆者:本次圍棋文化節期間也有上黨梆子戲團獻演,我注意到如果將範圍圈定在上黨周邊,那么崑曲的影響力遠遠不上黨梆子,但若再擴大,則上黨梆子的受關注度根本無法同崑曲相提並論,同樣是戲曲文化,同樣是非物質遺產,境遇反差卻如此巨大,我們應該如何從文化的重建與推廣這一角度來看待這一現象?
楊平:關於這點我們要把心態放平,崑曲有今天這樣的推崇地位,有它的歷史因素。
首先,崑曲是百戲之祖,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它的給養。比如在這次上昆演出的《長生殿》第二本《霓裳羽衣》中一些郭子儀的唱段同許多京劇的句式、板式非常相似,那么我們去研究京劇的沿革就會知道,這些都是它從崑曲借鑑而來的。崑曲的詞、曲、科、介經過無數劇作家、文人以及演出者嘔心瀝血的雕琢修飾,已經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美的巔毫妙境,“百戲之祖”這一桂冠實至名歸,人們熱愛它,推崇它,都是應有之義。但也正因如此,崑曲每每在衝擊中總是處於風口浪尖,即所謂福兮禍之所伏。
其次,崑曲曾經遭受的摧殘與毀棄要比上黨梆子嚴重得多。上黨梆子在某個特殊時期,也曾被種種假革新改良之名,行篡改顛覆之實的粗暴做法干涉得很厲害,但地方劇種的特點保護了它,我們的老百姓對於改頭換面,冠以樣板戲之名的“偽”上黨梆子根本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它沒有絲毫的生存空間,一閃即逝,除此之外上黨梆子文化沒有受到過任何的衝擊,所以儘管近幾十年來它有些萎縮,但卻始終沒有出現過斷層、斷流的現象;反觀崑曲就完全兩樣了,自清代花雅之爭以後,崑曲便逐步走向衰落。到了解放前夕,全國已沒有能正常演出的崑曲劇團,1965年,北方崑曲劇院被解散,隨後崑曲被明令禁演長達15年,幾近絕種。崑曲在鼎盛時期曾經有1000多出劇目,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崑劇傳習所傳字輩大約留存下來400齣,可再到更年輕的一批,能湊出100齣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人們在對待崑曲時總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這無形之中也拉動了崑曲的被關注度。
總而言之,就我個人看來,單純地考量二者的生存環境的話,上黨梆子無疑要強過崑曲很多。
……
楊平:一曲悠揚的歌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喜好和欣賞的品位。什麼樣的女人更能贏得這個世界?什麼樣的女人更能受到社會的尊敬?我認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自信、有責任感、有愛心、不一味索取的女人則能更多地贏得這個世界。
——西子楊平
楊平,生於沁水河邊,現居西湖岸畔,這個柔情似水的優雅女子在部落格里這樣介紹自己的身份:文化期刊出版人、雜誌專欄作者、品牌時裝顧問、杭州大視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實際上,她是位生活在外,深愛家鄉的成功職業女性。雖然現在從事著最時尚的職業,內心卻深深的眷顧著傳統文化。
沒見過她的人,單看她的文字,也許會讓你生出這樣的疑問:這是怎樣剛毅的一位女性?但與之謀面,你會頓覺溫暖。見到楊平的第一面,會覺得她不像所謂的知識分子,因為她太時髦了,波波頭、高跟鞋、闊腿褲,天生一張小臉。在她身上有著一種卓然於世的怡然,知性,優雅,瀟灑,幹練。這樣的女子,有著西子姑娘的清新溫婉,同時,又兼具了中原女人的大氣灑脫,這樣的氣質,就是楊平的巋然。
……
這是一個讓我詫異的部落格,開在博聯社,名為“西子楊平”(這家部落格網站實行實名制註冊,主要面向中國各階層、各行業的社會知識分子)。見到博主楊平的第一面,會覺得她不像所謂的知識分子,因為她太時髦了,高跟鞋闊腿褲,天生一張小臉,波波頭形象好過陳魯豫。但是她一開口跟我談的卻是歷史和古代軍事,是的,最近她正沉溺於《仰望三關》一書的寫作,滿腦子被史料占據。如果還想了解其他一些關於她的內容,“上我部落格看去吧,我關注的思考的東西那裡差不多都有”。
關注點“無所不包”
說讓我詫異,因為部落格內容似乎無所不包,既有大量帶著反思圖文並茂的遊記,如最新的一篇《只有站在羅馬古城裡 你才能知道心有多痛》,走進羅馬古城,雖然也是走馬觀花,但是她說自己“很受刺激”,並發出“我們總是在否定和摧毀祖宗的歷史中發展,他們總是在小心翼翼地維護帝王的殘破中掙錢”的感慨。又有觀點尖銳不乏偏激的時事評論,如《10年後中國必將超過法國?》,她在其中認真地計算10年後中國和法國的人均GDP,最後得出一個尖刻的結論:這是不可能的,末了還不忘調侃一句,“當然,出現經濟大躍進的情況除外,比如我們以每年50%的速度發展。”還有《連個衣架子都做不好,何談品牌大國?》,為了懸掛她衣櫃裡的“至少我認為還算漂亮的衣服”,以每個8元錢的價格買了80個韓國產衣架,她在文章結尾痛快罵人,“娘的!連個衣服架子、梳子、剪刀都是日本的好,堂堂大中國的臉面真不知道該往哪裡放置才好。”而在《女人需要漂亮服飾》、《著裝需要藝術》等博文中,她關注的又是其他女性知識分子可能忽略的內容,“漂亮一點,把自己收拾得光彩奪目一點,是一個女人對自己應該有的起碼責任。這與錢的多寡沒有關係,只與你的眼光和品位有關。”
除政治經濟生活的內容以外,關於山西的人文地理占據了部落格中顯著的篇幅。楊平其實是“一個生活在杭州的山西人”,近年來,她所做的事多與家鄉晉城扯上干係,於是“通過發布我之家鄉的光輝形象,引起諸多新結識的朋友的消費欲望,掏出錢來去我們那裡大把消費:游奇山異景色,觀明清名居古堡,聽精彩迷人的戲劇。”也是她當初決定開部落格的目的之一。再加上她多年來作為雜誌出版人、品牌時尚顧問等多重身份和經歷,這位女博主所關注和思考的話題相信很快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精英博友中激起了反響。
楊平的確屬於風格強烈的女性,可歸類為“理科女”、“大女人”,最初從事通信工程師工作,一次去北京學習的機會開拓了她的眼界,於是辭職離鄉轉行進入媒體工作,大約15年前來到杭州自立門戶,從航空公司的內刊做起,一手創辦《女裝》雜誌,當中頗多曲折,到現在手頭還做著幾本雜誌,公開發行的是一份堅持人文關懷的旅遊類刊物《走遍世界》。
……
一位時尚艷麗、每日生活在杭州的白領女性,僅僅為了朋友給的一沓介紹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的資料,就洗盡鉛華鑽進大山,一遍一遍尋找歷史的遺蹟,仰望古老“三關”的塵煙。這一鑽,就是3年。3年之後,她帶著一本名為《仰望三關》的人文歷史散文集回到家鄉,獻禮山西。她就是杭州資深傳媒人楊平女士。
8月2日,依然忙碌的楊平,忙裡偷閒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雖然她笑靨如花,語調平靜、低沉,貌似對創作《仰望三關》時經歷的艱辛表現得過於平淡。不過,記者還是從中體會到了她的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