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著名編劇家楊子靜,主要代表作主要有《山鄉風雲》等,《山鄉風雲》的面世,掀起了粵劇上演現代戲的高潮。
善用廣州人所樂於接受的俚俗語言,熔雅俗於一爐的筆法去刻劃、塑造人物,其筆下的謝寶、翠蓮、關漢卿、黑牛、劉琴、斬尾蛇等一群藝術典型深為觀眾喜聞樂見。
創作了歷唱不衰的粵曲《山伯臨終》等曲目。
人物介紹
著名粵劇作家。1913年出生,廣州人。中學時因家境貧困輟學,他離開了學校,還是很有恆心刻苦自學。青年時熱愛文學,喜愛詩詞歌賦,很有心得。後來做過國小教師和任過校長之職。抗戰期間,到處民不聊生,他連國小老師也當不成了。一九四三年。他在肇慶認識了粵劇著名演員馬師曾。馬賞識他的文才,並邀請他在劇團撰寫劇本,初作粵曲《還我漢江山》,由馬師曾、紅線女演唱,轟動一時。從此他便開始了他編寫粵劇劇本的筆墨生涯。他和馬師曾共事合作密切,寫了許多為劇團和觀眾讚賞的劇本,解放後,他從香港回到廣州定居,參加華南文聯,這期間又寫了不少歌頌新社會和配合中心工作的戲。50年代又歷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戲劇系講師,曾任廣東粵劇團藝術室主任。一九六O年任廣東粵劇院藝術委員副主任。
主要作品
楊子靜很謙虛,和其它作家合作得很好。他撰曲一向要求嚴格,儘量做到文字清新,不因循俗套,不因詞害意,他用字造句又常注意到雅俗共賞,力求切合人物性格,他所作和與人合作的粵劇有古裝劇《搜書院》、《紅樓二尤》、《釵頭鳳》、《關漢卿》、《蔡文姬》、《焚香記》、《荊軻》、《十三妹》和現代劇《山鄉風雲》、《紅霞》、《南海長城》等,創作了《山伯臨終》和參加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北郭奇兵》和現代劇《越女珍情》等,在創編工作上,花過不少腦筋,付出不少心血,並寫出了很多好劇本。出版、發表戲曲論文、廣州方言及聲韻研究專著。
靜公逝世
2006年7月7日,著名粵劇編劇楊子靜在廣州去世,享年93歲。同日晚,楊子靜的另一代表作、粵劇《山鄉風雲》在中山紀念堂公演,演出前廣東粵劇院的演員們在後台舉行了一個簡短的默哀儀式。11日,廣州紅豆粵劇團排演的著名粵劇《關漢卿》在香港高山劇場公演。恐怕少有人知道該劇的編劇是靜公。
在演出開始前,全體演職人員起立為楊老先生默哀,致以沉重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人物生平
楊子靜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中醫醫師。少時因家貧唯讀到中學就不得不輟學,到社會去謀生。
楊子靜自幼喜愛美術和音樂,又愛好古典文學,樂於吟詩作文。一位叔父教他學吹簫,熟悉樂律,這些為楊子靜日後成為編劇家,打下了深厚功底。
楊子靜曾當過國小教師、校長。抗日戰爭期間,他教書不成,到國民黨軍隊里做文書,後在軍隊劇團里嘗試著寫劇本。1943年,隨軍北上,在肇慶偶遇粵劇名伶馬師曾。楊子靜的文採得到馬師曾的賞識。1945年,他正式加入馬師曾戲班。
《還我漢江山》是楊子靜與馬師曾合作的第一個劇本。這齣戲,借光武帝光復漢室江山來表達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欣喜。此劇在1945年底由馬師曾、紅線女領銜演出,轟動一時。
此後,楊子靜在香港馬師曾的劇團工作了五年,還當上紅線女的家庭老師,教她古詩文。紅線女按戲班習慣,尊稱他為“子靜叔”。
1955年,馬師曾、紅線女從香港返回廣州定居,加入廣東省粵劇團。馬師曾與楊子靜再度合作,塑造了《搜書院》中的“謝寶”、關漢卿等一個個經典角色。
楊子靜寫劇本總是精雕細琢,為一句唱詞反覆推敲。靜公注重劇本語言的文學性,講究文采和韻律,常借詩詞典故來描寫人物。粵劇導演陳酉名贊楊子靜的劇作:有時語義雙關,妙趣橫生;有時如哲理般奧妙,令人深思。
因為曾為國民黨做事,楊子靜在建國後的歷史運動中沒少受衝擊。這也形成了他為人謹慎、淡泊低調的性情。
75歲時楊子靜不幸被一個騎腳踏車的魯莽男子撞倒,導致坐骨開裂。可他篤信中醫,不願動手術治療,因此晚年一直臥病在家,更少拋頭露面。
對粵劇日漸式微的局面,楊子靜一直憂心忡忡。而廣東粵劇界長期以來存在編劇奇缺、不重視培養新編劇的境況,讓他發出“難能而不可貴”的喟嘆。
楊子靜的追悼會僅有幾十人參加。“一個如此有成就的編劇去世,追悼會卻是如此冷清!”老搭檔、著名粵劇編劇莫汝城莫汝城悲憤地說:“可見編劇沒有什麼地位。”
“楊子靜老師在編劇組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他的離世是粵劇界的重大損失。”廣東粵劇院院長梅曉沉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