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高新示範區

楊凌高新示範區

1997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楊凌高新示範區成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這塊古老神奇、充滿生機的土地就是楊凌。 楊凌示範區位於陝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東距西安82公里、西安鹹陽國際機場70公里,前挹太白之秀,後負周原之美,襟渭帶灃,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及西(西安)寶(寶雞)高速公路、西(西安)寶(寶雞)中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周圍名勝古蹟星羅棋布,區內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無工業污染,有“綠色矽谷”之稱,具有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條件。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楊陵區圖 楊陵區圖

 楊凌位於渭河流域關中平原腹地,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遊交通十分便利。1997年7月29日在鹹陽市楊陵區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由陝西省直轄,並和19箇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級行政級別,管轄縣級楊陵區,但因為其作為農業示範區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國主管行政區劃的民政部單獨列為行政區,仍將楊陵區劃屬鹹陽市。楊陵區下轄四鄉一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8.59萬,其中農業人口11.9萬,土地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6萬畝,國務院批准的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農民人均耕地0.8畝,是中國農業起源之地。

楊凌郵編為712100,區號跟西安相同都是029。

楊凌歷史

楊凌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也是“因大學建區”(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全國唯一典範。由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陝西省成立了由34個廳局組成的省內共建領導小組。示範區管委會享有地方級行政管理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及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國家對農業的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後,通過10年的艱苦創業,楊凌示範區已成為陝西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已被國家批准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十大工業園區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一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

目前楊凌區內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重點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院校)、陝西醫科專修學校、陝西國防科技學院四所科研院校,現有學科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等七大學科門類,擁有各類農業科研人員5000餘人,農業技術力量十分雄厚。

4000多年前,中國農業師祖后稷·棄在楊凌這塊熱土上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成功地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得過渡,創造了先古時期中國農耕文明和楊陵農業的輝煌。

4000年後的今天,尤其是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以來,18萬楊凌人民充分發揮區內的農業科技優勢,搶抓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苗木花卉、名優新特雜果、良種等五大產業,建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示範基地,現代農業正在楊陵這塊熱土上崛起,每年一屆的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這裡舉行。

經過一代又一代楊凌人的努力,目前在高度發展的現代農業的帶動下,楊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楊凌,正以嶄新的姿態,在后稷曾經耕耘過的這塊熱土上,創造著現代農業的輝煌。

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農業及農業科技文明史。《史記·周本記》記載,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可以說我國農耕文明史由此發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與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在這裡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陝西省在這裡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共有10家農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 聚集了農林水方面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專門人才。世界上還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就是荷蘭的瓦格涅根。所以,當時人們就把楊凌稱作“農科城”。嵐清同志1996年來楊凌看了後,說“只能算個農科鄉”。因為當時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礎設施條件只是一個落後的北方小鎮。

也正因為條件太差,以及體制上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後,這裡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示範區成立前的幾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幹人才。為了穩定人才,發揮農科教優勢,推進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在嵐清同志的親自推動下,國務院於1997年7月13日批准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並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陝西省與國家14個部委(現已調整增加為19個)共同領導和建設,並成立了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陝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級有關部門組成的省內共建領導小組。

國家交給楊凌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並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並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乾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農業產業鏈延伸”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範作用。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六年多的艱苦創業,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建設了一個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初具現代化水準的園區硬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48.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22.4億元。包括30多萬平方米高標準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條件一流的標準高中、國小和幼稚園,亞洲首屈一指的水上運動中心,國外進口設備的示範區醫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省內唯一的用於城市集中供熱的天然氣熱電廠,等等。

楊凌城市建設突出了生態型的特色,建設一流的人居環境,不允許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和項目入區。示範區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都在緊張的建設之中。去年,示範區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內、國際雙認證。楊陵由一個落後的鄉間小鎮,正在向一個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科城”轉變,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科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併。經過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構建出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格局。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跨越式發展,在旱作農業,水土保持,小麥雜交育種,生物製藥,體細胞克隆,人體幹細胞研究等眾多領域,相繼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員走出校門,創力或領辦科技型企業,一批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資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始終把環境建設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著力創造一流的投資軟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了精幹高效的管理機構。管委會只設六局兩辦,58名公務員編制。在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幹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在全國較早實行了會計代理制,部門經費使用完全透明化,實現了有效監督;所有的工程項目,全部納入有形市場,公開招標,陽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購買,實行政府集中採購制度;中層幹部的分務用車和所有工作人員的通訊費用,實行貨幣化分配,基本體現了公平分配原則,降低了行政開支,同時有效克服了公務用車可能滋生的腐敗問題;服務、辦事推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措施,努力樹立誠信政府形象,等等。示範區還逐步健全了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先後設立了企業孵化、人才交流、證券交易、專利信息、信貸擔保、投資諮詢以及法律、會計、審計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為吸引人才、促進招商引資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科技示範穩步推進,農民增收和示範輻射帶動效益不斷擴大。在圍繞區內外科技示範、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採用“公司+科技人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科教人員、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成為帶動農業化和農民增收的龍頭。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在校村共建、技術示範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技術指導型、股份合作型、經濟共同體型、公司帶動型四種模型。同時,積極引導、鼓勵並規範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走“科技+專業協會+農戶”的道路,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區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設施農業、畜牧業發展迅速,成為最具有發展活力的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增長迅速,楊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遞增12.5%。

示範區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及入區企業,先後在陝西關中、陝北、陝南以及16個省(市)的不同生態類型區,建設了116個農業科技示範區推廣基地,入區企業共在全國30個省市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58個,涵蓋了農作物良種、畜牧、苗木花卉、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眾多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示範區管委會和兩所大學建設的科技示範基地共引進國內外優良種1500多種,累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600餘鄉,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培訓農民300多萬人次,每年的對外示範輻射效益超過100億元。

陝西省領導視察農高會 陝西省領導視察農高會

 農高會成為吸納轉化農業科技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省部聯辦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界,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我國四大科技會之一。前十界農高會累計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國內外涉農企業,農業科教和中介機構以及720餘萬客商和民眾參展、參觀。在農、林、水、牧、農機等方面的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及其產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積極成果。項目投資及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701.26億元。最近四界舉辦的農業高新科技論壇,有107名省部即領導、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舉辦的實用技術培訓和諮詢活動,培訓、諮詢人數超過30萬人次。邀請全國農村致富典型,開辦農民“致富論壇”,受到農民熱烈歡迎。農高會已經成為以農業高新技術為龍頭的農業綜合要素大市場,一大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得到轉化,大量實用技術得到推廣,科技、人才、資金、物資等多方面信息被擴散和輻射,從而推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熱色旅遊悄然興起。示範區成立以來,打破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模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提高了競爭力和內在需求,促進了示範區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先後同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台灣、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以農業觀光和科技游為主的特色旅遊正在成為示範區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楊凌目前已被國家旅遊總局列為全國農業科技旅遊示範點候選城市。過去的兩年,共接待中外遊客295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近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7億元,農林科技大昆蟲博物館、楊凌水運中心被陝西省旅遊總局評為2A級景點。在旅遊業的帶動下,二、三產業發展迅猛,拓寬了就業渠道,就業形勢發生了喜人變化。與1997年相比,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近萬個,靈活就業人數超過1萬人。

六年多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一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出具規摸,並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進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共建部委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8年多的努力,示範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教體制改革、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示範輻射、農民增收、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嵐清同志評價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總體來看,8年多來,示範區成功地完成了快速啟動和初始創業,正加快推動二次創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初步改變了“農科鄉”的面貌,構建了一個現代化農科城的雛形;二是推動完成了區內科教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科研和教學兩大系統的有機融合,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三是成果轉化步伐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四是積極實施科技示範,對內對外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效益進一步擴大。

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3.0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8億元,年均增長24.6%;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56億元,年均增長40%;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2005年的5700萬美元,在陝西省各市中位居第三;財政收入從1997年的1369萬元增加到1.78億元,增長了近12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3億元,年均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繼2003年實現了嵐清同志提出的在1997年基礎上的“翻番”目標後,仍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5年達到3517元,年均增長12.2%。

崛起的楊凌高新城 崛起的楊凌高新城

 主要進展情況是:

(一)高起點、高標準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改變落後的基礎設施條件,是示範區成立之後的首要任務。在國家共建部委、省委、省政府及省內各共建廳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5億元。建成了包括30多萬平方米高標準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條件一流的標準高中、國小和幼稚園,亞洲首屈一指的水上運動中心,三甲標準的示範區醫院,4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省內唯一的用於集中供熱的天然氣熱電廠,新建了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城市供熱中心,等等。老城區排水管網部分實現了雨污分流,對大多數老街道進行了翻新修繕和美化、亮化,周邊民眾的居住、購物條件大為改善。農村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礎上,三分之一的村內道路實現了硬化。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長了6倍多。城市綠地率達到31.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長了1倍。順利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和省級衛生區驗收,正在積極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電力、供熱、金融等一些瓶頸問題也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楊凌正在由一個落後的鄉間小鎮,向一個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科城”轉變,人才流失的勢頭得以遏制的基礎上,高層次人才開始回流。

發展歷程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在這裡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此後的幾十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陝西省在這裡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這裡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學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人員,被譽為中國“農科城”。但是,當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落後,只是一個落後的北方小鎮,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10年來,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原則,城市標準的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從3萬多人增加到了8萬多人,初步建成了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能夠較好地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環境建設

走過十年的風雨歷程,楊凌示範區的建設者們用心血和汗水把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鎮改變為初具規模、配套完備、環境優美的農科城。楊凌示範區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原則,城市標準的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了16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能夠較好地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楊凌示範區下轄縣級楊陵區,總面積134平方公里,總人口18.59萬。其中城市人口8萬人,比過去增加1倍多。

截止2006年底,示範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其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約30億元,企業和社會投資約38億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和水電氣熱通訊等配套管網、集中供熱的天然氣電廠、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城市供熱中心,以及30多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先進的標準高中、國小和幼稚園,水上運動中心,高標準的醫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態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小城市雛形,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成為全國旅遊示範區和國家衛生區,成為鑲嵌在西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領導關懷

江澤民書記視察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江澤民書記視察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胡錦濤主席視察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胡錦濤主席視察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楊凌示範區成立以來,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楊凌視察,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數百次蒞臨楊凌指導工作,給予楊凌示範區極大的關心、支持和鼓舞。國家對楊凌示範區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體制,將其納入國家高新區序列,享受國家級高新區的全部優惠政策。提出楊凌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體制改革,乾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等九個方面為全國做出示範。楊凌人民牢記使命,艱苦奮鬥,建設新楊凌。

產業資源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註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初步形成了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和生物工程(製藥)四大特色產業。

農牧良種業是楊凌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牧良種推廣示範及其產業化,擴大對外科技示範效應的重要途徑。引進和培育形成了秦豐、科元、正大等一批從事農牧良種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楊凌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隨著農牧良種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外科技示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楊凌環保農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形成,已成為西北最主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以巨川富萬鉀、秦川節水、博迪森農化、秦豐農化、鼎天濟農等為代表的環保農資企業超過60家,擁有生物鉀肥、無公害農藥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環保農資企業通過在各地建立農資產品套用示範基地、示範點,既擴大了產品宣傳效果和銷售規模,又促進了農民套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

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通過在各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現有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以果汁、乳品、蜂產品、肉製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李華葡萄酒、當代蜂業、聖桑飲料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年產18萬噸的陝西恆興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餘噸的陝西當代蜂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壯大,使示範區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步向規模化邁進。

楊凌生物工程(製藥)產業從無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在陝南等地建立中藥材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現有醫藥企業16家,其中11家通過GMP認證。成長起了綠方疫苗、郝其軍製藥、麥迪森製藥、賽德生物、亨通光華等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和醫藥高科技企業。例如,郝其軍製藥公司的主導產品複方皂礬丸,獲得“國家保密發明專利證書”,被科技部、國家保密局評定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麥迪森公司自主開發的黃龍咳喘膠囊等藥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旅遊資源

楊凌高新農業博覽園 楊凌高新農業博覽園

 楊凌,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9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總人口14.6萬。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遊交通十分便利。

楊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4000多年前,農業始祖“后稷”在這裡“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在楊凌正式成立。

楊凌周邊旅遊資源星羅棋布。東臨西安—鹹陽旅遊圈,西依佛教聖地法門寺,南靠太白山、樓觀台,北有乾陵。區內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誕生於此,克隆技術揭開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奧秘;農業博覽園內擁有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收藏國內外各類昆蟲標本100萬號,是人們學習了解紛繁多變昆蟲世界的最好去處;水上運動中心遊樂項目豐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車、跑馬、射箭、沙灘、浴場、情侶腳踏車吸引著熱愛自然的人們;新天地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基地的無土栽培技術和智慧型化溫室大棚,為現代高科技農業作了生動而形象的定義,展示了現代農業文明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在完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旅遊公用設施的同時, 示範區管委會不斷加大旅遊開發建設力度,按照打造楊凌農業科技旅遊優勢品牌、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總體目標,積極發展農業特色旅遊產業,並形成了農業科技(普)、會展商務、休閒度假和民俗風情四大特色旅遊產品系列。目前,楊凌已成為一個天藍、地綠、水碧、花紅、草木蔥蘢、空氣清新,且具有田園風光的旅遊新城。區內現有旅遊景點9家,星級旅遊飯店6家,旅遊公司1家,國內旅行社2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800多人。2004年,共接待中外遊客158.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48億元。

美麗的亞熱帶風光 美麗的亞熱帶風光

 依託旅遊環境、區位、資源、人才的聚集優勢,作為國家旅遊局命名的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楊凌已逐漸成為西部地區假日特色旅遊的新亮點。我們相信,隨著農業博覽園、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拓展營地等一大批特色旅遊精品項目的陸續建成開放,楊凌作為來陝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將會更具無限魅力。我們熱忱歡迎各位遊客朋友快快加入“楊凌——農科城之旅”,作客楊凌,走進科學,去體驗現代農業文明;回歸自然,來享受都市田園風光。

經濟建設

楊凌始終把推動成果轉化和擴大招商引資作為工作重點,推動區內產業快速發展。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註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

從1997年到2005年的這樣一組鮮活的數字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楊凌示範區在艱難的創新之路上迸發出的勃勃生機和活力: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18億元,年均增長24.6%;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多萬元增加到每年8到10億元;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56億元,年均增長40%-60%;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5700萬美元;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1.76億元,增長了1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6元增加到3517元,年均增長12.2%;對外科技示範帶動效益從每年不足20億元,達到現在每年50億元左右。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

10年來,示範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餘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範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採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台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民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讚揚;農村中國小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託、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建立的35個科技示範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後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陝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