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棲龍灣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李寨鄉,總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
景區概述
棲龍灣風景旅遊區位於晉城市區西南30至40公里處,屬澤州縣李寨鄉,境內高度在海拔356--1088米之間,相對高差約732米,景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景色秀麗、雨熱同季,無明顯的嚴寒酷暑,自然環境尚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大氣、水源、土壤保存良好,山上植被以灌木為主,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共有景點40餘處。
景區內遍布崇山峻岭,斷崖絕壁如天工劈就,長河盤旋如游龍疾馳,山上樹木郁蔥秀麗,村舍聚落環境古樸幽靜,匯集了太行山自然風光的精美,特別是沁河第一灣氣勢恢弘,河道呈360度急劇迴轉,河流水量豐沛,險灘青潭不絕,四面群峰似濤,八方山色如黛,堪稱"天下第一長河大灣",九女灣長約1.5公里,其9個山峰一字排列,集險、奇、秀於一體,山上蒼松翠柏,植被茂密,四季氣候分明,峰間兩側可以看到沁河的不同河段,景色各異。擦耳背山體直立陡峭,猶如被神仙利斧劈就,上望山峰攢雲,下看懸崖千尋,地勢險峻難攀,因只能容一人擦崖通過而得名,沁河大灣饒過雞冠山,該山山勢奇絕,為嶺時如雞冠,如峰時則千仞獨立,環流如中流巨砥,山剛水柔,相偎相依,堪稱世間絕美圖畫,立足高會觀景亭欣賞沁河大灣呈現出三維全景,晴天時,長河盤曲悠遠,群山層巒疊翠,村莊民舍古樸寧靜,炊煙裊裊如畫;雨天時,雲如練,河如鏡,山如硯,樹擁翠。登高遠望,寧靜致遠,無色無相,心潔身淨。
代表景點
中國第一灣
遠望四周群峰似濤,山色如黛,雲霧繚繞,層巒疊嶂,俯瞰沁河,河水幾乎呈360度急劇迴轉,將小山摟進了它那博人的懷抱。山依水成景,水靠山傳神,此山、此水竟能如此之珠聯璧合,人們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小山正看像寶塔,側看似雞冠,河似盤龍,山如臥虎,恰似天然大盆景,移步換景,百看不厭。鮮花伴著季節,河流伴著沙灘,村莊古樸雅俗,梯田別有風味,寺廟裝點江山,這裡河水的濤聲,百鳥的叫聲,寺廟的鐘聲,仿佛把人帶進仙境般的恢弘與美麗,北京旅遊協會秘書長和諸多專家到此考察,為之驚嘆,堪稱"中國第一灣",這裡又是河道漂流的理想境地。
這裡,可以穿衝鋒衣,乘衝鋒舟,來一場野戰漂流,穿行浪花之間,看那四面群峰似濤,八方山色如黛,千仞獨立,中流巨砥,移步換景,激流迴旋,戲水險灘,捉鱉捕魚!
陟椒三教堂
三教堂被古建專家譽為我國古代木雕藝術的精品,現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教堂創建於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清康熙48年,乾隆19年兩次擴建,清道光年大修。廟為一進院,房間68間,中軸線上有舞樓、獻亭、三聖殿,兩邊為廂房、看樓、配殿,廟門朝東開,整個廟宇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古時稱為晉城出南門第一大廟。
門前的影壁修建十分講究,上面的磚雕工藝非常精緻,所鑲嵌的二龍戲珠、人物故事等琉璃飾品,據記載是明代陽城後則窯喬家所制,今北京故宮的許多琉璃脊獸都留有陽城後則窯題記。木質門樓上雕刻的花卉鳥獸活靈活現,人物故事惟妙惟肖。門前兩旁的一對石獅和廟內眾多的石碑雕刻精美,琉璃脊獸金碧輝煌。獻亭的木結構所有斗拱部門皆為龍鳳造型為主,精雕細琢的龍鳳栩栩如生,各種浮雕、淺雕、鏤雕、透雕,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整個木作結構運用力學和美學的和諧組合使木雕工藝達到了藝術的顛峰,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三教堂的廟門朝東而開,有背"天下廟門朝南開"的常理。門樓是一座建築物的面首,古人十分重視它的裝飾。陟椒三教堂的門樓修得就很講究,其上的木雕工藝有四、五層之多。最上方的斗拱為蝙蝠形斗拱,翅膀之間精心雕刻有柱頭,形如蝙蝠齊飛,"蝠""福"同音,內含三教堂能給村民帶來"福"氣之意。斗拱以下分別雕有許多人物,有的在舞蹈,有的在彈奏,他們和門楣兩側的孩童一起構成了多組門樓木雕最生動的畫面,這其中有兩個兒童十分吸引人的注意,一個是吊著二郎腿的小男童,呈若有所思狀,一個是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雙手托腮,曲膝而坐,仿佛在看戲。三教堂的戲台在古澤州是十分有名的。在"香靄雲飄"匾額上方有四條木龍環繞,龍目圓睜,似在雲霧間翻飛。
陟椒三教堂正殿前有個拜庭,拜庭的雀替和梁額部位的木雕作品,為迄今晉城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木雕。兩頭各有一匹賓士的俊馬,四根石柱的上方鏤空出許多花卉鳥獸,一派錦繡天地。梁額上枝蔓繚繞、花開朵朵,花叢中有許多鳥兒或作飛翔,或作鳴叫,呼朋引伴,春意盎然。在主柱的兩側,一邊是花團錦簇,一邊是幼獅奔跑,情趣無限,如果不看到它們,你很難相信當年山野之中的村民竟有如此高品位的對美的追求,幾近鋪張,幾近奢華。據村民介紹陟椒三教堂創建於明代嘉靖十五年、清代道光年間,村中有一劉姓商人發跡後,對三教堂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廟中的木雕裝飾物大都是這時留下的。望城頭村是鄰居,廟中的舞台經常演出上黨梆子的精彩劇目,可以想見,這些木雕為古老的戲劇營造了多么高雅精緻的藝術氣氛。
再來藻井,陟椒三教堂拜廳上方是七個木傘狀的藻井,中間三個畫有八卦,垂柱的柱頭是鏤空雕出的群龍圖,其它四個柱頭為仙桃形狀。巧妙的是,每個柱頭上部有昂尾穿過,昂頭伸向檐外,昂頭飾龍頭,昂尾飾龍尾,昂頭挑屋檐,昂尾挑屋頂,牆體是支點,處處滲透著美學、力學和結構學原理。
九女仙湖
景區內處處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於水中如中流砥柱的陽城古八景之一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測,被稱為“海眼”的黑龍潭;有雲蒸霞蔚,懸崖垂掛的白雲洞、娘娘廟。置身其中,眼前是晴波瀲灩,碧水萬頃,耳中是神奇傳說,娓娓道來,腳下則快艇輕捷,破浪而前,身周則危崖對峙,柳暗花明,時而靈洞幽秘,時而芳洲情恬,時而田舍儼然,時而飛瀑流銀,紅葉簇簇如天工作畫,垂釣悠悠如巨匠為詩,水上人家則怡然自樂,山問號歌則粗獷纏綿,加之水氣清香,隨風徐來,使人心曠神清,抑鬱得舒,不知而沉醉,不覺而忘俗。
九女峰
相傳九天玄女下凡在九女太築廟傳道,經常在沁河嬉水遊玩,當奉旨回宮時,因留戀人間美景遲遲不肯離去,被玉帝懲罰化作了山峰來掌管沁河。九女峰約3華里長,由9個山峰組成,峰中有大看河腰、小看河腰、仙人橋、仙人椅、仙人床、無底洞、小峽谷等景觀。九女峰集雄、險、奇、秀為一體,蒼松翠柏,植被茂密,四季氣候分明,景色各異。春天桃花盛開,青松點綴,粉色、白色、綠色把九女峰裝扮成將要出嫁的新娘,十分漂亮,使人著迷;夏季綠樹成蔭,黃色的玫瑰花漫山遍野;秋天滿山紅葉形成了紅色的海洋十分壯觀;冬天大雪覆蓋,九女峰銀裝素裹,潔白無暇,婀娜多姿。陳廷敬及後人游後寫下了"洛水湘皋事有無,芳洲綽約拜仙姝。玉山乍見亭亭立,也似春江大小姑"的詩句。
擦耳背 十八拐
擦耳背山體直立陡峭,猶如利劍削過一般,上望山峰聳翠,下看懸崖千尺,地勢十分險要,只能容一人擦崖通過而得名。走一走曲徑通幽的十八拐,唱一唱“這裡的山路十八灣”充分體驗昔日人們的艱辛和大自然的美妙。土嶺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這裡的人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沁河水養育了無數革命幹部和人民子弟兵。晉城著名的“土嶺事件”就發生在這裡,後被《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所收集。我們不會忘記為革命犧牲的先烈們,烈士紀念亭就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的場所。亭內碑文有事件內容和前省委書記的題詞。
劉家大院
原有18院,現存13院,是清代典型的商家民居,分一進院和二進院,青石墁地,正面大建築為三層,一層為守門和馬房,二、三層住人,院內正房通常為四梁八柱,木雕和磚雕都很精美,二層走廊全院相通,此外還設有書房院、秀女院、後花園等,整個院落規範整潔,充分顯示了劉家的大家氣派。
開元宮
位於李寨鄉望城頭村,有正殿、配殿、廂房等組成,為明清建築。是為祭奠戲劇先祖唐明皇而建,現全國僅存2處,極為珍貴。據廟內碑文記載,經戲劇研究專家考證,此處為"上黨梆子"劇種的發源地。梆子劇據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作為地方劇種的主要形式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以字正腔圓的高亢腔調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上黨梆子"劇傳入山東形成棗梆劇,傳入河北形成了西調劇,傳入安徽形成徽戲。徽班進京逐步形成了被稱作"國粹"的京劇。上黨梆子為祖國的戲劇發展作出了貢獻。
乾棠抗日英雄烈士陵園
李寨乾堂村,原名龍窩村。1944年,民兵英雄李福堂和李乾海因反擊日軍掃蕩,掩護村里民眾轉移而英勇獻身。事後,抗日政府為紀念兩位英雄,從他們的名子中各取一字,改龍窩村為乾堂村,讓英雄業績代代相傳。
冶河抗戰區公所
李寨冶河村抗戰時期是太岳行署二專區區公所所在地。村內大廟舞樓上保存有當年動員當地青年參軍參戰的標語口號和參軍細則,再現了當年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打東洋的感人場面。區公所舊址保存完好,院前的一棵千年古槐,1998年春天在其主幹上距地面約4米處突然長出了兩個杏黃色花苞,而後層層開裂成蓮花狀,圓滑光潔,惟妙惟肖,楚楚動人,遊人觀之,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