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粘蟲

棗粘蟲

棗粘蟲是棗樹的重要害蟲之一。

基本信息

棗粘蟲又稱棗鐮翅小卷蛾、捲葉蛾、包葉蟲、粘葉蟲等,屬鱗翅目、小捲葉蛾科。是棗樹的重要害蟲之一。全國各棗區均有發生。

棗粘蟲棗粘蟲

棗粘蟲以幼蟲食害棗芽、棗花、棗葉,並蛀食棗果,導致棗花枯死、棗果脫落,發生較重時會引起嚴重減產。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7毫米,翅展13-15毫米。體黃褐色,複眼暗綠色。前翅黃褐色、長方形,頂角突出、尖銳且略向下彎曲,前緣有黑褐色斜紋10多條,翅中部有黑色縱紋2條。後翅深灰色,緣毛較長。足黃色,跗節具黑褐色環紋。

卵扁橢圓形,長約0.6毫米,表面網狀紋。初產時透明、有閃光,兩天后變紅黃色,最後為橘紅色。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頭部黑褐色,胸、腹部黃白色,逐漸呈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12毫米左右,頭紅褐色,胸、腹部黃色、黃綠色或綠色。前胸背板紅褐色,分為2片,兩側與前足間各有紅褐色斑2個。腹部末節背面有“山”字形紅褐色斑紋。具臀櫛,臀櫛3-6根,以4--5根為多。胸足3對,褐色,腹足4對,臀足1對,近白色。

棗粘蟲棗粘蟲
蛹長6--7毫米,初為綠色,後逐漸變為紅褐色。腹部各節前後緣各有1列齒狀突起,末端有8根端部彎曲的剛毛。白色。

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江蘇1年發生4代,浙江1年發生5代,世代重疊,均以越冬蛹在棗樹主幹粗裂縫內越冬,翌年春季羽化出成蟲。在四川2月中旬至3月下旬成蟲羽化,卵產於嫩芽和光滑的枝條上,第一代幼蟲孵化後鑽入芽內,咬食嫩芽和嫩葉,使棗樹不能正常發芽,外觀像枯死,造成棗樹當年第二次發芽,產量大幅度降低。3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第二代幼蟲,先為害棗花,繼之為害棗葉和幼果。6月下旬至10月下旬發生第三代幼蟲,除為害棗葉外,還啃食果皮和蛀果為害,造成落果,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在發生5代的地區,第一代幼蟲發生在展葉期,為害芽葉;第二代幼蟲發生在開花期,為害棗花,對產量影響很大;第三代幼蟲發生在棗果實生長期,初孵化幼蟲先為害葉,稍大即蛀果為害,造成落果;第四代幼蟲發生在棗的採收期;第五代幼蟲發生在落葉前期;末兩代均為害棗葉。

棗粘蟲棗粘蟲

成蟲白天潛伏在棗葉背面或棗園內的其他植物上,夜間活動,對黑光燈趨性強。羽化後翌日即交尾,交尾後第二天開始產卵,卵多散產於棗葉正面中脈兩側,1張葉片可有卵1-3粒。幼蟲為害棗葉時,吐絲將葉片粘在一起,在內取食葉片,形成網膜狀殘葉。為害棗花時,侵入花序,咬斷花柄,蛀食花蕾,並吐絲將花纏繞在枝上,被害花變色但不脫落,使滿樹棗花呈枯黑一片。為害棗果時,除啃傷果皮外,還蛀入果內,糞便排出果外,被害果不久即發紅脫落,也有與葉粘在一起的蟲果不脫落。幼蟲能吐絲下垂並隨風飄移傳播。老熟幼蟲在葉苞內、花序中、棗果內或樹皮裂縫內結白色薄繭化蛹。
棗粘蟲的各代發生期受氣溫的影響較大。雌蛾產卵的最適宜溫度為25℃,氣溫在30℃以上時產卵量少。在3代發生區,以第二代卵量最多,第三代卵量最少。

防治方法

(1)冬春滅蛹冬季或早春刮除樹幹的粗皮、鋸去殘破枝頭,集中燒毀。主幹塗白,並用膠泥堵塞樹洞,以消滅越冬蛹。
(2)束草殺蛹在9月上中旬末代幼蟲化蛹前,在主幹分權處束草環,引誘末代幼蟲入草化蛹,翌春成蟲羽化前解下草環燒掉。
(3)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做好蟲情測報,掌握各代卵孵化盛期,進行噴藥,選用殺卵、殺幼蟲效果好,不殺傷天敵、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禽安全的25%天達滅幼脲3號等製劑(1500倍液)和20%天達蟲醯肼(2000倍液)分別摻加1000倍果樹專用型“天達2116”交替噴灑,每代噴灑1—2次,可有效的防治其危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