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中藥]

棕櫚[中藥]
棕櫚[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棕櫚,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的乾燥葉柄。采棕時割取舊葉柄下延部分和鞘片,除去纖維狀的棕毛,曬乾。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端較寬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的兩側著生多數棕色茸毛。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產地

主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葉柄。

炮製方法

1、棕櫚: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棕櫚炭:取淨棕櫚,照煅炭法(將淨藥材或切製品,置煅鍋內,密封,悶煅至透,放涼,取出的炮製方法,稱為煅炭法。)制炭。

性味

苦、澀,平。

歸經

歸肺、肝、大腸經。

功效

收斂止血。

主治

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相關配伍

1、月水不止:梅葉(焙)、棕櫚皮灰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聖濟總錄》)

2、血淋不止:棕櫚皮(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甚效。(《衛生家寶方》)

用法用量

3~9g,一般炮製後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髮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2、《本草從新》:治吐衄崩帶。腸風下痢。惟去血過多。滑而不止者宜之。若早服。恐停瘀為害。年久敗棕良。與發灰同用尤佳。燒黑。須存性。不可燒過。窨地上。出火毒。

3、《本草衍義》:今人旋為器。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花如魚子,渫熟,淹為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