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幼芽生病後變成紅褐色,可爛在土中。出土的幼苗根部生病後,根尖先由黃變褐色腐爛,以後蔓延到全根,還可發展到幼莖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莖和幼根變粗是該病的重要特徵。子葉發病後,多在邊緣生灰紅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濕時產生紅粉,即病菌抱子。鈴上病斑形狀不規則,外有紅粉,再後常粘在一起成為粉紅色塊狀物,重病鈴不開裂成為僵瓣。發病規律
病菌可在種子內外、土壤中的爛鈴及枯枝枯葉等病殘體上越冬,引起侵染。低溫潮濕、雨日多、日照少的條件下發病嚴重。秋季多雨時,病菌借風雨、昆蟲等傳播到鈴上引起爛鈴。病菌在鈴上為弱寄生,需借其他病害和蟲害傷口引起侵染。鹽鹼地、低洼地、連作棉田以及播種過早的棉田發病較重。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的串珠鐮刀菌中間變種、半裸鐮刀菌、燕麥鐮刀菌和禾穀鐮刀菌等多種真菌。串珠鐮刀菌中間變種在:PDA培養基上菌落絨狀,粉色、淡紫或玫瑰色。產孢細胞單瓶梗或復瓶梗並存。小型分生孢子單胞,卵形或窄瓜籽形,串生或假頭生。大型分生孢子無色,鐮刀形,頂胞漸尖,足胞不明顯,多具2~4個隔膜。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產生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苗期初侵染源還可以是附著在種子短絨上的分生孢子和潛伏於種子內部的菌絲體,播種後即侵入為害幼芽或幼苗。該菌在棉花生長季節營腐生生活。鈴期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到棉鈴上,從傷口侵入造成爛鈴,病鈴使種子內外部均帶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環。紅腐病菌在3~37℃溫度範圍內生長活動,最適20~24℃。高溫對侵染有利。潛育期3~10天,其長短因環境條件而異。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苗期低溫、高濕發病較重。鈴期多雨低溫、濕度大也易發病。棉株貪青徒長或棉鈴受病蟲為害、機械傷口多,病菌容易侵入發病重。棉鈴開裂期氣候乾燥,發病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