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葉斑蛾

成蟲:體長9~12 蛹:體長約13 d左右,雄蟲4

 梨葉斑蛾(Illiberisprunidyar),別名梨星毛蟲,屬於鱗翅目,斑蛾科。此蟲在國內分布於東北、甘肅、青海、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國外分布於日本。寄主有蘋果、梨、海棠、沙果、李、杏、桃、櫻桃、山楂、桲、批把、山荊子等多種果樹林木植物。

以幼蟲食害芽、花蕾及嫩葉。發生嚴重時一個開放的花芽常有數十頭幼頭群集危害,被害花芽常變黑枯死。果葉伸展後,幼蟲則轉至葉片上吐絲纏綴葉緣連成餃子狀,並潛於葉苞中蠶食葉肉,殘留表皮與葉脈,被害葉漸變枯黃,凋落。樹體營養不足,花芽分化不良,造成連年不能結果,損失甚大。

 

形態識別

成蟲:體長9~12mm,翅展2l-30mm。全體黑褐色。複眼暗黑色,翅緣深黑色。翅半透明,翅脈明顯,上生許多短毛。頭胸部具黑褐色絨毛。

卵:扁平橢圓形,長徑約0.7mm,初產乳白色,以後漸變黃色,孵化前變為淡紫色至黑色。卵塊生,單或雙層排列不規則成數十至百餘粒。

幼蟲:老熟體長17~22mm,肥胖近紡錘形,淡黃白色,頭小黑色且縮入前胸,前胸背板上具褐色斑點和橫紋。背線黑褐色,兩側各具一列近圓形黑斑,分布於胴部第2~11節亞背線與氣門上線間,各節背面具橫列毛叢6簇。上附白色細毛與短毛。胸足黑褐色外側尤顯;腹足趾鉤單序中帶,無臀櫛。幼齡幼蟲體淡紫褐色。

蛹:體長約13mm,近紡錘形,剛化蛹時體色黃白,後變黑褐色。腹背3~9節前緣具一列短刺突。繭長約15mm,白色雙層絲繭。

 

生活史及習性  

 此蟲我國東北及華北大部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西部及陝西關中地區1年發生2代,以幼齡幼蟲於粗翹皮、枝杈、剪鋸口等縫隙中結灰白色小繭越冬,或於樹幹基部附近土壤中結繭越冬。次年寄主萌動露芽後開始出蟄活動,食害剛萌動發綠的花芽及幼葉。花謝後果樹展葉時即轉葉危害,一頭幼蟲約危害7~8片葉後老熟,於最後被害葉內結繭化蛹,蛹期約10d左右。華北地區6月上旬始見成蟲,6月中旬進入盛期,成蟲羽化後不久即交尾產卵,卵盛期為6月中旬。卵期約1周,6月下旬始見幼蟲孵化,危害數日後即行越冬。

成蟲飛翔力不強,晝伏夜出,羽化後當日上午8~12時和下午4~6時交尾,交配前期約2~20h,交配持續時間約6~15h,交配次數:雄蟲平均2.72次,雌蟲大多只一次。產卵前期2~10h,單雌卵量平均117.4粒,卵多產於葉背,卵塊成堆分層,一般2~3層。成蟲壽命:雌蟲平均5d左右,雄蟲4d左右。年生2代區,有部分幼蟲於6月間越冬,另一部分幼蟲則可繼續危害,至8月上、中旬出現第l代成蟲,再行產卵,卵孵化後仍以幼齡幼蟲越冬。

 

防治技術

1.休眠期防治。早春刮樹皮、堵樹洞,重點以樹杈部位以上為主,可消滅大部分越冬幼蟲。

2.生長期防治。越冬幼蟲出蟄盛期或梨樹花芽膨大時藥劑防治,可噴灑50%對硫磷乳油,或殺螟松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或20%滅掃利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2.5%敵殺死乳油,以常規濃度,均可有效地控制此蟲的危害。

3.保護天敵,注意園內管理,增強樹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