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周恩來建議梅蘭芳回到北京居住。
1951年,梅蘭芳入住護國寺甲1號院(現門牌號改為9號)。
1968年,梅蘭芳家屬及秘書徐姬傳先後搬出梅蘭芳故居。
1983年,中宣部與中國國家計委批覆將梅蘭芳故居闢為紀念館。同年12月31日,文化部成立了梅蘭芳紀念館籌備組。
1984年2月,文化部部長朱穆之主持辦公會,落實梅蘭芳紀念館籌備工作。
1984年3月,梅蘭芳紀念館籌備組在中國劇協召開第一次會議落實工作。
1984年4月,梅蘭芳紀念館開始接收由原中國戲曲研究院保管的梅蘭芳夫人及子女捐獻的文獻資料。
1984年5月,梅蘭芳紀念館的交接清點工作基本完成。
1984年9月,梅蘭芳紀念館籌備組將紀念館修繕工程計畫上報文化部及北京市文物局進行修繕。
1985年7月,梅蘭芳故居修繕工程竣工。
1985年12月,梅蘭芳紀念館正式建立,直屬文化部藝術局。同年12月底將文獻資料分批運抵梅蘭芳紀念館。
1986年5月至7月,梅蘭芳紀念館擬定展覽方案,開闢陳列室。從藏品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實物、圖片、資料,請有關專家及家屬一起,落實展覽陳列工作。
1986年7月10日,鄧小平為梅蘭芳紀念館題寫館名。
1986年10月27日,梅蘭芳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正式對外開放。由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揭幕。
建築格局
•綜述
梅蘭芳紀念館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大門開於院落東南隅,門內有一字影壁一座。一進院北側有二門一座,二門兩側接有看面牆,院內西側有門可通西跨院。二進院迎門有木影壁一座,正房三間,正房兩側有平頂廊與東西廂房相連,平頂廊東、西兩側院牆各開有月亮門一座。正房後有後罩房七間。西跨院內西房兩座連為一體,共六間。
梅蘭芳紀念館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東、西展室為專題展覽,不定期更新展覽內容。外院展覽室,以圖片扼要的介紹梅蘭芳一生的藝術和社會活動。
•外院展覽室
梅蘭芳紀念館外院南屋是紀念館的主要展室,展出的大量珍貴照片和實物。以大量的照片、實物介紹了梅蘭芳的藝術生涯。
•正院
梅蘭芳紀念館正院北房正中為客廳,裡間為起居室,東西耳房為臥室和書房。
•東、西展室
梅蘭芳紀念館東西兩邊廂房原為梅蘭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廳,一邊房間闢為專題展覽室;另一邊房間闢為活動室,作為招待貴賓和舉辦小型梅派藝術活動的場所。東耳房是臥室,西耳房是書房,西耳房主要展示梅蘭芳的文化業績。東耳房則專設為錄像室,再現梅蘭芳的藝術風采。
館藏文物
•綜述
梅蘭芳紀念館內有珍貴藏品32421件,多為梅蘭芳的親人捐獻,包括劇本、圖書、照片、劇單、字畫、信件、實物等。館內還有梅蘭芳本人和一些老藝人歷年的便服、劇裝照片,梅氏與國外知名戲劇家的合影照片,以及從清末至現代在各劇場或堂會演出的戲單。
所藏字畫中,有宋、元、明、清和當代書畫家如吳昌碩、陳師曾、 陳寶琛、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的作品。梅蘭芳本人的繪畫,也藏有多幅。此外,還有當代印度畫聖難達婆藪為梅蘭芳繪製的巨幅油畫《洛神》、日本畫家渡邊晨畝贈給梅氏的畫、印度詩人泰戈爾親筆題字贈詩的團扇。
•代表藏品
藏品名稱 | 藏品類型 | 藏品圖片 |
御碑亭 | 劇本 | |
霸王別姬 | 劇本 | |
《霸王別姬》戲服 | 戲服 | |
《洛神》戲服 | 戲服 | |
齊白石《游魚圖》 | 字畫 | |
湯滌《筆墨山水》 | 字畫 |
文化活動
1986年10月28日,戲劇界人士在人民劇場召開了慶祝梅蘭芳紀念館開幕座談會,由梅蘭芳紀念館副館長梅紹武主持,並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行紀念演出三天,由梅派傳人梅派弟子以及戲曲界藝術家演出梅派劇目。
2017年11月17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梅蘭芳紀念館舉辦首屆“蘭芳雅集”。
2019年5月12日,第二屆“梅蘭芳研究青年論壇”暨“梅派蘭花指攝影展”開幕式在梅蘭芳紀念館舉行。
2019年5月13日,梅蘭芳紀念館舉辦公益講座“蘭芳講壇”第四講。
文物保護
1984年7月,梅蘭芳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局保護單位。
2013年3月,梅蘭芳紀念館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9:00-16:00(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
10元(學生、60-65歲老年人半價。軍人、殘疾人、65歲以上老人免費。)
地址
梅蘭芳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
交通路線
乘坐北京公交22、88、409、特13路在護國寺站下車,進入護國寺街即達;
乘坐北京公交13、42、55、107、111、118、701、623、612在廠橋站下車,進入護國寺街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