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本幅上方自題:“畫梅貴有風格,宜瘦不在肥,金冬心之說也。其法本於揚補之,補之學於華光僧。相傳圈花畫梅自華光始。花外以淡墨染暈,謂之倒暈素質。其甥湯正仲傳其法。大抵宋以前皆鉤勒設色,華光墨筆,蓋創作也。華光畫圈,十年始圓,可見骨法用筆未可輕易。曾於長沙見揚補之卷子,枝幹秀挺,花外著淡墨,即其師法。雖未睹華光真跡,觀此亦足探索淵源,信人間希物也。元時王冕紅梅頗著於藝林,此又開點花之端。此後或圈或點,變態甚多,人出一格,不勝數矣。華光有畫梅訣,見《佩文齋書畫譜》,不祧之祖,後世無不宗之。然文人弄筆,不拘成法,任意為之,自饒清逸。努掠太甚,或流粗獷,軟媚取姿,則病纖弱,梅之風格,失之遠矣。總宜奇不傷正,怪不傷雅,乃稱佳作。雪楊有意於此,問道於盲,聊述所知,不知有當否耶?壬戌春仲燈下,朽者陳衡恪。”鈐“陳師曾”印。
“壬戌”為民國十一年(1922年)。
圖繪梅花一枝斜出,骨秀神清,孤峭挺拔。花朵用圈花點蕊之法繪就。畫面有陳師曾長題一段,先簡單敘述了自古畫梅的淵源以及畫法的變遷(其敘述與史實略有出入),之後談到文人畫梅的弊病和自己畫梅的方法。他認為畫的太過粗野則不能表現梅花的高潔清雅,而太過柔媚又不能展現梅花沖寒傲雪的風神,兩者都背離了梅花的品格,只有“奇不傷正,怪不傷雅”才能算是佳作。
作者簡介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近代畫家。陳師曾擅長花鳥、人物、山水等題材,取法徐渭、陳淳、揚州八怪、吳昌碩等人,注重寫生創造。他的花鳥畫綺麗渾厚,畫風雄秀簡遠。他的人物畫多從現實生活取材,常帶有速寫和漫畫的情趣。代表作品有《乞食圖》、《牆有耳》、《溪流浣衣圖》、《山泉圖》、《山邊一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