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音[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梁音[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音,研究員,博士,1963年4月生於陝西長武,現任中科院鷹潭紅壤生態實驗站副站長,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理事、《中國水土保持科學》編委、中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會常務理事、鷹潭市人大常委會農村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基本介紹

近年來先後參加或主持的科研項目共20餘項,主要包括973項目(2007CB407206)、國家支撐計畫(2009BADC6B03、2011BAD31B04)、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重點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波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等。比如:參加了國家重點基金項目“我國東部紅壤地區土壤退化的時空變化、機理及調控對策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花崗岩流失區土壤退化指標、模型及防治途徑的研究”,973項目“中國主要水蝕區土壤侵蝕過程與調控研究” 課題“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機理和適宜性評價”。

2009年開始,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紅壤丘陵區典型人工林土壤障礙因素、形成機制及生態恢復措施研究(KZCX2-YW-438)”,負責子課題“典型人工林林下植被恢復模式與配套管理技術研究”。

2009年開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壤中尺度流域土壤侵蝕巨觀監測方法的對比研究(40971163)”,主持一個國家支撐計畫課題“退化紅壤肥力重建及生態功能定向培育技術研究”;2011年承擔了國家支撐計畫課題5的子課題“植物防蝕和特色植物籬建設開發一體化技術與示範”,最近主持完成了國務院第一次水利普查---全國第四次土壤侵蝕普查中土壤可蝕性因子K值的提取工作,為我國土壤侵蝕定量評價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

同時針對南方紅壤區林地水土流失嚴重的特點,主持了完成了長江委重大項目“花崗岩地區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規律試驗研究”。這些項目主要研究了南方紅壤區由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退化過程及其機制,建立了退化紅壤的恢復重建模式和技術。目前發表論文65餘篇,其中用外語發表15篇,SCI論文8篇,主編專著2本,參編專著5部,專利3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降雨侵蝕力觀測儀器)。

人物生平

1983.09~1987.07在西北林學院水土保持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0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從事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1999.09~2004.03在莫斯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到波蘭科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ACCWRR、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院、台灣教育大學、東華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

獲得獎項

2010年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科學技術1等獎

2010年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3等獎

江西省水利廳科技成果1等獎

江西省農科教成果推廣套用獎

江西省農業科教人員突出貢獻三等獎

2008年獲水利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先進個人

項目參與

973項目(2007CB407206)

國家支撐計畫(2009BADC6B03、2011BAD31B04)

國家重點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中波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紅壤丘陵區典型人工林土壤障礙因素、形成機制及生態恢復措施研究(KZCX2-YW-438)

研究代表

參加了國家重點基金項目“ 時空變化、機理及調控對策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花崗岩流失區土壤退化指標、模型及防治途徑的研究”

973項目“中國主要水蝕區土壤侵蝕過程與調控研究” 課題“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機理和適宜性評價”。

典型人工林林下植被恢復模式與配套管理技術研究

個人專利

降雨侵蝕力觀測儀器

主編作品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人物評價

2009年開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壤中尺度流域土壤侵蝕巨觀監測方法的對比研究(40971163)”,主持一個國家支撐計畫課題“退化紅壤肥力重建及生態功能定向培育技術研究”;2011年承擔了國家支撐計畫課題5的子課題“植物防蝕和特色植物籬建設開發一體化技術與示範”,最近主持完成了國務院第一次水利普查---全國第四次土壤侵蝕普查中土壤可蝕性因子K值的提取工作,為我國土壤侵蝕定量評價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

同時針對南方紅壤區林地水土流失嚴重的特點,主持了完成了長江委重大項目“花崗岩地區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規律試驗研究”。這些項目主要研究了南方紅壤區由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退化過程及其機制,建立了退化紅壤的恢復重建模式和技術。目前發表論文65餘篇,其中用外語發表15篇,SCI論文8篇,主編專著2本,參編專著5部,專利3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降雨侵蝕力觀測儀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