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1914~)
正文

1937年春,梁斌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組織救國會、建立抗日武裝等活動。從1938年春到1942年“五·一”反掃蕩前,梁斌歷任冀中區新世紀劇社社長、游擊大隊的政治委員及冀中文化界抗戰建國聯合會文藝部長等職。在經歷了這段戰鬥生活之後,文學創作的條件進一步成熟。1942年,他根據一個為革命失去三個兒子的老人的遭遇,寫了短篇小說《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這是他創作《紅旗譜》中朱老忠形象的雛形。之後,他又根據這個短篇寫了五幕劇《堤》。“五·一”反掃蕩後,梁斌開始做地方工作,同時深入生活,為創作積累素材。這年秋天,他把短篇《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擴展成中篇,發表時改名《父親》。這以後,他又接連創作了《抗日人家》、《五穀豐收》等短篇小說和戲劇。《紅旗譜》中的許多人物,都在這些作品中開始出現。
1945年和1946年,梁斌先後任中國共產黨蠡縣縣委宣傳部長和縣委副書記。1948年隨軍南下,曾任中國共產黨湖北襄樊地委宣傳部長。1952年調《武漢日報》社任社長,1953年開始寫長篇小說《紅旗譜》,1958年出版。小說以朱、嚴兩家三代農民和地主馮老蘭父子兩代的矛盾鬥爭為主要線索,描寫了冀中地區著名的反割頭稅鬥爭和保定二師的學生愛國運動,真實地反映了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到“九·一八”事變時期北方社會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展現了20、3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偉大曆程。小說通過朱老忠、嚴志和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高度概括了處於革命變動中的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顯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和實質。尤其是朱老忠的形象,充分體現了農民階級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質,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小說處處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寫人狀物借用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一些傳統藝術手法,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因而被公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學創作的一項重要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