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

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北宋末年,宋江結天下英雄好漢,憑藉水泊天險,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聲震天下。雖經八百多年歷史滄桑,英雄好漢的蹤跡仍歷歷在目。梁山風景區景點星羅棋布,梁山民風淳樸,武術表演、鬥雞、斗羊別具特色。

位置境域

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山東省梁山縣境內山脈《水滸傳》故事發源地]

梁山,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城東南部梁山鎮(含水泊街道、原前集鄉)境內,占地面積3.55平方千米,主峰虎頭峰海拔197.9米。

主要山峰

由7條支脈和8個山峰組成,主峰北通一條狹窄的山樑,即黑風口。黑風口北連騎三山。騎三山向東為雪山峰,雪山峰向東延伸部分較為平坦,名曰小平山,下有溶洞;向東北延伸可達一個較低的山峰,為玉皇頂;雪山峰向北延伸的部分叫小黃山;向西北延伸的部分叫東狗爪山。騎三山向西延伸比較長,自東向西有三個山峰,依次為狗頭山、西狗爪山、郝山峰。與騎三山向西延伸部分隔谷相望的是一條東西向的山嶺,山嶺中部偏東的山峰叫鏊子山,向西延伸部分叫青龍山,鏊子山向北延伸比較長,總稱為小梁峰,又名後山。

構造

梁山,位於魯中塊隆區的西部。褶皺 縣境內地層褶皺微弱,發育了一定數量的斷層殘丘,多呈單斜構造,傾角只有3~10°,局部地區有寬淺的褶皺和小穹窿構造。梁山岩層產狀呈放射狀。由於地處在三個構造單元上,受各種力的影響,發育了較多的斷層,但絕大部分埋藏在第四系地層之下,梁山有一些出露地表的小斷層。汶泗斷層,西起黃河入境,經黑虎廟鄉、楊營鄉、馬營鄉、梁山鎮、後孫莊鄉、王府集鄉至館驛鄉出境,縣境內長27.5千米。梁山斷層,中部位於梁山東南前集附近,走向北北東,長約14千米,與小安山斷層、汶泗斷層、葉尚斷層相交。梁山殘丘地帶節理較發育,既有構造節理,也有風化節理。構造節理受地質構造控制,走向和斷層大體一致,有NE20°~80°和NW10°~70°兩組。風化節理主要走向為NE60°~80°。部分節理內為紅黃色粘性土和鈣質膠結物充填。

氣候

梁山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夏季高溫高濕,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氣爽,氣候溫和;冬季雨雪稀少,寒冷乾燥。冬夏長,春秋短,具有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適中等優點。影響縣境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旱、澇、乾熱風、大風、寒潮、霜凍、冰雹及秋季低溫、連陰雨等。

土壤

褐土類 主要分布在低山殘丘區,面積917.5公頃,占土壤面積的0.88%。表層土壤多為石碴子土、輕壤或中壤,物理性狀較差,且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乾旱威脅大。褐土類計有褐土性土和褐土2個亞類。 褐土性土亞類 俗稱石碴子土,面積397.5公頃,占土壤面積的0.53%。分布在梁山鎮、小安山鄉海拔80米以上的荒山嶺坡。土層淺薄,細粒較少,土層厚15~35厘米,土壤呈石灰反應,植樹造林較少,植被多為耐旱性的雜草、灌木、柏樹、刺槐等,覆蓋率40~60%。此土類分為鈣質岩類褐土1個土屬,嶺坡石碴子土1個土種。 褐土亞類 俗稱壤質山紅土、“立土”,面積260公頃,占土壤面積的0.35%。分布在殘丘下部的山腳處,多數在山北坡,可整修為梯田。以農業利用為主,也有部分果園,土層較深厚,表層土壤質地稍松,為淋溶層,心土較上層粘重,呈稜柱狀結構。酸鹼度7.4左右,土壤養分含量低。劃分為坡積洪積物和黃土母質2個土屬,山紅土和輕質山紅土2個土種。

植被

殘丘中上部有零星樹木和雜草,喬木主要有側柏、刺槐、榆樹、臭椿;灌木有酸棗、荊條、野葡萄等。下部梯田以果樹為主,有杏、柿、元棗、蘋果、梨、石榴、核桃等;雜草有回針草、茅草、蒺藜、狗尾草等。

礦產資源

礦產主要是石灰岩,除可加工利用各種石料外,還是生產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建國後梁山山麓建有水泥廠。

地貌特徵

以梁山最高,海拔197.9米;以土山最低,海拔58.1米。殘丘為第四系黃河沖積物掩埋後殘留的孤山,可分為構造剝蝕地貌(中上部)和剝蝕堆積地貌(下部)兩類,其共同特徵均由平緩的單岩層構成,基岩多裸露地表。由於長期受剝蝕,丘頂渾圓,西南坡陡(約20°),東北坡緩(平均不足8°)。地貌發育已至老年階段,剝蝕作用已明顯減弱。山麓地帶一般都有坡積物,表坡約5°,呈台階狀分布,北坡最為發育。 殘丘多數植被較差,只有零星樹木和雜草。

地理變遷

梁山及梁山泊地理演變示意圖 梁山及梁山泊地理演變示意圖

宋代水泊梁山,梁山在梁山泊邊(或內部)。由於地理環境變遷,梁山泊的遺蹟到清代已經剩下東平湖(梁山縣北的東北縣境內。

梁山泊及梁山所在位置,原為大野澤,又名巨野澤,在今巨野縣東北,古時為濟、濮二水匯集而成。大野澤的範圍,《元和郡縣誌》記載:“大野澤在巨野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按此說,則今日梁山、東平、鄆城、巨野、汶上、嘉祥、濟寧一帶都是大野澤波及之地。後由於黃河多次泛濫湧入,大野澤日益淤積,澤面北移安山(今小安山)至魚山一帶。濟水兩岸窪地則因黃汶洪水屯滯,在古巨野澤下流的東北部形成了宋代的梁山泊(亦稱梁山濼)。《清一統志》載:“梁山濼即古大野澤之下流,汶水與濟水匯於梁山之東北,回合而成。”《宋史·河渠志》中黃河決溢記載:宋鹹平三年(1000年)仍稱“浮巨野”。宋天禧三年(1019年),黃河洪水“注梁山泊”。以後梁山泊不斷受黃河決口洪水的侵淤,逐漸縮小。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梁山濼水退地廣,金人嘗遣使安置屯田,民亦恣意種之……明年,命招復梁山濼流民,官給以田”(《淮系年表》)。元至元初年,梁山泊淤墊,殘留部分以南旺湖之名出現。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挖由安山至臨清的會通河,南接濟州河,引汶水北達臨清匯御河(今衛運河)把濟水截為兩段,謂之“引汶絕濟”。致使安山腳下的古濟水與汶水交匯屯滯而成湖,稱為安山湖,縈迴百餘里。明永樂九年(1411年),創築安山湖圍堤,引濟瀆入柳長河為湖源,蓄水最盛,並建兩閘,出水濟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踏四界周長八十四里三分。安山湖“自明中葉,許民耕種,然低洼之區周三十八里,湖形尚存”(《治河方略》)。清康熙十八年(1697年)“靳輔提請安山湖聽民開墾佃種,輸租充餉,此水櫃遂廢。凡開地九百餘頃”(《淮系年表》)。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奪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滯蓄於安山湖舊址,汛期黃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增廣。為防黃水南侵,當地民眾從十里堡(今梁山縣)至東平州城西解河口一線,借運河故道南堤(十里堡至大安山)和安解民埝(大安山至解河口舊臨黃堤)修築圍堤,形成周圍87千米的滯洪區,始稱積水窪。因大部湖面在東平縣境內,民國年間始有東平湖之稱。

文物

蓮台寺, 位於梁山雪山峰南麓。創建於唐代,後屢次重修。從法興寺過通聖橋,登百餘級盤曲石階北上即至。由山門入寺院,有大殿兩廊,規模不大而甚幽雅。大殿東西又有二院,東院為“準提”,石庭隱曲;西院為“接引”,庭敞豁朗。由角門石徑北上,陡崖上有“高丈余,闊八九尺”的石刻巨佛像,即蓮台石佛。色如古銅,扣之有聲,座下蓮盆,上建紅亭覆蓋。佛後石壁刻“雪山”斗字。亭東北石壁,光明如鏡。蓮台基下有朝南小洞,名曰“空谷音”,內刻有石佛小像。洞下有“盛水龍王池”。寺院已毀,現存鑿石蓮台為唐代所制,據考古鑑定佛像為宋代補置。

東魯西竺禪師墓碑、墓塔, 位於蓮台寺下,立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現保存完好。墓碑系圓首長方形座,碑高1.97米,寬0.81米,碑額篆刻“東魯西竺禪師志銘”,陰面詳記西竺禪師身世及其業績。墓塔高3.12米,共7層,自上而下,第一層為塔帽,二層為長方體,三、七層為八稜柱體,四、六層為束腰蓮花體,五層為鼓形體。基石高0.45米,長、寬均為0.65米。

天齊廟 ,位於梁山虎頭崖下西馬廟村,始建年代不詳。現僅存磚結構前後大殿各3間,朝陽閣兩層樓房3間。山門門枕每塊長1.18米,寬0.6米,高0.56米,體積0.42立方米,重約500千克。

孔子問禮堂,位於梁山支峰小平山南麓,建於北宋,為石窟。內有立體石雕坐像兩尊(面相),一為老子,一為孔子,其寓意是孔子向老子詢問周禮,以表彰孔子虛心好學。一面像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

獨山抗日紀念地, 1939年8月2日,八路軍一部在梁山進行了著名的獨山戰鬥,殲滅日軍300餘人。建國後,獨山為抗日殲滅戰紀念地,樹立了“獨山抗日殲滅戰遺址”石刻標誌,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山烈士陵園, 1955年,在風景秀麗的梁山青龍山南麓始建烈士陵園。至1993年,占地面積2640平方米,安葬革命烈士465名,建有紀念塔、紀念館。園內松柏蔥翠、花卉爭艷。楊靜齋紀念碑鐫有萬里、楊勇、宋任窮等人題詞。紀念館陳列有烈士遺像、紀念章、衣服、槍彈等紀念品。

勝跡

梁山是水滸文化的淵源所在,旅遊資源豐富。1985年9月2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在魯政發[1985]106號檔案《關於公布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通知》中,將水泊梁山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梁山風景名勝區包括梁山風景區和水泊風景區,具有南山北水的不同景致與特色。

梁山風景區 梁山風景區包括梁山諸峰、龜山、鳳凰山範圍內的山、石、洞、雕刻、寺廟及園林建築,其中,主體部分是宋江農民起義的遺址、遺蹟等景觀、景點,總面積3.54平方千米。

梁山主峰位於山體的最南端,因深崖絕壁,狀如虎首,故名虎頭峰。山頂平坦,曾建有宋江義軍的大寨,俗稱宋江寨。四周以巨石築成兩道環山寨牆。寨中央有“忠義堂”遺址,其前方留有當年義軍豎立“替天行道”杏黃旗的旗桿窩。1983年,清理出“忠義堂”房基,並在旗桿窩中重新樹起旗桿。“忠義堂”西邊有一人工開鑿的石井,為義軍的飲水井,俗稱宋江井。根據歷史資料修復了井台和井口。宋江寨至騎三山之間有一道寬僅丈余的狹窄山樑,兩側深谷絕澗,懸崖峭壁,是通往宋江寨的唯一咽喉要道。此處風大且急,素有“無風三尺浪,有風颳掉頭”之說,名曰黑風口。1982年,在黑風口雕塑了李逵像,總高6.2米。騎三山是宋江寨、郝山峰及雪山峰的連結點。1982年,在騎三山建“黑風亭”,由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題名。

黑風亭,位於梁山諸峰腹地,上可登宋江寨,下可通斷金亭,兩邊則是當年義軍左右軍寨,盤陀山道自此起步直通蓮台諸景。騎三山之西的郝山峰,曾建有宋江義軍的右軍寨,其支峰狗頭山上有“疏財台”,為宋江義軍仗義疏財和論秤分金銀的地方。此外,在郝山峰上還有一巨石,中有立縫一道,酷似刀劈,傳為楊志試刀石。騎三山向東的雪山峰,曾建有宋江義軍的左軍寨,主峰及其支峰小平山上設有宋江義軍的“點將台”、“練武場”、“比武場”、“賽馬場”。自黑風亭下山,有一條陡險的盤陀山道,相傳為當年李逵到山下杏花村王林酒店吃酒所走的山道。1985年,整修成亂石路面,一般遊人皆可上下。在雪山峰的支峰狗頭山的北端,有當年林沖火併白衣秀士王倫的“斷金亭”遺址。1982年9月,重建“斷金亭”,亭上懸一匾額,由著名書畫家范曾題名。在斷金亭的下方,於1982年7月修建了108級登山石階。當年宋江聚義梁山,曾建有三關六寨,憑險據守。青龍山支峰後山為義軍的後寨,是義軍眷屬居住的地方。從宋江寨過斷金亭至後寨的起伏群山中,有一條蜿蜓於綠林的羊腸小道,是後寨與宋江寨的唯一通道,舊稱“宋江馬道”。

梁山除有宋江農民起義的遺址、遺蹟外,還有眾多的古蹟名勝。梁山雪山峰下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所立的東魯西竺禪師墓碑,碑文記述了西竺禪師率領僧兵三千餘眾開赴浙東抗擊倭寇的事跡。至今,墓碑、墓塔及香案完好無損。小平山南麓有開鑿於宋代的石窟“問禮堂”,又稱“老君堂”。石窟的西側、雪山峰南麓有建於唐代的蓮台寺遺址,今尚存一尊四米高束腰蓮台石佛雕像。蓮台寺下舊有“十里杏花村”。在杏花村有一元代開鑿的“八角琉璃井”,因井水清澈甘甜,舊志稱“石井甘泉”。

梁山支峰小平山的東側,於1983年發現一條管道形溶洞,溶洞由山陬處的裂隙發育而成,分上下兩層,有洞相通,長約350米。洞頂遍布鐘乳石,顏色多樣,形態迥別,洞壁上有多處岩溶瀑布,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龜山,位於縣城西北隅,因山北麓有一巨石,酷似烏龜上爬,故名。龜山山勢陡峭,山石奇特。山南麓因斷層形成的陡壁山溝,長達100餘米,深10餘米,猶如刀切斧砍,極為壯觀。溝頂銜一巨石,形似飛龍昂首擺尾,名曰“飛龍銜石”。有一溶洞,洞口有一被溶蝕的岩體貼近地面,恰似一頭雄健的石牛,尾藏於洞內而昂首於洞口,故曰“臥牛洞”。

鳳凰山, 位於縣城西部,山上綠樹成蔭,環境幽靜。鳳凰山溶洞久負盛名。較大溶洞有4處,皆為殿堂式,頂平壁陡,其中,最大的二號洞,洞內迂迴曲折,洞中有洞,洞口在兩側。有五根天然石柱支撐洞頂,宛若宏偉的宮殿,堪稱奇絕。

水滸陳列館, 建於1983年,1985年10月擴建。館址座落在梁山腳下西北端進山平台處,占地面積1319平方米,建築面積454.32平方米,展室面積256平方米。現藏有水滸書畫、版本、資料、文物4類,計1000餘件。陳列書畫120幀(書法50幀、畫70幀),《水滸》版本14種,其中有中文版本12種和美、日文版本各1種。水滸資料、派生作品、民間趣聞170本。水滸文物、石刻、兵器、器皿等100餘件。兵器有刀、槍、鏜、箭頭、劍柄等;建築材料有瓦片、瓦哨、磚石柱礎等;器皿殘片有白釉瓷碗口沿、豆青釉小開片瓷碗口沿、黑釉瓷碗沿片、黑釉瓷罐片,泥質紅陶平底盆片,泥質紅陶假圈足平底罐片,泥質桔紅陶口沿片等。

旅遊開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保護、開發和利用縣境內的旅遊資源,開展旅遊事業,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1978年,縣城發展總體規劃首次把梁山、鳳凰山、龜山列為遊覽區。山東省人民政府[1980]138號文批准梁山縣城為旅遊城市的發展方向。同時指示,對歷史文化遺址梁山、臘山、司里山等修復保護問題作出規劃,報省審批後組織實施。1981年,縣政府成立了封山辦公室,頒布了封山布告,劃定了風景名勝保護範圍,有重點地保護了梁山景區的名勝古蹟。

翌年2月,縣政府又成立了修復梁山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先後組織規劃、設計、美術等專業人員赴外地參觀學習,並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梁山實地考查,幫助制訂風景區建設規劃。同時,修建了“斷金亭”、“黑風亭”和108級登山石階。斷金亭為仿古木石結構、頂單排單層歇山卷棚式建築;黑風亭系四角單層攢尖式仿古建築,條石地面、護欄。並在黑風口處塑造李逵大型雕像。

1983年,修復了宋江井井台,清理出“忠義堂”房基,在旗桿窩中豎起旗桿。1985年,整修了黑風亭至杏花村的盤陀山道和“疏財台”。

1987年5月,根據水泊梁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動工修復水滸寨前院“忠義堂”。1988年4月竣工,投資150萬元,建築面積640平方米,由山東省泰山風景區名勝管理委員會張廣勝設計,梁山縣前集鄉古建築公司承建。前院包括“忠義堂”主建築、東西廂房、東西耳房、前寨門和院牆。“忠義堂”座落在梁山最高峰虎頭峰頂端,前寨門緊臨懸崖峭壁。兩扇大門鉗有銅釘獸環,門旁有石獅一對,門口懸有劉開渠書寫的“水滸寨”匾額。院內東西旁有兩根方形石柱,名“將軍柱”,中央懸掛“替天行道”杏黃大旗,“忠義堂”前豎有“山東呼保義”和“河北玉麒麟”帥旗。“忠義堂”為仿宋歇山式建築,面闊5間,灰瓦弘柱,翼角翹起,其上安裝飛鳥走獸等裝飾物。東西耳房為卷棚式,東西廂房為懸山式,門為歇山式。“忠義堂”三字為中國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寫,堂前題有“常懷忠烈常貞義,不愛資財不擾民”的楹聯。“忠義堂”內有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位義軍首領的玻璃鋼塑像。其餘33天罡星將領玻璃鋼塑像分列在東西兩廂房(東廂17尊,西廂16尊)。玻璃鋼塑像由山東藝術學院、省博物館、濟南市城市雕塑辦公室等單位的專家和教授塑造完成,山東省建委雕塑辦公室監製,總投資40萬元。“忠義堂”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鑲有127平方米的大型唐三彩壁畫《梁山英雄聚義圖》。壁畫有人物700餘個,兵器道具千餘件。壁畫由壁畫專家張一民、水滸人物畫家孫景全創作設計。

1984年,山東省政府[1985]106號文將“水泊梁山”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10年舉辦了好客山東賀年會之水滸寨梁山好漢過大年、北宋街賀年大集、 天下水滸論壇、第六屆山東省旅行社年會等大型活動,文博會上的特裝評價 與曲阜並列第一。梁山800里水泊遺址得到學術界認定,梁山被中國水滸學 會確定為中國水滸文化研究基地。成功註冊了“水泊梁山”旅遊專用商標, 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景區導遊員在全市導遊風采大賽中榮獲“濟寧市十 佳導遊員”和“濟寧市優秀導遊員”稱號。

2011年,水滸文化廣場,管理中心、水滸大劇院、水滸大酒店完成主體工程,門區、萬人廣場建設完畢。梁山抗戰紀念館,完成紀念塔、紀念館主體工程。開發建設梁山泊水寨,與山寨一起共同組成核心景區,建設北宋街,調整景區主入口,增強旅遊業的帶動作用。全面利用電視等媒體、交通幹道、外地促銷活動、節慶活動等各種平台開展宣傳促銷,特別是策劃舉辦了《功夫王》中泰武術擂台賽、“山寨聚英雄、闖關上梁山”、“英雄上梁山、好漢品美酒”等40多項文化活動,培育了“好漢菊花會”、品酒大會等一批節慶品牌。認真推行《好客山東旅遊服務標準》,成功申創了全省服務名牌,梁山入選為“到山東100個不得不去的地方”。積極開展貸款融資籌備工作;爭取到國家山體修復資金4500萬元;爭取到省旅遊局宣傳扶持200萬元和市旅遊局宣傳補貼60萬元; 梁山旅遊項目連續五年獲得全市旅遊發展引導資金扶持。

2011年,主要旅遊景點有水泊梁山風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2.54億元,比上年增長31.6%。

2013年,堅持規劃先導,委託同濟大學制訂了景區總體規劃,完善了東入口門區、生態停車場、門區至水寨綠化、梁山水寨單體設施等詳細規劃。生態停車場、旅遊主題游線、現代林業觀光園建成並投入使用,梁山水寨配套設施得以完善,法興寺順利實施主體工程,水滸大酒店、水滸表演館完成主體工程,獨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成布展施工,山體修復工程完成治理復綠,包裝策劃了水滸酒文化體驗館。拓寬了旅遊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新組建的水滸文化旅遊股份公司平台作用,組建了聚義旅遊公司作為全資子公司,重組了山東水泊梁山影視基地股份公司。成立了梁山縣旅遊行業協會,定期開展行業人員培訓練兵活動,創建“青年文明號”、“巾幗示範崗”等示範視窗,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

2013年,4A級水泊梁山風景區,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4.80億元。

2014年,重點打造了東入口門區及旅遊主題游線,完成基礎施工和綠化美化工作,提升了景區北片區形象,實施了紫石街、武大郎家等影視基地擴建工程,完成了法興寺大雄寶殿主體建設,水滸大酒店正式營業,梁山抗日紀念館對外開館,策劃包裝水滸酒文化體驗館,已晉級3A景區,開創了酒店和景區融合發展新模式,進一步充實了一關、二關、號令台、聚義廳等景點文化內容,對青龍山路進行了升級改造,實施了山體復綠工程,提升了旅遊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在央視、高速傳媒等媒體投放廣告,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先後舉辦了20餘項文化主題推介活動,與山東衛視合作,在景區二關舉辦了9場《武行天下-梁山英雄擂》擂台賽。先後與東北證券、民生銀行、華林證劵等12家投資單位進行交流,與省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達成貸款合作,融資到位1.15億元,確保了重點項目的投資需求。梁山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區,同時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36%,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5年,梁山風景區擴建工程項目完成投資5.5億元,接待遊客突破6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3%,旅遊收入達到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3%。

社會歷史

建置

梁山縣1949年始置,與新中國同齡。梁山是《水滸》故事的淵源所在,以此名揚海內、久負盛譽。梁山縣即因境內名山而得。

梁山建縣於1949年8月,所轄區域由原壽張、東阿、東平、汶上和鄆城等縣的邊沿地帶組成,其前身是中共領導下的崑山縣。1940年8月,中共魯西區黨委為鞏固發展魯西抗日根據地,決定在東阿、陽穀、壽張、鄆城、汶上、東平六縣邊區結合部建立崑山實驗區。1941年1月18日,中共崑山實驗區工委改為中共崑山縣委。1949年8月25日,改建崑山縣為梁山縣。1990年1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所轄。

2010年7月1日由原梁山鎮變更為梁山街道辦事處

水泊街道位於縣城東部,地處景區和城鄉結合處,是梁山新城區所在地,面

經濟

梁山縣境域的社會發展歷史悠久。據對青堌堆、賈堌堆古遺址的考查,早在新石器時期,先人就在這裡耕種稼穡,燒制陶器。隋朝建立後,鼓勵農耕,加之唐初的“貞觀之治”,梁山境域曾一度出現經濟興盛景象。五代至北宋,境內形成梁山泊,居民多流離失所,少數成為當地漁民。元末明初,梁山泊水退還耕。明朝從山西洪洞縣大量移民至此拓荒,獎勵農耕,加之大運河通航,梁山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有史記載的農民起義多達10餘次,以張榮、宋江、李青山等英雄好漢較為著名,其傳奇故事廣泛流傳。1936年9月,創建了境內第一個中共基層黨支部。1938年2月,共產黨員劉星、陳伯衡等組織領導了永安寺起義,點燃了梁山抗日烽火。1939年8月2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楊勇部在梁山一舉殲滅日軍300餘人,創造了抗日戰爭史上敵強我弱、以少勝多的模範戰例。在抗日戰爭中,共殲滅日軍640人、偽軍1450人,有602名梁山兒女為國捐軀。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在梁山縣蔡樓村渡河南下,拉開了向國民黨反動派反攻的序幕。在解放戰爭中,梁山人民全力支援和配合人民解放軍同敵人頑強鬥爭,有655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下簡稱建國)前,梁山經濟長期處於封閉自給狀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321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147萬元,工業總產值67萬元。建國後,梁山經濟逐步向開放型商品經濟發展。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1572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00萬元,工業總產值8326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4052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8595萬元,工業總產值21925萬元。1993年,工農業總產值23.9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46億元,工業總產值17.53億元。

梁山水泥廠, 始建於1958年7月,時稱梁山縣水泥廠,為地方全民企業。廠址位於梁山郝山峰西北側,時有職工40餘人,主要設備有1×5(米)普通立窯1座、小型球磨機2台,大部工序靠手工操作,產品為325號(軟煉)礦渣矽酸鹽水泥。因產品質量差,產量低,1961年停產。1966年,菏澤地區行署撥款17萬元對原有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易名梁山水泥廠,隸屬菏澤地區建委管理,是年投產。1970年,投資500萬元,在原廠西鄰建新廠。至1976年,建成機械化立窯水泥廠,當年生產325號火山灰質矽酸鹽水泥5萬噸。自1983年起,企業扭虧為盈,當年創利潤48.75萬元,上繳稅金18.71萬元。1985年,菏澤地區將企業移交給梁山縣管理。1987年,梁山水泥廠收歸菏澤地區管理。1988年,投資450萬元,建成日加工大豆50噸的浸出油廠。翌年又投資250萬元,建成“魯梁賓館”。至此,企業形成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格局。1990年1月,劃歸濟寧市建材工業公司。

歷史

梁山 位於梁山縣城東南隅,因處於古梁山泊,亦稱水泊梁山。整個山體氣勢雄渾,風光秀麗,加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山險水惡的自然環境,自宋代後,便成為農民起義軍紮營據守之地。據史料記載,從宋代熙寧年間至民國初年,在梁山揭竿起義、安營紮寨的農民起義不下10餘起。其中,影響最大、在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為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山上山下遍布義軍遺址遺蹟。

歷史記載

《山東通志·疆域志》:“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得名。”唐代曾為佛教勝地,雪山峰下,寺院林立,教徒雲集,香火興盛,以蓮台寺和法興寺聲望尤高。唐朝女皇武則天兩次駕臨,許多文人墨客也前來觀光攬勝。著名詩人高適在《別李少府》詩中寫道:“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怨別自警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淒淒”。明代小說家施耐庵依據民間流傳的話本,創作小說《水滸傳》,

梁山風光 梁山風光

故事借宋徽宗(在位:公元1101-1125年)時期為背景,講述以宋江為首的農民武裝集團,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小說中的108好漢聚義之地名為“水泊梁山”,或稱“梁山泊”、“梁山”。水滸話本影響深遠,迄今留下不少故事。

後人在研究《水滸傳》文化,開發梁山旅遊時,還依小說情節修建了一些建築,如憑藉小說中梁山英雄“劫富濟貧”懸衡分金內容而建的“疏財台”等,現建成水泊梁山風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主要景點有一關、二關、斷金亭、黑風口、李逵像、黑風亭、觀望台、疏財台、宋江馬道、忠義堂、靖忠廟等。

主要景點

摩崖石刻

梁山 梁山

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記》是著名書畫大師範曾 2002年專為水泊梁山風景區撰寫。先生懷著對英雄故里的一腔深情,慷慨揮毫、步其先人范仲淹《岳陽樓記》韻,全文368字,描述了水泊梁山河嶽闊峻、草木蕭森的雄奇景象。摩崖石刻通高7米、長14米,距地面10餘米,形成了南有《岳陽樓記》、北有《水泊梁山記》的文化格局。為旅遊勝地水泊梁山再添景觀,現為水泊梁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杏花村

秀美景色杏花村——梁山東麓山坳間一片開闊地,上植千株梨杏,人稱十里杏花村。每至陽春三月,梨花、杏花一片雪海瓊濤,爭妍斗芳,雲蒸霞蔚,香飄十里,景象十分壯觀。舊志稱曰“杏林飛霞”,有詩讚曰:“桃杏值春開,馨香趁風起,閒步蓮台間,生機千萬里。”相傳這裡即是《水滸傳》中描寫的王林賣酒的地方。而今的杏花村,老樹猶在,步入了杏林之中,只覺得花更艷,香更濃,樹上杏花薄粉輕紅仿佛少女含情微笑,枝頭春色錦繡似在邀人共賞春色。那飄落的杏花純白如雪,仿佛給人鋪上了杏花地毯,徜徉在杏花村里,展現在遊人眼前的是一幅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春光畫圖。

宋江馬道

宋江馬道——起自梁山北麓的後寨,蜿蜒南伸,穿越青龍山、狗頭山,騎三山,曲折迴旋,越過黑風口,直達虎頭峰上的宋江大寨。是義軍將士搬運糧草、報事上哨,防衛進攻的要道。 傳說梁山寨上原本沒有這條道。宋江上山以後,為了便於搬運糧草和調兵遣將,一心想修一條貫通前後寨的大道,可是從大寨到後寨,要翻過騎三山、狗頭山、狗爪山、鏊子山等群山諸峰,曲曲折折數里之長,並且滿山遍野荊棘叢生、怪石突兀,蔭蔽鎖日,爬山行路非常困難。宋江迫於戰事需要,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找出合適的路線。正在發愁之際,宋江夜裡做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一陣馬蹄響, “ 嗒嗒嗒 ” 由遠而近。宋江大喜,心想:既能奔馬,必有大道,急忙循聲看去,只見一匹白龍大馬飛馳而來。那馬見了宋江,掉頭便往回跑,四蹄踏出一條平整整的大道,從虎頭峰過騎三山、跨狗爪山、鏊子山,蜿蜒而去。第二天,宋江按夢中之景實地查看,果然是條好路線,便派金大堅率眾士卒,依山勢開路,遇溝壑填石架橋,終於修出一條可供兵馬來往的山路。 “ 宋江馬道 ” 之名便由此而來。

兩關一寨

梁山一關:山寨第一道門——梁山一關,是木質結構,柵欄形式,有濃郁的山寨特點,也是進入梁山的第一道屏障,根據《水滸傳》第七十回描寫,第一關由解珍、解寶兩頭領駐守在此。壁壘森嚴,雄渾壯觀,後多次遭到破壞,2002年又在原址上進行了修復。當我們走進這條雜草陳槐,曲折逶迤的古寨道,就會從這荒野的氣息中,領略出當年好漢嘯聚山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豪放不羈,快活灑脫的綠林生活情景。

梁山二關:為邊關哨卡式建築,寨牆合大門全石結構,因為受環境、條件限制,當年義軍用乾碴式堡壘。占地面積 200 多平方米,長 40 余米,高 8 米,該建築卡谷而立、森嚴壁壘,旗掩霸寨,當年由魯智深、武松把守。

梁山寨:“替天行道”杏黃大旗和“聚義廳”巨匾同時映入眼帘,其意是天罡地煞星的會合之地、108將大本營。它是景區的核心建築,也是當年義軍的心臟—指揮中心。建築強化了水滸特色,追求強悍、粗獷、蒼勁、豪放的陽剛之氣,從建築到內飾均以場景化為主格調。在建築造型上體現出拙壯質樸與力度,用建築體現了梁山的個性魅力。該建築由演兵場、山門、忠義堂、中廊、迴廊棧道、議事房及望樓組成。

菊花會

菊花會是梁山風景區聚義廳內的實景劇表演。

劇情:宋江自盟誓之後,一向不曾下山,不覺炎威已過,又到秋涼,重陽節近。宋江便叫宋清大擺筵席,與眾兄弟同賞菊花,喚做「菊花會」。但有下山的兄弟們,不論遠近,都要招回山寨來赴筵。

宋江等梁山好漢在作戰時,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看威風鑼鼓,在未見其形時,就早聞其聲了,而且如雷貫耳,非同凡響。

梁山主峰虎頭峰,頂端開闊平坦,易築營紮寨,東、西、南三面危岩壁立,四周有兩道內外石砌環山寨牆圍繞,北側有兩重扭頭門。這便是當年的梁山寨。

李逵塑像

李逵塑像:屹立在山巔,雙手緊握板斧,豹眼圓睜,鬍鬚怒乍,頭扎一頂頭巾,身穿一件羅漢布褂,裸露著胸膛,雙臂上青筋畢露,毛髮豎立,腳穿草鞋,步履堅定,似有踏平世間不平事,雙斧砍盡佞惡人之氣。

號令台

當年義軍查望寨情,向各寨通報信息,出征、收兵的指揮樞紐,坐落在分軍嶺與黑風口的至高點上,也是梁山諸峰的核心位置和中段至高點,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該建築占地面積238.3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9.88平方米,總高度13米,由四部分組成,主台為三層,用棧橋與周圍三個望台相連線,東台為巨鑼亭,西台為大鼓亭,南台為望台,設信號燈、標誌旗、響箭。號令台主台二樓與三個台直接相通,可迅速傳達號令,通報敵情,該建築別具雄險,粗獷奔放,寨勢氣勢足盡人心。

“義”不但體現在朋友交往,而且涵蓋了責任、誠信、感恩、感情、回報、寬容、忍耐等諸多因素在內。體現了做人的一種道德,一種精神。

八百年前,梁山好漢在此結義,人數之眾,實為罕見,可謂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無同面,人和一心,樂必同樂,憂必同憂,共存忠義之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國安民。梁山精神,尊忠揚義,古往今來,眾多志同道合的義士前來梁山,效仿當年好漢義結金蘭,廣為傳播。

黑風口

黑風口——在虎頭峰與騎三山相連的山凹處,兩側懸崖峭壁,谷幽澗深,有 “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之勢。此處風大且急,素有 “ 無風三尺浪、有風颳掉頭 ” 之說,故名 “ 黑風口 ” ,號稱梁山第一險關。現建有李逵塑像。並樹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書碑,題字筆力雄健、結構寬博。

蓮台寺

為唐代高僧創建,石佛是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雕鑿而成。佛像跌坐於盛開的蓮花之上,底部是六尺多高的蓮花石座,所鐫佛像莊重、肅穆、儀表自然、線條簡潔、淳樸厚重,這座石佛就是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據《舊唐書》載:唐高宗於鱗德二年在武則天的挾持下封禪泰山,曾兩次駕臨梁山蓮台寺,焚香拜佛。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萬名香客雲集,乞福迎祥。與蓮台寺相對應的就是法興寺,它與蓮台寺並稱上下蓮台,舊有“法興夕照”,“法興鐘聲”之景觀。

宋江井

水滸寨西有一石井,人稱“宋江井”。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是個深不可測的石潭,池水甘甜清冽,取用不竭,飲之爽心滋體,被當時樵夫獵戶譽為天露。這池另一個出奇處便是天旱水長,正常年景只有半池碧水,大旱之年則有溢出。後來梁山泊義軍在這裡安營紮寨,人馬均賴此為生,故稱此潭為宋江井,宋江率兵平遼之前,曾在此井中藏下許多兵器盔甲。平遼歸來,梁山好漢十之八九戰死疆場,倖存下來的活閻羅阮小七不貪高官厚祿,回到石碣村重操打漁舊業,怎奈漁霸橫行,官府欺凌,他便率眾鄉親重返梁山,取出井中之兵器盔甲,又扯起義旗,殺貪官,誅漁霸,抗官兵,乾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忠義堂

梁山寨內,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古樸壯觀的建築——忠義堂。忠義堂原稱聚義廳,是當年梁山好漢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托塔天王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身亡後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宋江寨

梁山主峰虎頭峰頂端開闊平坦,易築營紮寨,東、西、南三面危岩壁立,四周有兩道內外石砌寨牆圍繞,北側有兩重扭頭門,這便是梁山主寨——宋江寨。當年,宋江寨牆固若金湯,易守難攻,而今雖變成殘垣斷壁,但仍給人以森嚴壁壘之感。宋江寨構思縝密,具有強大的內聚力,是梁山泊首要的軍事重寨。寨中央有忠義堂、旗桿窩、宋江井等遺址。歷史雖匆匆而過,但宋江寨上仍銘刻著當年戰火的遺蹟,那巍峨的虎頭峰,仿佛在告訴人們它昔日的威嚴。

地址

通訊地址:山東省梁山縣城人民南路11號

郵政編碼:272600

公交:火車站坐2路公交到宋街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