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梁啓超墓,位於北京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墓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墓園,西部為附屬林地。墓園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面積達4300平方米。四周環圍矮石牆,墓園內栽滿松柏。
墓園由梁啓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讓家人在九泉之下也享受他一貫所主張的環境與人充分和諧的氛圍,走在其中像是進了一座庭院。
說是梁啓超墓其實不完全準確,應該是梁啓超家族墓園才是,梁啓超、他的兩位夫人、弟弟梁啟雄還有三位兒子均葬於此地。
結構布局
墓園內北牆正中平台上是梁啓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墓呈長方形,高1.08米,寬2.75米,長4.52米。墓前立著“凸”字形墓碑,碑高2.8米,寬2.18米,厚0.71米。陽面鐫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個大字。碑陰刻“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禮,女適周、思順、思莊、思懿、思寧,媳林徽因、李福曼,孫女任孫敬立”。碑前有75厘米高的供台,兩側各有一段帶雕飾的直角形襯牆。墓碑、墓頂及供台襯牆,均為土黃色花崗岩雕築而成,前後連線,渾然一體。墓碑沒有碑文,也沒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跡的文字,這是梁啓超生前遺願。梁啓超曾囑咐他的子女,將來行葬禮時,可立一小碑於墓前,題新會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陰記我籍貫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婦名氏、孫及外孫名,其餘浮詞不用。
合葬墓東略靠後的一塊臥碑顯然為新制。此碑的題目為“母親樹”,這就是碑後那株松樹的題名。鐫刻在石碑正面的文字說明了植樹的緣起:為紀念梁啓超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梁氏後人今在此植白皮松一株。
平台下的柏林中,甬路東側為其弟梁啟雄之墓,甬路西側為其子,炮兵上校梁思忠墓,女梁思莊墓。梁思莊為中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其墓碑的碑座為八冊巨書石雕,設計頗具匠心,寓意深刻。甬路再西側有一精美小巧白色的八角石亭,四周辟有洞門,周圍建有平台,穹頂雕花瓣圖案,亭內空無一物。原設計亭里立一尊梁啓超紀念銅像,後因財力不足未果。
墓碑文化
在墓園的前方不遠處,磚砌甬路左右各立一座造型優美、挺撥凝重的清康熙年間的皇族墓碑。這本是梁家從沒落的皇族墓地買來的廢碑,準備磨掉舊碑文重刻新字,後也是因財力枯竭無力鐫刻碑文而棄置於墓園內了。後植物園將石碑立起。
梁墓於1978年2月24日由其後人梁思莊、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全部無償交給北京植物園。移交的內容包括:土地1.8公頃、各種樹木965棵、水井1眼、亭子一座、未豎起的碑石及碑座兩套、圍牆380米。植物園接收後,按規劃對梁墓進行了整理建設、綠化美化,使這座荒涼的墓園,恢復了昔日的幽靜肅穆,供人們憑弔瞻仰。
評價其人
梁啓超先生是人們非常敬佩的天才思想家,他曾經與康有為一起聯合1300餘名來京會試的“舉子”上書光緒皇帝,進行了著名的戊戌變法。晚年執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一生著作1400萬字,收入《飲冰室合集》。他教子有方,梁思成、梁思莊、梁思禮等皆為傑出英才。
還記得他在《少年中國說》裡面許多讓人心潮激盪的精彩名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