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樹皮灰褐色。小枝通常呈水平開展,被硬毛、柔毛、短柔毛至無毛。葉片紙質或厚紙質,橢圓形、橢圓狀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寬披針形,或為橢圓狀卵形,大小較不一致,小的長2.5-6厘米,寬1.5-2.5厘米,大的長6-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銳尖、短漸尖而具微凸頭,或鈍,基部楔形、寬楔形至近圓形,上面疏被短柔毛至無毛,或僅沿中脈被短柔毛,下面疏被柔毛或硬毛至無毛,常沿中脈被硬毛或柔毛,側脈4-9對,在下面略凸起,近葉緣處不明顯網結;葉柄長1-3毫米,被硬毛、柔毛或無毛。圓錐花序著生於小枝頂端,長1.5-4厘米,寬1.5-2.5厘米;花序軸被硬毛、柔毛、短柔毛至無毛;花梗長0-2毫米,被微柔毛或無毛;花萼被微柔毛或無毛,長1.5-2毫米,截形或萼齒呈寬三角形,先端尖或鈍;花冠管長4-7毫米,裂片卵形,長2-4毫米,稀具睫毛,近直立;花葯寬披針形,長約3毫米,達花冠裂片1/2-2/3處。果近球形至寬長圓形,長0.5-1厘米,徑5-8毫米,呈藍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長習性
桕子樹喜光,不耐陰。喜溫暖環境,不甚耐寒。
烏桕的葉和花序適生於深厚肥沃、含水豐富的土壤,對酸性、鈣質土、鹽鹼土均能適應。主根發達,抗風力強,耐水濕。壽命較長。年平均溫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
對土壤適應性較強,沿河兩岸沖積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質紅壤、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以深厚濕潤肥沃的沖積土生長最好。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能耐短期積水,亦耐旱,含鹽量在0.3%以正氣。
地理分布
垂直分布範圍,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1800m。四川自然分布,北止於龍門山南坡,西北止於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於錦屏山、白靈山東坡。地理位置為北緯32°30′以南,東經101°40′以東,為全國烏桕分布的西北沿四川的集中分布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其中以長江河谷巫山-萬縣段,烏江流域涪陵-酉陽段,金沙江河谷宜賓-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賓-仁壽段最為集中。
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陽、彭水、黔江、屏山、犍為、古藺、榮縣、仁壽、井研等10縣,桕籽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57.2%,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主要分布於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日本、越南、印度也有;此外,歐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其中以中國浙江為最多。
栽培技術
採種
母樹選擇:為確保所採種子的質量,應選擇樹齡在20年以上,所在立地條件良好、生長旺盛、樹幹通直、無病蟲害、結實量大、採光較好的優良母株作為採種母樹。
採種時間:採種時間通常在11月中旬,當70~80%果實完全裂開,露出種子時為最佳採種期。過早採收,果實未裂,
種子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過遲採收,會因鳥類食用而采不到種子,所以時機一旦成熟,選擇晴天立即採種。
採種方法:一是種子自然脫落,組織人員地面拾;二是待充分成熟後用雨布等材料鋪在樹冠下的地面上,用高枝剪採摘或用竹竿人為敲打樹枝,種子落地後集中收取。
種子處理與儲藏:種子採收後,進行篩選,去除雜質及劣質種子,將好種子攤於乾燥的室內陰乾。
播種
一般用播種法,優良品種用嫁接法。也可用埋根法繁殖。烏桕移栽宜在萌芽前春暖時進行,如果苗木較大,最好帶土球移栽。栽後2、3年內要注意撫育管理工作。蟲害主要有樗蠶、刺蛾、大蓑蛾等幼蟲吃樹葉和嫩枝,要注意及時防治。培育一棵優秀的烏桕樹,需要6~10年的時間,越是精品的苗木,越需要長期的培育,而精品也會有很高的回報。
烏桕樹苗在苗圃培育3至4年,一米高處直徑達6厘米左右可出圃用於園林綠化,規格不可太小,否則難以產生較好的景觀效果。烏桕的移栽宜在春季(4至5月)進行,萌芽前和萌芽後都可栽植,但在實踐中萌芽時移栽的成活率相對於萌芽前、後移栽要低。
移栽時須帶土球,土球直徑35至50厘米。因城市中土壤條件較差,栽植時要堅持大塘淺栽,挖1米×1米×1米的大塘,清除塘內建築碴土等雜物,在塘底部施入腐熟的有機肥,回填入好土,再放入苗木,栽植深度掌握在表層覆土距苗木根際處5至10厘米。栽後上好支撐架,再澆一次透水,三天后再澆一次水,以後視天氣情況和土壤墒情確定澆水次數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水。烏桕喜水喜肥,生長期如遇乾旱,就要及時澆水,否則生長不良。
管理
烏桕樹形優美,葉色鮮艷。
間苗:待苗高達5~8cm時,開始第一次間苗,按10~15cm間距留苗,去劣留優。當苗高達20cm左右時,結合除草進行第二次間苗,使苗的株行距約為20cm x30cm,每畝保留大苗壯苗7000株。適度密植有利於乾形培養和高生長。
追肥及鋤草:第二次間苗結束後,即可對苗木追肥,4~7月間利用雨前或雨中追施4次尿素,分別為5kg/667平方米、7.5kg/667平方米、10kg/667平方米、15kg/667平方米。適時鋤草,本著除草要“除小、除了”的原則,保持苗床無草、土疏鬆、溝瀝水。
修剪及病蟲害防治:修剪主要是抹芽和摘除新梢。自主幹開始出現分枝時起,就採取抹去開始抽梢的腋芽或摘除已抽出的側枝新梢,一個生長周期需修剪2~3次,目的是抑制側枝產生和生長,促進主幹新梢的頂端生長優勢,促進高生長。烏桕是鄉土樹種,病蟲害較少,主要是早期的地老虎和後期的刺蛾類會造成一定危害,採用清早人工捕捉消滅地老虎;發生刺蛾類為害時,可用800倍40%的樂果乳劑或800倍80%敵敵畏乳油進行葉面噴灑,效果顯著。
蟲害防治
危害烏桕的蟲害有樗蠶、刺蛾、柳蘭葉甲、大蓑蛾等。如有發生,可用20%除蟲脲8000倍液、0.5%蔬果淨(楝素)乳油600倍液、Bt乳劑50倍液或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噴灑防治。發生大蓑蛾,可用人工摘除結合剪枝的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