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藥理價值
桑樹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體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全年均可挖取,除去泥土和鬚根,鮮用或曬乾。藥用
【歸經】肝經
【性味】微苦;性寒
【考證】出自《南京民間藥草》
【主治】驚癇;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功效分類】祛風藥;溫經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敷鵝口瘡。
2.《嶺南採藥錄》:去骨節風痰。
3.《南京民間藥草》:治筋骨痛,高血壓。
【選方】
①治風濕痛,跌打損傷,高血壓:桑樹根五錢至一兩,大劑可至二兩。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赤眼:鮮桑根一兩。洗淨,水適量煎服,或煮豬肝於早晨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肘後方》)
④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全國各地。
化學成分
根含桑根酮(sanggenone)D,桑酮(kuwanon)Ⅰ及干擾素誘導劑-桑多糖(morusan)。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根圓柱形,粗細不一,直徑通常2-4cm。外皮黃褐色或橙黃色,粗皮易鱗片狀裂開或脫落,可見橫長皮孔。質地堅韌,難以折斷。切麵皮部白色或淡黃白色,纖維性強;木部占絕大部分,淡棕色,木紋細密。氣微,味微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