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縣人民政府2003年工作報告

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的簡要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國家巨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縣域經濟難中求進的五年;也是我縣經受住各種困難和挑戰,經濟社會實現恢復性增長並逐步步入良性發展的五年。五年來,縣人民政府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幫助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奮力拚搏,開拓進取,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逐步增強,經濟成長質量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發展,基本實現了縣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預期目標。到2002年,預計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五年平均增長7.05%;三次產業結構由1997年的58:22:20調整到2002年的49:21 :30 ;財政總收入完成8382萬元,比上年增長13.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603萬元,比上年增長13.56%。
(一)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農村經濟形勢向好
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等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狠抓科技興煙各項措施的落實,菸葉質量不斷提高,2002年收購菸葉10.33萬擔,擔均價423元,創造了我縣菸葉收購的最高均價水平,比1997年增加67元。實施畜牧百村萬戶養殖示範工程,肉類總產量達3.38萬噸,年均增長7.1%,自1998年實施畜牧稅費統收以來,累計完成畜牧稅費2002萬元。大力抓好方竹林改造和新造,基地建設效果明顯,累計改造方竹低殘林10萬餘畝,新造方竹林2.5萬畝。實施蠶桑千擔鄉鎮百擔村工程,2002年收購蠶繭7024擔,比1997年增加3604擔。蔬菜、魔芋、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設初見成效。在連續兩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2002年糧食總產量仍達25.26萬噸,與1997年基本持平。完成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工作。認真做好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全縣農民人均負擔減輕29.01元,減負率達37.57%。累計勞務輸出40萬人次。2002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1748元,比1997年增長5.1 %。
(二)國企改革基本完成,工業結構調整加快
採取股份制、破產、解體等多種形式,對全縣53家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改制。五年來,總計一次性安置國有企業在職職工2839人,占在職職工總數的71.96%,實現再就業1088人,簽定託管協定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費的下崗職工384人,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退休職工1258人,基本完成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供銷企業改革穩步推進。1999年獲全市國企改革先進縣稱號和全省綜合體制改革一等獎。非國有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增長極。
以項目建設和工業技改為重點,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效果明顯,共引進資金5.57 億元。新建了金蘭偉明電解鋁廠、泥塘電站等一批工業企業。全縣共關閉小水泥廠6家、鄉鎮小煤礦230處。五年來,共投入工業技改資金6800萬元,煤炭行業技改成效顯著,保留煤礦76處;8家水泥企業實施技改;完成彩陽電熱毯生產線技改擴建。2001年,安山鄉鎮企業科技園區被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完成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並通過市級達標驗收。2002年預計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5.42億元;完成縣級規模工業企業產值1.2億元;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9.8億元,年均增長11.4%。自1998年7月實施煤炭行業“五統一”管理以來,累計完成煤焦稅費4700萬元。
(三)財政形勢逐步好轉,金融工作平穩運行
努力對接國家巨觀調控和產業政策調整,積極盤活存量財源,大力培植新興財源,推行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制定涉稅部門激勵機制。強化財稅征管和調度,規範收支兩條線管理,實行會計集中核算,2002年實際完成地方財政收入是1998年以來完成最好的一年,基本保證了工資發放和重點支出。金融事業穩步發展,2002年底,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突破10億元,比1997年增長92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6億元,比1997年增長94%;貸款餘額5.7億元,比1997年下降1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億元,比1997年增長36.8%。
(四)創新機制適應市場,城建工作成效顯著
實行“政府規劃、政策引導、市場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五年來,共籌集資金4億多元投入城鎮建設,走出了一條盤活存量、以城養城、滾動發展的城建工作新路子。一是大力實施舊城改造。完成了長征南路、武勝路、河南路片區改造,改造了長征路步行街、夜郎街、長征南路、冬青路、官渡南路、官渡北路、文化路、西湖路、人民路、武勝路、夜郎路部分路段等11條縣城街道總計6700米,重建了硃砂河大橋,治理城區河道440米,啟動了溱溪南路、冬青南路、和平路、文筆路片區改造,縣城建設品位不斷提升。二是有序推進新區建設。新建了世紀廣場、火車站廣場、桐梓四中、汽車客運站、政協大樓、電信大樓、鵬城國小、6所公廁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縣城建築面積由1997年的120萬平方米增加到240萬平方米,城區面積由1997年的5.5平方公里拓展到7.5平方公里。三是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基本完善了鄉鎮所在地的供水、供電、通訊、街道、集貿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新站、松坎、夜郎、水壩塘、官倉等鄉鎮集鎮建設效果明顯。城建工作多次獲國家、省、市表彰。四是縣城管理逐步規範。改革城鎮管理體制,注入經營城市理念,加大城鎮管理力度,縣城面貌進一步改觀。
(五)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8.6億元,是前五年的3.4倍。一是交通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基本完成崇遵高速公路桐梓段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工程進展順利;完成210國道桐梓段和桐太公路改造;桐梓至茅石等6條通鄉公路通過省級驗收;實施了松坎至木瓜公路改道改造。新增通路村87個,通路村達81.75%。二是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天門河水庫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認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天然林保護、長治、坡改梯等工程建設。五年來,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5萬畝,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10萬人/8.7萬頭;完成退耕還林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42平方公里。三是電力事業發展迅速。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全縣電力骨幹網路基本建成,實現了鄉鄉通國網電,新增通電村94個,通電村達98 %。四是通信設施日臻完善。新增程控電話3萬門,總容量達到4萬門。建成38個移動通訊基站,網路覆蓋17個鄉鎮。
(六)社會事業向前發展,兩個文明同步推進
“兩基”進入攻堅階段,20個鄉鎮通過縣級“兩基”驗收,2002年全縣“普九”人口覆蓋率82.02%,國小階段入學率達99.9%,國中階段達94%。高中辦學規模逐步擴大,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和掃盲工作得到鞏固和提高,社會力量辦學穩步發展。計畫生育工作整體推進,基本實現“村為主”,啟動綜合改革和優質服務試點工作,流動人口管理和重點計生戶幫扶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39 ‰以內,1998年獲市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一等獎和省計畫生育“三為主”達標縣稱號。科技事業發展較快,1999年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行政事業單位醫療保險工作正式啟動,醫藥市場和醫療機構清理整頓力度加大,建成農村無害化廁所723間,衛生廁所4485間,疾病防治和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三條保障線發揮積極作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面實施,救災救濟工作有效開展,勘界工作全面完成,2002年獲全省村民自治模範縣和全省擁軍優屬先進縣稱號。殘疾人事業取得明顯進步,2000年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稱號。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1998年被國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稱號。依法治縣工作進程加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加強,全社會政治穩定。“三五”普法和鐵路護路聯防工作獲全國表彰。實現縣城與楚米有線電視聯網,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按計畫實施,電視覆蓋率達77.9%;完成文化館續建工程並投入使用。清理整頓文化市場,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政府法制工作不斷加強,被確定為全省政府法制工作聯繫點。認真開展行政複議、行政執法人員崗位培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工作,全面清理地方性政策措施,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公民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1999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縣、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2001年婁山關鎮被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2002年世紀廣場社區榮獲全國青年文明社區稱號。計畫、統計、氣象、物價、審計、監察、國土管理、人民武裝、國防教育、人防戰備、國防動員、史志檔案、老齡事業、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過去的五年,全縣各族人民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幫助下,迎難而上,真抓實幹,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全縣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向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駐桐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指戰員、民兵預備役官兵和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桐梓改革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總量小,質量不高;二是財政形勢嚴峻,收支矛盾突出;三是工業經濟基礎薄弱,投融資渠道狹窄,效益不明顯;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農民增收困難;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許多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尚未消除;六是部分幹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和精神狀態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儘管我們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和問題,但也面臨著許多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國家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於我們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快我縣能源、生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發展。二是崇遵高速公路建設期間以及建成通車後,對於輻射帶動全縣經濟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作用。三是國家實施西電東送特別是黔電送粵工程,為我縣申辦和建設大型火電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四是我縣正在興建和技改的一大批工業項目將陸續投產,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建設工業經濟大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城鎮建設力度加大,城鎮功能不斷完善,有利於加強城鄉經濟交流,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六是國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把非貧困縣的貧困鄉鎮、貧困村納入扶貧範圍,為我縣做好扶貧攻堅工作創造了條件。七是我國加入WTO後,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利於我縣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成長質量。
二、今後五年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縣搶抓歷史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把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指導原則,根據縣第十次黨代會明確的今後五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綠色生態走廊,特色產業之鄉,工業經濟大縣,遵義衛星城市”的發展定位,圍繞“強一攻二興三”的發展思路和“富民強縣升位”的奮鬥目標,狠抓財源建設,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突出籌建桐梓火電廠、對接崇遵高速公路發展地方經濟、創造撤縣建市基本條件三件大事,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為全面推進我縣小康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11%,三次產業結構在實現“二一三”基礎上逐步最佳化,縣級規模工業企業產值年均增長35 %,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7萬噸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今後五年,要突出抓好八個重點:
(一)建設穩定遞增財源,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努力開創財稅工作新局面
最佳化財源結構,增強發展後勁。圍繞“三化”建設,把財源建設落實到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上來,建立項目儲備制和領導掛幫財源項目制。著力抓好烤菸、畜牧、方竹、蠶桑等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增強基礎財源;大力發展煤焦、建材、冶金、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加快工業化進程,壯大支柱財源;搶抓崇遵高速公路建設機遇,加快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文化娛樂、旅遊等第三產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培植後續財源。
強化財稅征管,確保財稅均衡入庫。大力加強財稅法律法規宣傳,增強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營造良好的財稅征管環境;建立協稅護稅網路,改進財稅征管手段,強化征管責任;嚴格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偷、逃、騙、抗稅等不法行為;健全財稅收入調度制度,確保稅收按時足額入庫。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減輕財政支出壓力。進一步深化會計集中核算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事業機構改革步伐,把服務性行業逐步推向市場,壓縮財政供養人員,降低支出增長速度,努力實現收支平衡。完善財源建設和涉稅部門激勵機制,全面推行政府採購制度,進一步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逐步推行部門預算,嚴格預算約束。強化審計監督,加強對各項財政專項資金的監管。
積極做好金融工作,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引導信貸資金投入工業、農業、重點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倡導誠信意識,防範金融風險。
(二)充分挖掘資源優勢,突出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建設工業經濟大縣進程
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圍繞能源、建材、冶金、化工和農產品加工五大發展重點,加快工業化進程。一是能源工業。把申辦桐梓火電廠作為今後五年我縣的頭號項目來抓,組建專門機構,紮實做好各項前期工作,引資興建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煤礦,完成重點區域煤炭精查,高標準建設電煤運輸公路,積極創造條件,認真搞好服務,力爭5年內開工建設。加大鄉鎮煤礦技改力度,將現有保留煤礦技改擴建到6萬噸以上,積極招商引資,新上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煤炭企業。加快羊磴河、桐梓河水能梯級開發。二是建材工業。重點發展水泥行業,進一步抓好現有水泥企業的升級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招商引資建設年產30萬噸以上規模的水泥企業,積極發展特種水泥、新型建築材料行業。三是冶金工業。緊緊抓住高能耗企業向西部地區轉移的機遇,發展以鋁、錳等產品為主的冶金企業,特別要做大做強電解鋁,力爭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以上。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抓好冶金企業的擴能技改。四是化工工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硬脂酸鹽類、硝酸鉀、氯酸鉀等精細化工產品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加快資產重組,積極盤活縣化工廠等化工企業,同時搞好化工新產品開發,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總體效益。五是農產品加工。以市場為導向,圍繞方竹、畜牧、糧油等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興辦龍頭企業,建成2~3個上規模、上檔次、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在抓好五大產業的同時,積極探索輕紡工業發展路子,努力把彩陽電熱毯創建為全國知名品牌。六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消化遺留問題,努力盤活資產,妥善安置職工。
進一步搞好工業規劃布局,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好工業園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思路,加大對園區公路、通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協調好鐵路貨場擴建和變電站擴容,儘快完善園區綜合功能,制定優惠政策,增強投資吸引力。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突出園區在全縣工業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安山鄉鎮企業科技園區重點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輕紡等工業;婁燎楚建材冶金化工工業園區重點發展以水泥生產、化肥化工原料加工、鋁、錳及鐵合金加工為主的建材、冶金、化工工業;松木羊煤焦工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開採、煤焦加工為主的煤炭工業。
(三)不斷最佳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村小康建設步伐
要以小康建設統攬農村工作全局,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中心,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線,農民增收為目標,逐步加大農業投入,力爭在商品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科技套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一是穩定糧油生產。進一步普及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實施好高產優質工程,提高單產和質量,確保農民人均糧食占有量穩定在500公斤以上。二是鞏固發展烤菸產業。繼續加大布局調整力度,狠抓科技興煙措施的落實,以適應市場需求為目標,主攻菸葉質量,確保收購總量,提高烤菸生產總體水平。三是突出抓好畜牧產業。實施“588”畜牧工程,積極發展生豬,重點發展牛羊,大力發展家禽、水產和特種養殖,推廣種草養畜,切實抓好畜禽良種繁育、飼草飼料調製加工、動物疫病控制和畜產品衛生安全、加工行銷等四大體系建設,推進建設畜牧大縣進程。四是大力培植方竹產業。全面完成現有方竹低殘林改造,加大新造方竹林力度,使全縣方竹林面積達到31萬畝以上。加強方竹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創建大婁山方竹品牌,加快方竹產業化進程。五是繼續抓好蠶桑產業。加強現有桑園管理,穩步發展新桑園,完善養蠶基礎設施,認真做好栽桑養蠶技術培訓和服務工作,不斷壯大蠶桑產業。六是加快特色產品基地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布局,大力發展蔬菜、花椒、魔芋、經果、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業之鄉。七是著力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面向市場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加農產品商品性收入;引導農民逐步向農產品流通、加工和其他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非農收入;積極發展有利於農民增收的各項事業,大力引導勞務輸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八是建立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範、信息服務、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等方式,積極培育農村各類專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網路。
(四)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抓住西部大開發、崇遵高速公路建設的機遇,主動對接,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一是抓好交通設施建設。大力搞好協調服務,為崇遵高速公路順利建成通車創造良好的施工環境。建立健全公路建設改造投融資機制和縣鄉公路管理養護機制,以縣幹線公路、礦區公路、旅遊公路、出境公路的管理、養護、建設和改造為重點,穩步發展村級公路,同步推進中心城鎮客運場站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改變我縣交通滯後局面。到2007年,力爭縣境內國道、省道、縣道全部建成高級或次高級路面,鄉道力爭全面完成鑲邊改造,力爭實現村村通公路,為建成“一縱四橫五聯線”的公路網骨架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抓好電力設施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網和縣城電網改造,完善電力網路,實現村村通電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目標。三是抓好通訊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農村電話和行動電話的發展步伐,實現鄉鄉通行動電話,完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提高城鄉信息化水平。抓好有線電視傳輸網路升級改造和農村衛星電視收轉站建設,到2007年,力爭實現村村通電話和電視。四是抓好農田水利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天門河水庫工程建設並投入使用,力爭完成縣城防洪體系建設,啟動重點集鎮的防洪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做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力興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增加耕地保灌面積,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繼續抓好退耕還林、天保、長治、沼氣、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加強柏箐(黃蓮)、黃山、婁山關、東山(小西湖)生態示範區建設。
(五)實施四輪驅動戰略,推進城建二次創業,努力加快城市化進程
今後五年是我縣城鎮建設進一步夯實基礎、全面推進的五年,要始終堅持市場運作模式,突出縣城舊城改造、中心集鎮建設、城鎮管理和城市經營,四輪驅動,推進我縣城市化進程。一是加快舊城改造步伐,大力推進縣城建設。完成縣城舊城改造及供水等配套管網建設,繼續對城區河道進行有效治理,抓好城區綠化、街道、文化娛樂、教育、公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增添城市新景觀,形成“三縱五橫一河”的城區新格局。逐步實施楚米、燎原轄區內的縣城遠景規劃區建設,穩步擴大縣城規模。到2007年,新增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新增城區道路5公里,縣城人口達到15萬人以上,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上。把縣城建設成為商貿繁榮、功能完善、適宜居住、獨具特色的遵義衛星城市,為實現撤縣建市目標積極創造條件。二是大力實施鄉鎮集鎮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制定激勵政策,以崇遵高速公路沿線集鎮和其他建制鎮為重點,根據各地的文化背景和資源條件,逐步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小城鎮,繁榮城鎮經濟,增強中心城鎮集聚人口、輻射帶動和聯結城鄉的紐帶作用。三是大力抓好城鎮管理,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建立健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城管牽頭、多方配合的管理體制,積極爭取實施城鎮管理綜合執法,創建規範有序的城鎮管理法制環境,實現管理方式由突擊性整治向常規管理為主轉變。以整治城區市容市貌為重點,查處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依法治城。積極推進社區建設步伐。四是樹立經營城市觀念,健全經營城市機制。按照“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十分經營”的思路,充分開發利用土地、市政設施、客運市場等城市資源,規範和培育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擴大市政設施有償使用與服務範圍,提高城市資產增值能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運用城市經營反哺城鎮建設和管理,建立自我補償、自我發展的城市經營機制。
(六)切實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發展壯大非國有經濟
整治和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和啟動民間資金投入經濟建設。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式,加快培育和建立為企業提供信息諮詢、市場開拓、籌資融資、貸款擔保、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率。建立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和激勵機制,樹立招商、安商、富商的觀念,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查處干擾生產經營的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拓寬和完善融資渠道,積極推行資產經營權轉讓,努力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誠信的社會環境、安定的治安環境。加強招商引資項目的編制、申報和推介工作,做到全程跟蹤服務和管理,把引進縣外資金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措施抓實抓好。
依託崇遵高速公路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國有經濟。振興交通運輸、商貿流通、文化教育、社區服務、中介信息、旅遊等第三產業,增加社會就業,活躍城鄉商貿市場。加快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旅遊產業。充分發揮交通、能源、建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型、勞動密集型中小型企業,進一步增加非國有經濟總量,積極引導非國有經濟業主參加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最佳化內部結構,推動非國有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轉變,使非國有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
(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大力實施“科教興桐”戰略。不斷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科技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培養,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重點培養一批技術創新帶頭人。鼓勵技術創新活動,淘汰落後工藝和生產技術,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突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最佳化教育資源,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努力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力實施“兩基”攻堅,確保2003年通過省政府達標驗收,力爭五年內城區普及十二年教育;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全力抓好控輟保學工作;規範學前教育,狠抓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掃盲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辦學。
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認真落實三條保障線政策,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依法征繳社會保險費,強化擴面增收工作,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加大在職和再就業培訓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增強失業人員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勞動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勞務中介組織,規範勞動力市場,不斷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提倡自主就業。切實做好防災抗災救災救濟工作,妥善安排困難民眾生活,實現鄉鄉鎮鎮有敬老院,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建立殯葬、火化、公墓三位一體的殯葬服務體系。千方百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執法力度,切實保障勞動者生命安全。
切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資源、生態與人口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大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貫徹落實力度,強化分類指導,增加經費投入,突出抓好村民自治、優質服務、綜合改革等工作,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計畫生育整體水平,力爭跨入省、市先進行列。強化國有土地資產管理,建立土地使用權市場競爭機制,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積極開展耕地整理、開發、復墾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環保政策,有效控制工業污染,建成一批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切實改善我縣生態環境狀況。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目標的要求,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辦好兩年一屆的婁山藝術節。進一步強化文化市場管理,積極創造條件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搞好全民健身運動,引導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健康發展。利用各種載體,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健全醫療保險制度,加大醫藥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加快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在鄉鎮逐步推行定點接種的計畫免疫服務模式。鞏固愛國衛生運動成果,積極發揮中心鄉鎮衛生院的作用,加強農村衛生工作,開展農村合作醫療,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切實加強基層政權和基層組織建設。深入實施依法治縣,真正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縣的有機統一。抓好“四五”普法工作,增強全民法制觀念。繼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治安防範工作的各項措施,加強對民間合法組織的引導和管理。進一步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認真搞好信訪接待工作,著力排查和解決影響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同時,進一步做好計畫、統計、氣象、審計、監察、人民武裝、國防教育、人防戰備、國防動員、民族宗教、史志檔案、老齡和殘疾人事業等工作,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八)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增強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職能真正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集中力量研究解決戰略性、巨觀性和政策性的問題,著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一是強化目標管理責任制。縣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鄉鎮人民政府必須增強大局意識,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定,認真研究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嚴厲整治陽奉陰違、辦事拖拉等現象,實行責任追究制。加大督查督辦力度,確保政令暢通。二是轉變經濟管理方式。適應WTO規則要求,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更多地通過制定政策等間接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引導與調控,建立民主化、科學化決策機制。三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繼續堅持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做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校務公開,建立廉潔、勤政、高效的政府運行機制。四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加強政府法制工作,充分發揮行政複議的內部監督作用,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執法人員崗位培訓力度,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和文明執法。五是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想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和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保護民眾合法權益,調動民眾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
三、2003年政府工作目標和措施
(一)預期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其中一產增長4 %,二產增長21.8 %,三產增長15 %;農林牧漁總產值增長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以上;財政總收入確保1.03億元,力爭1.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7000萬元,實現72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0元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7萬噸左右;縣屬規模工業企業產值翻一番;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十件實事
1、完成桐梓火電廠初可研修編審查,積極作好煤礦勘測和煤炭精查工作。2、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建設中國小校舍5.4萬平方米,確保通過省政府驗收達標。3、實施省道303桐梓東段建設,加強松小公路、桐花公路管護,積極作好省道303西段和省道302項目申報。4、偉明電解鋁廠一期工程全面投產,力爭啟動二期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年產1.2萬噸方竹筍(山野菜)加工保鮮廠,實現一期工程建成投產。5、實施退耕還林7萬畝,荒山配套造林7萬畝,天保林1萬畝;啟動城郊綠化帶建設項目;建成農村2000口沼氣池;解決2萬人飲水困難。6、完成縣城和平路、文筆路一、二期工程和冬青南路一、二期主體工程,啟動三期工程。7、繼續實施城區供排水管道改造,完成貫城河600米河道治理。8、積極實施城區電網改造,完成變電站2×13萬千伏安供電擴容;啟動縣城火車站貨場擴容建設。9、建成黃蓮等8個鄉鎮衛生院、縣疾控中心、縣老年公寓和社會福利中心。10、建成九壩、馬鬃等鄉鎮和部分旅遊景點移動基站,實現鄉鄉通行動電話。
(三)重點項目
1、開工建設項目(12個)
(1)工業項目(3個):建成2個年產15萬噸、4個年產9萬噸的煤礦;繼續抓好羊磴河、桐梓河梯級電站建設;實施松坎水泥廠12萬噸生產線技改。
(2)基礎設施項目(6個):啟動建設溱溪河“姊妹橋”工程;建成12個縣城公廁;啟動建設縣城垃圾周轉場;完成“海校”修復工程;實施以工代賑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啟動建設11個鄉鎮敬老院。
(3)農業生態項目(3個):建成天門河水庫工程;完成水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2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
2、申報和招商項目(10個)
(1)工業項目(5個):力爭新建年產70萬平方米瓷質地板磚生產線項目;力爭建設年產1500噸畜禽產品綜合加工項目;力爭新建年產10萬噸碳素項目;力爭新建年產1萬噸檸檬酸項目;積極爭取新建年產30萬噸旋窯水泥廠。
(2)基礎設施項目(4個):申報圖書館續建工程項目;力爭啟動建設縣城污水處理廠;力爭啟動建設縣城垃圾處理場;做好火化場項目前期工作。
(3)農業生態項目(1 個):力爭柏箐(黃蓮)自然保護區升格為市級、省級自然保護區。
(四)主要措施
2003年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抓好2003年各項工作,對於實現縣域經濟恢復性增長,再創桐梓新的輝煌至關重要,一定要開好頭、起好步,按照縣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的“走出低谷,刷新記錄”的目標要求,在2003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1、加強工業項目建設,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成立專門機構負責重點項目的申報、跟蹤和建設工作,強化重點項目調度。紮實做好桐梓火電廠電煤供應、供水、電煤運輸公路、廠址選擇、輸電線路等前期工作,確保桐梓火電廠項目申辦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力爭6月底前完成初可研審查和有關基礎工作,年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加強偉明電解鋁廠用電協調,力爭啟動建設二期工程。新建木瓜南英台和蔡家塘2個年產15萬噸、木瓜銀山、松坎西山溝、新橋、岩椅4個9萬噸的規模煤礦。加大羊磴河、桐梓河梯級電站建設力度。實施松坎水泥廠12萬噸生產線技改,力爭新建70萬平方米瓷質地板磚生產線、10萬噸碳素廠和1萬噸檸檬酸等項目,積極爭取新建年產30萬噸旋窯水泥廠。抓好園區規劃、鐵路貨運場擴建、變電站擴容、通礦公路改造等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業企業發展環境。突出抓好規模工業、企業技改、電力調度、招商引資環境整治和企業融資五大重點,為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環境。著力抓好煤炭工業發展,繼續加大現有煤礦的技改和安全專項整治力度,提高生產能力,確保順利通過復產驗收。完善煤焦稅費征管體制和5個驗票站電子計量設施,堅決打擊無證非法採礦行為,確保完成煤焦稅費3000萬元。
2、保持良好運行態勢,確保財政收入再上台階。一是切實把財政作為經濟工作中的核心來抓。建立財源建設激勵機制,運用財政政策和財稅手段,採取投資、貼息等方式重點扶持經濟效益好的財源建設項目,增強鄉鎮和部門抓財源建設的動力和壓力。堅持抓生產與抓稅收兩手硬,以經濟形勢的好轉帶動財稅的增長,確保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兩項核心指標實現歷史最好水平。二是繼續執行鄉鎮財政體制和涉稅部門激勵機制。實行責任與利益共擔,增強各級各部門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調動和保護鄉鎮、部門生財、聚財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強化財稅征管。改進征管方式,加大稽查力度,堵住稅收漏洞,嚴格依法治稅,做到不拖、不欠、不漏和應收盡收,提高征管效率。四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把2003年作為嚴格控制支出年,嚴格執行政府採購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增強創收部門的自我供養能力,有效減輕財政負擔,確保工資發放、重點支出和必要的運轉經費,強化財政資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從嚴控制消費性支出。
3、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要穩定常規農業,突出特色農業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經濟成長質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確保推廣雜交玉米種35萬公斤以上,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油單產和農產品商品率。進一步調整烤菸生產布局,確保在田煙上取得突破,主攻菸葉質量,把2003年作為烤菸生產的質量攻堅年,確保收購上中等煙14萬擔、擔均價420元以上。著力抓好畜禽品種改良和基地建設,充分調動民眾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提高畜禽產品數量和質量,確保完成畜牧稅費550萬元,力爭建設年產1500噸畜禽產品綜合加工項目。加快方竹改造、新造力度,收購方竹筍7000噸以上,開工建設年產1.2萬噸方竹筍(山野菜)加工保鮮項目,初步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穩步擴大蠶桑規模,加大養蠶技術培訓,提高桑園利用率,確保收購蠶繭8000擔。充分利用我縣自然資源優勢,突出發展蔬菜、花椒、魔芋、經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認真搞好規劃布局,加強技術指導,確保在基地建設上有新突破。加大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加快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4、以舊城改造為重點,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按照“分層推進,規劃、建設、管理同時加強”的思路,突出在建項目和城管兩個重點。繼續實施和平路、文筆路、冬青南路、溱溪南路片區改造,啟動建設溱溪河“姊妹橋”,治理貫城河,改造城區部分道路及配套設施,繼續實施城區供水管網改造,著力解決縣城供水難的問題,實施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成“海校”修復工程,加大城市規劃執法監督力度,查處違章建築。進一步拓寬集鎮建設融資渠道,採取“以獎代補、以獎促建”的激勵機制,以崇遵高速公路沿線鄉鎮和水壩塘、官倉等中心集鎮為重點,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增強集鎮輻射帶動功能。強化城管執法力度,把2003年確定為城鎮管理年,大力整治縣城環境衛生,使髒、亂、差現象得到根本改觀,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城管配套設施,啟動建設縣城垃圾周轉場,建成12個縣城公廁;做好縣城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項目前期工作;加大城市資產經營力度,增強城管自我發展能力。
5、加大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力度,改善經濟發展環境。認真對接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家產業政策,以項目建設為重點,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投入,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搞好崇遵高速公路桐梓段建設的協調服務工作,創造良好的施工環境。加大縣鄉公路管理、養護和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縣鄉公路質量。突出抓好松小線的管理養護工作,確保全全暢通。啟動實施303省道桐梓東段建設,全力做好303省道西段和302省道的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通過評審。認真解決天門河水庫工程資金投入問題,妥善處理移民問題,完成天門河水庫工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7萬畝、配套荒山造林7萬畝和天保林1萬畝,認真實施長治、農業綜合開發、人畜飲水、水庫除險加固和沼氣池工程建設。加大柏箐(黃蓮)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力爭升格為市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發展人口聚居地農村電話,實現鄉鄉通行動電話,擴大通訊覆蓋面,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6、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主動對接崇遵高速公路、城鎮開發等基礎設施大量開工建設的大好機遇,盤活存量,引發增量。大力發展公共服務行業,拓寬服務渠道,增強服務能力,加強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文化娛樂等行業的管理和引導,積極推進旅遊景區開發,增強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完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7、認真抓好“兩基”攻堅,確保通過達標驗收。把2003年作為“兩基”攻堅年,認真解決資金短缺、教師不足等問題,落實部門掛幫責任,強化工作調度,管好用好各類“普九”專項資金,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投入教育事業,切實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和軟體建設工作,確保通過省政府達標驗收。鞏固和提高掃盲工作水平,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為義務教育培養優質生源。完善管理體制,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
8、紮實抓好計生攻堅,推動社會事業同步發展。繼續加大計畫生育集中宣傳教育力度,以推行村民自治、開展綜合改革、創建優質服務鄉鎮、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為重點,以抓好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嚴格兌現一票否決權、加大經費投入為保證,確保實現計畫生育工作升位目標。加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步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抓好殘疾人事業,搞好婁山關鎮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規範各級各部門的行政行為。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持良好的安全生產形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構建“打、防、控、管”城鄉一體化的治安防範網路,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在中共桐梓縣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真抓實幹,為全面推進我縣小康建設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