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歌·桃葉映紅花

桃葉歌,是樂府中的一個曲調名,屬吳聲歌曲。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曾創作三首《桃葉歌》,此詩為第一首。

作品全文

桃葉映①紅花,無風自②婀娜③。

春花映何限④,感郎⑤獨采我⑥。

注釋

①映:映照。

②自:自然。自行。

③婀娜:輕盈柔美貌。

④何限:無限,無邊。多少,幾何。

⑤感郎:感謝郎君。感應郎君。感覺情郎。

⑥獨采我:獨獨採摘我。(我,根據詩韻,用‘它’為好)。

白話譯文

春天百花盛開,奼紫嫣紅,可是郎君唯獨喜愛、採擷我,此情此意多么令我感動。

作品賞析

此篇以桃葉的口吻來抒寫桃葉對王獻之熱愛她的感激之情,篇中的郎即指獻之。此篇上兩句說:桃樹綠葉紅花互相映帶,它那輕盈嬌艷的體態,雖然沒有春風的吹拂,也仿佛在微微晃動,顯得婀娜多姿。這兩句表面上寫桃樹,實際是以桃花比喻桃葉妾的美麗。下兩句說:春天百花盛開,在明媚的陽光下,煥發光采的花木品種,真是數也數不清;可是郎君唯獨喜愛、採擷我(桃花),其情誼是多么令人感動啊!這兩句以桃葉的口吻,寫她受到王獻之熱愛的感激心情。全篇以桃花比桃葉妾,顯示出她的嬌艷美麗;以王獻之於春日百花中獨采桃花,表現出他對挑葉的深情和桃葉對他的感激。短短四句,通過生動的比喻,把桃葉的美麗、獻之和桃葉兩人間的情愛都表現出來了,語短情長,堪稱古代愛情詩中的一篇佳作。詩的語言樸素明朗,比喻生動,可以看出深受當時吳地民歌的影響。

《桃葉歌》抒寫對婢妾的情愛,除掉受民歌大膽表現愛情的影響外,還顯示出魏晉時代文人思想比較解放的特色。在漢代,儒家思想的統治相當強大。儒家提倡詩教,要求詩歌“發乎情,止乎禮義”,表現男女情愛而無關政治教化的作品,往往受到輕視,甚至被目為淫辭,限制很多。因此在漢詩中,讀者只能看到像秦嘉、徐淑夫妻贈答的詩篇(即使這樣的詩為數也很少),而不能看到像《桃葉歌》那樣的作品。到魏晉時期,儒家思想的統治大為削弱,道家的老莊思想抬頭。當時不少文人要求擺脫森嚴的禮法束縛,崇尚自然,主張順著人的自然感情行動。在處理男女關係上也是如此。《桃葉歌》敢於表現對社會地位低下的妾的情愛,可說正是這種時代新風氣下面的產物。與《桃葉歌》同時,樂府吳聲歌曲中的《碧玉歌》、《團扇歌》與之聲氣相通。《碧玉歌》寫晉汝南王司馬義的愛妾碧玉對汝南王的感激之情,《團扇歌》寫晉中書令王珉和嫂婢謝芳姿間的情愛,題材內容與《桃葉歌》非常接近,反映了一個時代貴族、文人在生活、創作方面的共同風尚。它們在表現魏晉人的任誕放蕩、縱情享受方面,有其消極一面;但在反抗儒家禮法、大膽表現真情實意方面,又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1] 。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 [2] 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