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據于氏族譜載,元元統二年(1334年),都元帥於遵道從萊陽遷來,建村於桃樹和梨樹林附近,故命名桃梨村,後演變成桃林村。另一說為因建村處桃樹成林而得名。1947年,桃林村分為桃西、桃南、桃北三個行政村。1956年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設映雪書房,於墨齋執教。1944年,成立了桃林國小,由縣抗日民主政府派姜鴻渠、趙文舟、姜洪秀等任教。1948年,成立了桃林完小,在校學生200餘人。1969年,桃林完小改為聯辦中學,內設國小部。1977年,為更好地發展教育事業,在村北新建校舍67間,占地面積19486平方米,建築面積13327平方米,運動場占地面積5710平方米,購置教學儀器1229件。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78年以來,先後有12名教師被評為縣優秀教師,5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學校曾5次被煙臺市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1995年,幼稚園被煙臺市教委評為“煙臺市一類幼稚園”。自建國到2002年,有120人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有1人獲得博士學位,有6人獲得碩士學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極其貧苦,常年人均糧食僅在100公斤左右,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不少人衣不遮體,食不飽腹,靠扛活、討飯維生。建國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運輸車輛20輛,農用拖拉機500輛,機車200輛,電話600部,彩電900台,電冰櫃36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數是“一把泥”建築,碎石砌牆,低矮狹小。1992年,為改變村貌,清潔環境,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漿砌西大街800米。1994年,又整修漿砌東大街500米。2000年,修進村路1300米。村民建房進深由過去5米改為6米,並且白牆紅瓦,玻璃門窗,既寬敞又亮堂。1995-2000年,全村新建標準住房700幢。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3年,村建立了合作醫療站。1979年,村投資5.3萬元,架設高壓線,修建配電室,全村用上了照明電。1993年,投資7.86萬元,增建了1處配電室,滿足了村辦工業用電。1979年,購買16毫米移動式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同年,購買了1台21英寸彩色電視機,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1994年,投資18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進一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1989年,投資6.2萬元修建了封閉蓄水池,引水進村。1990年,投資19.91萬元,改換管道,送水到戶,農民用上了自來水。1993年,修建郵電所,設100門總機,安裝轉撥電話75部。1996年村內撤換了轉撥電話,改裝了256型數字電腦程控交換機。到2000年,已有600戶村民安裝了直撥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