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國時期 ,中山橋南端橋畔,有一座佛山著名的茶樓---“桃李園”。其位置即現在“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宮”,富民路與昇平路交接的十字路口。這座位於拐角位置的三層建築它的前身是建於清代晚期的“富如”茶樓。佛山人上茶樓飲茶的習慣是由來已久,人們廣交朋友,洽談生意、婚宴歡聚、消閒遣興以及各種社交活動,都喜歡在茶樓進行。進入民國,舊式的富如茶樓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那時茶樓業逐漸興旺,正規的茶樓多數設有樓上雅座,茶具是“焗盅”,以為茶客一盅,茶葉也相對高級,有龍井、鐵觀音、水仙、壽眉等。食品點心也多元化,一改以前手作仔(人們對手工業者的俗稱)上茶樓“一盅兩件”(指泡一盅茶吃兩件點心),只得叉燒包、豆沙包、鹹煎、油炸鬼等少數品種。那時佛山有句俗話是這樣形容上茶樓的人:“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痞”。到上世紀20至30年代,茶樓業更為興旺,各茶樓為競爭生意,有的重新裝修,有的加設房間,開始有“卡座”、“房座”之分。桃李園正是適應了那個年代的需求而經營得相當興旺。
建築風格
桃李園是一座民國風格的三層建築,坐北向南偏東,正門朝向昇平路,東面首層是本地常見的騎樓。正面二層與三層之間從右到左橫書“薄皮鮮蝦餃”的字樣,騎樓邊的柱子上寫“包辦大小筵席”,二樓窗外懸掛的豎式廣告牌寫著“桃李園酒菜”。建築物二、三層外立面,是彩色蝕刻玻璃的滿周窗和向外推開的玻璃扇窗,騎樓的每根柱子都寫滿了廣告語。三層天台之上建有攢尖頂琉璃瓦六角涼亭。天台周邊砌有石米批盪的山花。桃李園門前一帶路段時當時古鎮繁華熱鬧的去處,小販聚集,三輪車車夫載著長衫禮帽衣著體面的而來,偶爾還有汽車出現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