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81畝(其中:田497畝,地 184畝),人均耕地 0.16 畝,主要種植桑樹、水稻、蔬菜等農作物;擁有林地 2024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4.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8 畝,主要種植核桃、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633.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500.00 畝;草地 0.00 畝;荒山荒地 0.00 畝,其他面積 13,820.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1021戶通自來水,有 0 戶飲用井水,有0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021戶通電,有 525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9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55 %和97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662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622 戶(分別占總數的69%和65%)。
該村到東瓜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5.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10 輛,機車152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97畝,有效灌溉率為9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97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1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88萬元,占總收入的16%;畜牧業收入494萬元,占總收入的1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046 頭,肉牛 158 頭,肉羊269頭);漁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0.5%;林業收入28.8萬元,占總收入的0.6%;第二、三產業收入2879.4萬元,占總收入的58.6%;工資性收入 220萬元,占總收入的4.5%。農民人均純收入4629元,農民收入以從事第二、三產業 和栽桑養蠶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2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17人(占勞動力的15.0%),在省內務工 411 人,到省外務工 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蠶桑種植業、養殖業等,產品主要銷售往市內。2010年蠶桑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蠶桑基地建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蠶桑產業。擁有企業 2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1個;專業合作組織 1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1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946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21戶,共有鄉村人口4144人,其中男性 2069人,女性2075 人。其中農業人口 2553人,勞動力 280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241人,白族2 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761 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19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658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2%;享受低保 563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東瓜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8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東瓜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 個。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2 所,校舍建築面積 3,26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9 人,在校學生370人,距離永安中學1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0人,其中小學生370 人,中學生210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 個、圖書室 0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1 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8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村集體總收入864.72萬元,有固定資產676.1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17.6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和召開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19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16 人,少數民族黨員 12 人,其中男黨員 97人、女黨員19人。2006年該村蠶桑協會被雲南省科協、雲南省民政廳評為先進農協會。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9 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19個,共有團員 169 人。該村團總支2005年被團中央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人文地理
東瓜鎮境內有彝、回、白、壯、傣、苗等18個少數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是漢族、回族和彝族。我鎮居於邊疆文化長廊,佛教和伊斯蘭文化可追訴上千年。曾盛行過土主崇拜,土主廟多建於乾隆年間,土主文化其實質所表達的是廣大民眾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安康,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轄區內有宗教活動場所3個,即觀音寺、朝陽寺和飛來寺。
每周五為東瓜鎮集貿日,各方的私營小商販、農民民眾、遊客集聚進行商品交易,主要交易的商品有服裝、生活日用品、副食、百貨、農具、農產品等,每次集市人流量均達萬人以上。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培強做大優質蠶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