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43年,英軍上校尼克爾森和他的屬下成為日軍的俘虜,被命令修建泰國西部地區的桂河大橋。除了英軍的俘虜,島上還有美國海軍軍官希爾斯。尼克爾森不贊成希爾斯等人提議的逃跑計畫。作為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尼克爾森固守著自己的準則,並拿《日內瓦公約》上不讓軍官俘虜乾體力活的規矩和日軍首領齋藤講道理。尼克爾森和手下軍官拒絕做修橋苦力的行為激怒了齋藤,於是尼克爾森和手下軍官全被關了禁閉。
修橋的任務進行得很不順利,除了軍官外的士兵全部都消極怠工。齋藤對尼克爾森軟硬兼施,最終還是在工期的壓力下妥協了。尼克爾森和他的軍官不必賣力氣幹活,但他們必須指揮手下把橋在規定的五月十二日前修好。
希爾斯得到當地憎恨日本人的泰國村民的幫助,終於逃出了日軍的控制範圍,而且還準備返回美國,但是他卻碰到英軍316特殊部隊。因為希爾斯熟悉情況,所以他成了英軍的嚮導。與希爾斯同行的還有華登少校和志願參加行動的喬埃斯。他們先是空降在安全的陸地上,然後向日軍控制的桂河大橋進發,目標就是炸毀桂河大橋。
華登發現桂河大橋是一座修造精良的大橋,並不像草草完工的臨時建築。實際上,桂河大橋是尼克爾森指揮手下軍士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尼克爾森的做法不被人理解,但他認為這是英軍榮譽的象徵。雖然被俘虜,但是他們仍然向日本人證明英國軍人的素質。
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希爾斯、喬埃斯、暹羅人葉布好了炸毀大橋的炸藥,並準備一旦火車經過就炸掉大橋。但次日,在大橋上巡視的尼克爾森發現了希爾斯等人布炸藥時露出水面的引線。尼克爾森帶著齋藤前往查看,喬埃斯及時衝出刺死了齋藤。喬埃斯說要炸毀大橋,尼克爾森聽了以後大為吃驚。尼克爾森想全力保護自己辛苦創造的作品,於是他極力阻攔喬埃斯。尼克爾森驚動了其他的日軍守衛,之後希爾斯和喬埃斯在日軍的火力下喪生。尼克爾森發現自己犯了錯誤以後也中彈倒下,而他的身體剛好撞到了炸藥的起爆裝置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威廉·霍爾登 | 希爾茲 | |
亞利克·基尼斯 | 尼克爾森 | |
傑克·霍金斯 | 華登 | |
早川雪洲 | 齋藤 | |
安德魯·莫瑞爾 | Col. Green | |
勝本圭一郎 | Lt. Miura | |
大川平八郎 | Capt. Kanematsu | |
James Donald | Maj. Clipton | |
Geoffrey Horne | Lt. Joyce | |
Peter Williams | Capt. Reeves | |
John Boxer | Maj. Hughes | |
Percy Herbert | Pvt. Grogan | |
Harold Goodwin | Pvt. Baker, Sick List Volunteer | |
Ann Sears | Nurse at Siamese hospital | |
M.R.B. Chakrabandhu | Yai | |
Vilaiwan Seeboonreaung | Siamese girl | |
Ngamta Suphaphongs | Siamese girl | |
Javanart Punynchoti | Siamese girl | |
Kannikar Dowklee | Siamese girl |
職員表
製作人 | Sam Spiegel |
原著 | 彼埃爾·布爾 |
導演 | 大衛·里恩 |
副導演(助理) | Gus Agosti、Ted Sturgis、John Kerrison |
編劇 | Michael Wilson、Carl Foreman |
攝影 | Jack Hildyard |
配樂 | 馬爾科姆·阿諾德 |
剪輯 | Peter Taylor |
美術設計 | Donald M. Ashton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名稱 | 序號 | 曲目 | 序號 | 曲目 | 專輯製作 |
桂河大橋 | 01 | Overture | 08 | Camp Concert Dance | 馬爾科姆·阿諾德 |
02 | Colonel Bogey March | 09 | Finale | ||
03 | Shear's Escape | 10 | River Kwai March | ||
04 | Nicholson's Victory | 11 | I Give My Hear | ||
05 | Sunset | 12 | Dance Music | ||
06 | Working On The Bridge | 13 | 波基上校進行曲 | ||
07 | Trek To The Bridge |
幕後花絮
影片段預告絮
•真正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曼谷西北的北碧府,但由於劇組在泰國、緬甸的拍攝要求均被拒絕,於是攝製組在科拉尼河上臨時搭建了影片中的“桂河大橋” 。
•劇組在搭建“桂河大橋”時,由於濕度很大,劇組工作人員以及參與建造大橋的工人經常全身濕透。
穿幫鏡頭
•在影片中,去炸橋的小隊等到太陽落山後往下遊行進,然而在仰拍大橋的鏡頭中卻可以看到藍天 。
•突擊隊員在河裡裝炸彈的時間是晚上,而在下一個鏡頭中,擔任守衛的日本士兵們卻站在陽光里。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提名方 |
1958年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桂河大橋》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獲獎 | 大衛·里恩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獲獎 | 皮埃爾·布爾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亞利克·基尼斯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 獲獎 | Jack Hildyard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獲獎 | 馬爾科姆·阿諾德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早川雪洲 | |
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剪輯獎 | 獲獎 | Peter Taylo | |
第15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 獲獎 | 《桂河大橋》 | |
第15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亞利克·基尼斯 | |
第15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 獲獎 | 大衛·里恩 | |
第15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早川雪洲 | |
參考資料: |
幕後製作
背景
《桂河大橋》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942年6月至1943年10月,占領泰緬兩國的日軍強迫6萬多盟軍戰俘和30多萬亞洲勞工修建連線曼谷和仰光的泰緬鐵路,期間共有1.6萬名戰俘和9萬名勞工喪生,而由日軍修建的“泰緬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由於桂河大橋是“死亡鐵路”的咽喉,因此它成了盟軍重點攻擊的一個戰略目標。盟軍與日軍展開過一場桂河大橋爭奪戰,大量的官兵戰死在大橋兩端 。
劇本
《桂河大橋》的劇本改編自法國作家彼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該片劇本與原著小說在結局上有所不同。小說的結局是尼科爾森受傷後仍撲倒英軍的突擊隊員,從而保護了大橋;而電影劇本的結局被改成尼科爾森中彈倒下後恰好壓到炸藥的起爆裝置,從而導致桂河大橋被炸毀 。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發行時間 | 公司名稱 | 發行國家 |
1957年 |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 美國 |
1957年 | 華納兄弟公司 | 法國 |
1958年 | Columbia Filmgesellschaft Inc. | 德國 |
1963年 |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 美國 |
1966年 | 美國廣播公司 | 美國 |
1992年 | 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 美國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地區 | 時間 | 國家/地區 |
1957年10月2日 | 英國 | 1958年7月21日 | 瑞典 |
1957年12月18日 | 法國 | 1958年8月18日 | 丹麥 |
1957年12月18日 | 美國 | 1958年8月29日 | 芬蘭 |
1957年12月20日 | 比利時 | 1958年9月5日 | 奧地利 |
1957年12月22日 | 日本 | 1958年10月13日 | 西班牙 |
1957年12月23日 | 巴西 | 1973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亞 |
1958年1月9日 | 中國香港 | 1988年8月18日 | 匈牙利 |
1958年3月7日 | 希臘 | 1998年1月22日 | 捷克 |
1958年3月21日 | 荷蘭 | 1999年5月4日 | 阿根廷 |
影片評價
《桂河大橋》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導演以獨特的手法展現出在大時代環境下每個人物的悲歡,更表現出他們在各自民族文化的思維影響下對於戰爭的思考。在影片中,三個軍人的故事構成了整部影片的架構,從而凸顯出每個人身上鮮明的民族烙印,但與此同時影片也不忘刻畫出每一個人物的獨特個性。該片的劇情設計得非常巧妙,從結構上來說整個故事的劇情由兩條線索構成,尼克爾森上校等人在戰俘營的線索和美國大兵希爾斯的逃亡線索交織進行,兩條線索一同將故事推向高潮 (新浪網評)。
《桂河大橋》是20世紀50年代英國最著名的電影之一;壯觀宏 偉的場面使得該片成為最成功的戰爭史詩片之一 (《江南時報》評)。影片冷峻地表現出戰爭帶來的荒謬性。影片最後桂河大橋被炸毀的碎片漂浮遠去的場景成為戰爭電影的經典鏡頭 (《時代周報》評)。
《桂河大橋》借用戰爭的題材闡述哲理,表現了東西方文化在敵對雙方身上的反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衝突,其耐人尋味的程度不同一般 (搜狐網評)。在導演巧妙的安排下,充滿騎士精神的英軍軍官、敢於行動的美軍軍官以及用武士道精神訓練出來的日軍軍官形成尖銳的對照。也正是這樣的對照使得影片的主題更加鮮明,從而體現出戰爭的破壞力 (新浪網評)。
《桂河大橋》雖然以戰俘為主角,但是和其他抗爭片不同的是該片雖然涉及到戰爭勝利與失敗雙方的抗爭等問題,但是影片的主題並不在此;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與靈魂其實是尼克爾森上校。尼克爾森不願毀掉親手建造的桂河大橋,卻在最後關頭陰差陽錯地用身體引爆了大橋;在生死攸關的矛盾和衝突中,影片充滿了有關悖論的幽默諷刺 (搜狐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