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桂枝香 ·觀木犀 有感寄呂郎中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 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 。芙蓉 只解添愁思,況東籬、淒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桂枝香: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首見於王安石作。
木犀:指桂花。
呂郎中:即呂祖謙。
三十六宮:泛指帝王宮殿之多。”
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
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間開放,因名拒霜花。
高躅(zhú):高尚的行跡。
1.桂枝香: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首見於王安石作。
2.木犀:指桂花。
3.呂郎中:即呂祖謙。
4.三十六宮:泛指帝王宮殿之多。”
5.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
6.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間開放,因名拒霜花。
7.高躅(zhú):高尚的行跡。
白話譯文
天高氣肅,正是月色通明、秋天月夜景象。漢代長安的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懸擬出天宮收儲桂花已經盈滿。樂意散落在人間,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我吐放在這秋天的夜晚.意在喚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溫暖於人間。我方深情眷注人世。又何曾自甘幽獨呢?
是天上的余香遺澤。只怪一股春風,香氣十里相續。坐對花旁,只見桂花形似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何況那東籬與淒涼的黃色菊花呢。入時太淺,背時太遠,只愛尋找那高尚的行跡。
創作背景
詞題中的“木樨”是秋天開放的一種桂花,花瓣很小,但花香濃郁。陳亮在詞里藉助木樨表達自己關於用世與忤世問題的一些看法。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呂祖謙任禮部郎官,後因病辭官歸隱。他治學講究“明理躬行”,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與陳亮觀點一致。呂祖謙歸隱之後,陳亮曾去看望他,兩人暢論時政,相談甚歡。之後,陳亮作詞一曲,托物言志,寄於呂郎中。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秋天的夜晚,天穹如洗,皓月當空。相傳月中有桂樹,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到月中滿樹桂花的美景。開篇三句中的“天”、“月”都是為下文桂花“散落人間”作鋪墊。“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兩句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的詩意,月中桂花盛放,天宮已經存放不下,暗指桂花已散落人間。
散落人間的桂花是天宮之花,凡俗的群花自是無法與之相比。“不辭”兩句表面寫花,實則是陳亮內心感情的吐露。他自視極高,以月中桂花自喻,表示願意為人世出力,卻又唯恐“群花”自慚形穢。不直指“群花”凡俗,卻說“怕群花、自嫌凡俗”,視角巧妙,立意更進一層。
“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作者對自己的高潔心志作了更進一步的描述。“我”並非故作矜持、自甘幽居,之所以不在三春時節與百花齊放,而選擇在這秋天的夜晚獨自吐露芬芳,其實是為了喚回幾分已經逝去的春意,讓世人重新感覺到一絲明媚和溫暖。這幾旬涵義豐富,國勢不昌,詞人滿腔熱情似火,欲在危難時刻力挽狂瀾,建立一番功業的願望展露無遺。
下片前三句承接上閿桂花“不辭散落人間”的意蘊。“怪”字用得非常巧妙,難怪“一樹香風”可以“十里香續”,原來是天宮散落人間的余香。“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坐到花旁,聞其幽香,觀其花色,種種秋花仿佛現於眼前。“坐對”二字神來之筆,顯出無限的親昵,仿佛人與花可以交流。
“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淒涼黃菊。”秋日,也是木芙蓉、菊花盛開的時節。可是杜甫“芙蓉小苑人邊愁”的詩句卻讓我看到木芙蓉就滿腹愁思。面對東籬菊花,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情景,詞人內心只黨淒涼。木芙蓉、菊花都只會讓秋意更濃,怎么能“喚回春意”呢?這幾句表面看是對秋花作出評價,實際上還暗含對邊關烽火的憂慮和對陶淵明歸隱之舉的不贊同。
末尾三句又回到桂花身上。詞人感嘆桂花易開易落,開在深秋,顏色素淨。而他心志又過於高潔,喜歡追尋先賢的足跡,再次借桂花抒懷,自慨平生。這幾句正言反出,無限悲憤和幽怨噴薄而出。
詞人以花寄情,用浪漫主義手法寫下此詞。詞中旬句寫花,但所詠心志卻一目了然。整首詞深得詠物神髓,毫不晦澀。桂花高標遠致、心懷高潔,詞人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花中所隱之人呼之欲出。
名家點評
原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賴漢屏:這闋《桂枝香》,就其語言論,句句當行本色;觀其前後兩結,語意尤其高遠,逸響可歌,何嘗有一句粗豪語?就其風格論,高華端凝,不僅遠在“橫肆”之外,抑且別具典雅幽秀之美。但這種“秀”,是其秀在神,秀而有骨,故終不失龍川氣象。(《唐宋詞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號龍川,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存詞7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