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無忌簡介
職業:著名漢語詩人、近代著名詩人、旅美散文家
畢業院校:北京清華學校,耶魯大學
主要成就:長期致力於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西洋文學研究》、《中國文學概論》、《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葵曄集》、《拋磚集》、《古稀話舊集》、《休而未朽集》、《柳無忌散文選》、《少年歌德》、《曼殊評傳》、《印度文學》、《蘇曼殊年譜》、《蘇曼殊全集》、《柳亞子年譜》、《柳亞子文集》等;
譯著有《英國文學史》、《莎士比亞時代抒情詩》、《凱撒大將》;
1976年退休後籌建國際南社學會,被推為會長,主編《國際南社學會從刊》、《南社叢書》;
1989年出版《我們的父親柳亞子》。
著作成就
柳無忌,旅美散文家。原名柳錫□,筆名嘯霞、蕭亞、無忌。1907年生,江蘇吳江人。10歲時加入其父柳亞子組織的文學團體南社,17歲時開始對蘇曼殊的研究。1920-1925年在聖約翰中學及大學一年級讀書。後入清華學校學習文學。1927年公費留美,後獲勞倫斯大學學士學位和耶魯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1931年與羅皚嵐、羅念生、陳麟瑞等人在紐約創辦《文學雜誌》,柳亞子任名譽主編,共出4期,柳無忌發表新詩和詩論多篇。1932年回國,相繼在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任教。1935年與羅皚嵐在南開大學發起人生與文學社,編輯期刊《人生與文學》、天津《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5年赴美國講學,從此定居美國。先後任勞倫斯大學、耶魯大學和印第安那大學中文教授。柳無忌深受英國浪漫派詩人(特別是雪萊)的影響,自稱詩文均由靈感而生成,"情緒洶湧起來,文學如泉水般直瀉而下"。他長期致力於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89年出版《我們的父親柳亞子》。現寓居美國加州孟樂公寓。
兩個妹妹柳無非、柳無垢都是翻譯家。
個人履歷
1927年於北京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
1931年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論文獲耶魯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
1932年回國後,他先後在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任教
1946年再度赴美,前後執教於勞倫斯大學、耶魯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任文學教授
20世紀60年代初,在印第安納大學創辦東亞語文系,任系主任。
2002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市病逝,時年95歲
生平經歷
柳無忌先生(1907-2002)為近代著名詩人柳亞子的哲嗣,1927年於北京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印第安納大學
創辦東亞語文系,任系主任。柳無忌對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均有深入研究,撰述譯編中英文著作有三四十種。柳無忌在國內講授西方文學,在美國則講授中國文學。他為中西文學交流起了橋樑作用。柳無忌青年時代即隨其父柳亞子先生參加南社、新南社活動。他對蘇曼殊、柳亞子等南社人物作過深入研究,晚年積極推進南社研究事業,成立學會,創辦刊物,資助南社資料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多所貢獻。
柳無忌以95歲高齡,於2002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市病逝後,江蘇南社研究會、國際南社研究會與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合作,編輯柳無忌先生紀念集。該書題名《教授、學者、詩人柳無忌》,2012年9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這本紀念集,分前後兩篇。前篇為“自述人生”,輯錄了柳無忌先生的散文、詩歌作品和部分論文。後篇為中外學人對柳無忌先生評述、憶念的詩文。它集詩文選與紀念文於一體,用紙墨為柳無忌先生樹立了一座有價值的紀念碑。
此書開篇即吸引讀者的是,柳無忌先生自撰的九篇回憶性散文。這些寫於不同年代、各自成篇的回憶錄,編到一起,實際上構成了柳無忌先生的一部自傳。他這回憶錄體的自傳,不僅勾勒了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人生歷程,而且生動、幽默地解析了他人生之旅中的內在心理活動。而這後一層面的內容,揭秘了他一生中一些重要轉折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讀來深覺親切有味。
柳無忌回憶他在五卅運動中的表現和遭遇時寫道:“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群情激昂,甚至洋學堂如聖約翰(時柳無忌正在聖約翰學校讀書)的學生也被捲入漩渦內。最初的罷課為抗議租界當局的橫暴,後來更因為卜芳濟校長把學生掛起的五色國旗取下,我們大家痛哭流涕地離開梵王渡,暫不返校。這樣,結束了我在洋學堂五年的生活。”柳無忌先生是溫文爾雅的教授學者,總其一生,他並非那種積極投入政治活動的人物。但讀了這一段文字後,我們方知道,原來柳無忌青年時期在上海,也曾積極參加到五卅運動中,並因堅持愛國立場而中輟了他在教會學校的學業。
他接著說:“1925年夏天,悲慘地回到黎里(吳江縣一小鎮)家裡,對於前途一點也沒有把握的我,已是十八歲了。幸而在清華學校教書的二舅父鄭桐蓀,為我設法從後門(不經過考試)送進清華園,在那裡度過了兩年最愉快的學生生活。”對柳無忌來說,這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聖約翰學校輟學,到進入清華學校,無疑是柳無忌人生道路的一塊界碑。
柳無忌敘述在清華園與梁啓超接觸的一個故事非常有趣。清華國學研究院有好幾位著名教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啓超和王國維。年輕的柳無忌與梁啓超還發生過一次交往。其緣由是,柳無忌從小隨其父柳亞子對蘇曼殊的作品進行過收集編輯工作。在收集蘇曼殊作品的過程中,他得到一部《班定遠(班超)平西域記》,作者署名為“曼殊室主人”。柳無忌得之大喜,他以為“曼殊室主人”就是蘇曼殊,他得到的也就是蘇曼殊的新作。但其父柳亞子提醒他說,好像梁任公也曾用過“曼殊室主人”名號,因此叫他就近向梁啓超詢問清楚。他果然去見梁任公。結果呢,柳無忌寫道:“我不虛此行,但是失望了”。梁啓超告訴他,他本人就是“平西域”劇本的作者。雖說他感到“失望”,其實,他弄清了“平西域記”一書的作者,何嘗不是一個收穫呢。
柳無忌一生研究中西文學,人們一般不會了解他曾選擇過化學專業,後來才改學文學的。他在一篇回憶錄解說他為什麼先選化學後改文學的背景,也不乏有趣。他回憶說:“在聖約翰中學及大學讀書時與從前不同,許多老師都是外國人。教我們西文與西洋史的,是兩位年輕貌美的美國小姐,剛從大學畢業。那位化學老師更為了不起,是美國大學的博士。他們都喜歡我,尤其是那位化學博士,我受他(她)的影響最大,使我計畫在大學內專攻化學。”他在另文中又說到,他選修化學還有另外更有趣的動機:他想“研究及製造在歐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用過的毒瓦斯彈,那是當時認為破壞力最強大的武器,可以置一切外來侵略者於死地”。他說這是當時他“可笑的動機”,實際上,這正是他青年時代的愛國思想。然而,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寫道:“說起來慚愧得很,在大學內讀了兩年化學,沒有成績,遂中途而廢。在理論與算學方面,我有相當把握,困難卻在有機化學的實驗室內,手的動作欠靈活,天平弄不準,玻璃管拿不穩。我的實驗老是不得要領,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我絕望了。於是,放棄化學而就文學。現在想來,也不無塞翁失馬的感覺。”與有些只講過五關斬六將,而不言走麥城的回憶錄不同,柳無忌揭示和解剖當年自己的思想和實際表現,非常真實,富有勇氣。
抗日戰爭勝利後,柳無忌應美國大學之邀赴美,原打算講學一年,沒想到其後國內局勢變動,他“一去不返”,終生留美。他敘述在美國由想教西方文學改為教中國文學的情況,也頗有曲折。他先在佛州羅林斯大學當過英文及中國文化客座教授。待至在美國留下後,他起初想在大學內找一個教英文的機會。他說:“我的英文程度不壞,在清華又讀著法、德文。外國語文既有基礎,從事西洋文學,倒也輕而易舉。”後來得到研究中國文學的獎助金,重新過了三年學生生活,專門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書庫內讀了幾百本中文、英文的有關中國文學、哲學和歷史的書籍。他在考慮謀職時產生了新的念頭:“如在美國長期住下(後來竟是如此),要在大學內教英國文學,作研究,謀事時容易受到歧視。但如果改行為中國文學那就有‘唯我獨尊’之感了。”然而,在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美國有中文課程的大學,簡直屈指可數,幾乎找不到教中文的機會。可是後來到50年代末期,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國防教育法案”,鼓勵美國青年學習外國語言,大部分為美國的“敵國”語言,包括中、俄、東歐和遠近東以及非洲的語言。美國政府在各大學廣設獎學金,成立研究中心。柳無忌構想的發揮其中國文學之長的願望終於能實現了。於是他先後在耶魯、匹茲堡、印第安納各大學任教,做研究。我們從這裡看到,中國的形勢,美國的政策,是怎樣決定了柳無忌後半生的道路和命運。
柳無忌的回憶錄一直寫到他結束大學教書生涯和退休以後的生活。柳無忌感到,退休是他“生命中的一段里程碑”。印第安納大學東方語文系的同事,為他設了retirementdinner(“榮休慶宴”),許多朋友、學生出席,或向他傳送賀信、詩聯,活動顯得頗為隆重。柳無忌還對退休後的生活作了一番描述,澄清了對美國老年退休生活的誤解。有人稱,“美國是青年的樂園,老人的地獄”。他說:“前者相當確切,後者卻似是而非。”20世紀後期在美國尊稱老人為“高年公民”,逐步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政府發給抵消因物價上漲而增加生活費用的“社會保障金”,理髮、乘車等均能得到減價優待。
柳無忌一生經曆本來就比較豐富,而在他真切生動的筆觸下加以敘述,就更增添了風趣。以上只是他自我解讀人生的幾個點滴,像一個長片中的幾個鏡頭而已,他的人生履痕無法一一敘述。至於這本紀念集中選編的柳無忌的論文和中英文詩作,以及評述、懷念詩文,則更不容這篇短文加以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