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平陰縣孝直鎮展窪村歷史上曾隸屬於肥城縣,清光緒年間,劃歸平陰縣至今。據清乾隆《重修肥城縣誌》、嘉慶《肥城縣新志》及光緒《重修肥城縣誌》載:“該縣展家窪有‘和聖祠’及明代隆慶六年‘和聖柳下惠故里’碑“。目前,展窪村為展姓聚居村落,存有光緒十一年(188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及民國五年所修三部《展氏族譜》。民國五年《展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復自青州益都縣卜里遷於平肥東三界間。至今以展窪村為中心點,展氏族人已輻射周圍幾十個村。當年魯國滅亡後,展氏宗族避難而逃離魯國。明朝洪武年間,展有才(展禽六十八代孫)認祖歸根遷回展窪。當地人們說,展窪村一帶即是柳邑,因為這裡匯河西岸有一連串的五個柳溝村,從南往北即曲柳溝、宋柳溝、焦柳溝、王柳溝、郭柳溝,匯河東岸有柳灘村。這些村莊分布在平陰縣的南部孝直、孔村兩個鄉鎮的匯河兩岸。從古到今,一直有沿河植柳的習慣,“柳字”是柳下字意的沿襲。
歷史淵源
柳下惠是早期魯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從地理環境來看,當年平陰南部先屬魯國,是魯國的西北邊陲,後屬齊國管轄,展窪村往北不足五公里的肥城市石橫鎮的衡魚村(古時稱都君莊),與平陰縣柳灘村相鄰,有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左丘明的故居。西北方向10公里處,平陰縣孔村鎮有古杏壇村和古紫蓋山(今孔子山),山上有夫子(孔子)教書堂和孔廟等古蹟。由此可見,此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地位。因此,柳下惠的歷史傳說故事能夠在地當地廣泛流傳。久不息到今天,也就不言而喻了
基本內容
柳下惠春秋時期人。名獲,字子禽,又號柳下季。魯國人。魯大夫展無駭之子。與臧文仲同時。主要活動年代在魯國莊、閔、僖、文四朝之間。被孔子稱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視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曾作過法官,堅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職(見《論語·微子》)。因處於“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與道家有一定聯繫,表現出雌雄如一、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孫丑上》)。即不以侍奉壞君為可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對個人的處境無怨無艾,也無所求:“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同上),即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自己窮困.也不憂愁。認為去處行止都不必認真計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牽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為他感到並沒有必要離開某個地方。柳下惠在各諸侯國有相當大的影響。“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戰國策·齊策四》)秦攻齊,中間要經過魯國。秦軍下令切實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並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內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諸侯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基本特徵
柳下惠傳說故事有著很強的地域性,別處即使有同樣的傳說,也不會有這么豐富。“和聖”柳下惠的傳說故事,幾千年來在平陰縣孝直鎮一帶廣為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深受民眾喜愛。
主要價值
關於柳下惠的傳說故事很多,有的反映了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有的反映了他的智慧,又有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下惠坐懷不亂,千百年來被人們作為評判人的品德的標準。柳下惠的傳說故事令人感悟,給人啟迪。它不僅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還給人民民眾提供了一種表達情感和願望的平台。“傳說”故事是民間口頭文學,它是民間藝術的有機組合部分。柳下惠的傳說故事不僅對於研究齊魯文化的發展和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