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簡介
廣西的壯族,貴州的苗族、瑤族,雲南的傣族紛紛遷來墾殖,使柞水成為漢、壯、苗、瑤、傣、回、滿、維吾爾等民族的雜居區。來自廣西的壯族,聚居在紅岩寺的蘭家灣,其他各鄉也有分布;來自貴外的苗、瑤族集中分布在紅石、高橋、兩河、龍潭和老林等5鄉;傣族集中分布在豐北河和銀灣。各少數民族人口, 1995年年底計有4萬餘人,占全縣人口的25%。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和睦相處,互相扶助,互通婚姻。在風俗上互取所長,互有融合,至清代末期達到了大同小異。由於山大林密,勞動艱辛,文化生活貧泛,各民族很自然地把婚嫁這一人生喜事,視作開展文化活動的大好機會,逐步形成了詼諧、風趣的風格。這一習俗在長期的融會貫通中,不論在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中,已完全通行化一。
定情
柞水的姑娘在選擇配偶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姑娘有更為明顯的主動性和勇氣。當她(們)選定了某一男青年後,就擇良辰吉日,在大清早對方還沒有起來的時候,來到男青年獨居的窗外,用柔婉、纏綿的情調唱道:
“山高路高難通天,
井裡水深不行船。
金井河畔岸兒高,
哥沒開口妹難戀。”
男青年聽辨音弄清是那位姑娘後,若對姑娘表示滿意,就唱道:
“妹兒行路哥走坡,
心想問妹人太多。
妹若有意來相好,
唱支歌兒來還哥。”
姑娘聽了,高興地唱道:
“唱歌之人識歌音,
撐船之人識水深。
採花之人識花路。
妹今已識哥哥心。”
於是互相由窗孔里遞過信物,諸如手鐲、項鍊,80年代後時興手錶、耳環等,各自帶在身上或手上,這對男女就算定情了。
熬婚
男女雙方定情之後,女方要經常到男方家去和男方相會,並幫忙料理家務,如挑水、做飯、洗鍋、給老人縫補衣服,以贏得男方父母及兄嫂的喜愛。同時,還要在八九月間的夜裡,去男方所築用的田間茅庵里,用纏綿的情話,伴男方度過漫漫長夜;並在與野豬、狗熊的搏鬥中,助男方一臂之力。在風雨淒淒的夜裡,男女雙方在庵棚里亦唱情歌,一方面互相傾訴愛慕;一方面使野豬、狗熊不敢逼近。
女唱:
“情哥情妹緊相連,
好似葛藤把樹纏。
生生死死在一起,
鋼刀斬藤藤不斷。”
男唱:
“妹兒生來好身段,
臉兒好像紅牡丹。
哥有福氣得到你,
生同枕頭死同棺。”
經過一、二年的考驗、男女情投意合,決心白頭偕老,才算熬婚成功。
提親
在“熬婚”成功的基礎上,由男方父母挑選兒女雙全的媒人(男女均可),擇吉日,攜禮品,引著男方去女方家中。女方父母安排女方以煙茶招待後,大家圍坐在一個方桌四周。男方先以伶利的口齒向女方父母說:“你家有支花,花開香萬家。我想來摘花,只怕不配她。”女方母親也以同樣伶利的口吻回答:“我家有枝刺梅花,嬌生慣養在我家。渾身上下都有刺,不怕扎手就摘她。”這時媒人必須說:“男娃能吃苦,有刺不怕扎。把花養他家,香氣飄天涯。”說罷,由女方端上酒菜,先向媒人和男方敬上一杯酒。男方隨即向女方父母各敬一杯棲。並喊一聲“爸、媽”。此曰:“開叫”。這一婚緣即成定局。
報日
在結婚前一月,男方備禮品和用紅紙寫成的結婚日期(名曰:報單),由媒人帶男方到女方家中。在男方向女方父母叩首後,媒人將報單交女方父母,女方父母看過後交女方。女方看過後以興奮的心情說:“紅紙寫黑字,我已全知曉。嫁妝要準備,煩勞我二老。”女方父親接著說:“我養女兒十多年,剩下只有三十天。我女不必多操心,所有嫁妝我承擔。”之後,男女二人向女方父母跪拜,由男方說:“父母養女十多年,千辛萬苦忙不閒。女婿就是半個子,照料父母我承擔。”
結婚
由男方備花轎,請樂班,去女方迎娶,女方父母設宴招待。因山區道路狹窄,途中翻山越嶺、跨溝過河,抬轎的人要挑選膽大心細的壯實漢子,禁忌路上出事。前邊兩個抬轎的人要隨時觀察路面情況,向後邊兩個抬轎的人打招呼。語言要簡短、明了,且均用吉祥詞語。
當新娘由其父背進花轎坐靜後。抬轎的人齊聲說: “喝了喜酒,起身就走。主人放心,路上順風。”
花轎經過轉彎處,前邊的人喊:“大彎小彎,新娘舒坦!”後邊的人喊“隨彎就彎,新娘情歡!”
花轎過河踩石磴時,前邊的人喊:“踩石磴,新娘坐定!”後邊的人喊:“踏當中,新娘心放鬆!”
花轎上台子時,前邊的人喊:“上高台,新娘宏運來!”後邊的人喊:“一步一步慢慢來,新娘今晚笑開懷!”
花轎經過樹枝遮頂的林中小路時,前邊的人喊:“青棚蓋頂,新娘百事懂!”後邊的人喊:“腰彎肩抗,新娘治家有良方!”
花轎經過平坦大路時,前邊的人喊;“大路好走,新娘喜悠悠!”後邊的人喊:“甩腳甩手,新娘今年就有(指懷胎)!”
花轎到男方門口停下來後,抬轎的人齊聲說:“新娘下轎,吉星高照;互敬互愛,白頭增老!”然後依次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