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枝巢四述》分述駢文、詩、詞、曲之體式、作法、源流等,平正通達的經驗之談,娓娓道來,開方便法門。作書之旨意請參作者《引言》,其意義的說明則有周作人之序文在。《舊京瑣記》雜記同光以來清季之瑣聞逸事,里巷俳談,就記憶所及分為十卷,分類及內容請參作者《引文》。書中寄寓對舊日京都生活的懷戀,至於所記之生動詳確,足供研究民俗、社會之參考,不必說,是近世筆記的上乘之作。《我的歐洲的生活》書出版於1936年,敘述了作者在法國、義大利等地的個人生活情況,也反映當時許多留法華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中國留學生中的勤工儉學、官費生和半官費生的一些情況,並對有些名有人名字用了諧音的開式作了反映。
……
作者介紹
絕代國學大師夏仁虎二十世紀百年中,國學大師不少,夏仁虎應是這個大師群落里的一顆巨星。要談國學,夏仁虎是不可不提的。
煌煌巨著、絕代篇章
夏仁虎(1874-1963),字蔚如,號枝巢,南京人。近現代著名學者、詩人、國學家,在經學、史學、文學、民俗學,戲劇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很少有人可以比擬的成就。其在學界的威望,是任何人所不能小覷的。
夏仁虎3歲識字,7歲撰聯,11歲作文,是其時神童。清丁酉科拔貢(1897年)。戊戌年(1898年),24歲的夏仁虎以拔貢之身參加殿試朝考。由於夏仁虎殿試成績優秀,遂入仕留京,任記名御史。
拔貢,清選仕制度,原為每6年一次,乾隆7年改為每12年(逢酉年)一次。由各省廩生內,選拔人品、文品優秀者(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殿試朝考合格,拔貢入國子監,可直接委任為京官,或外任要職。因此民間有“三年可出一個進士,六年也出不來一個拔貢”的說法。
夏仁虎後任北洋政府鹽務署秘書、財政部參事、鎮威將軍公署政務處處長、安福國會眾議院議員、北洋政府靳雲鵬內閣財政部次長(代理部務)、退出仕宦後,任中山公園董事長。抗日時期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國文系教授。建國後,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稊園詩社”重要詩人。1963年7月逝世於北京,享年89歲。夏仁虎早年曾自撰墓志銘:家金陵,祖大禹,仁無文,虎不威。好讀書,不泥古,為文字,鮮可取。曾仕官,無所補,老而歸,無所苦。自題碣,識其所。
夏枝老才華橫溢,著述等身。留有《綏遠通志》、《北京市志稿》(主修)、《枝巢四述》四卷、《舊京瑣記》八卷、《玄武湖志》八卷、《清宮詞》兩卷、《枝巢文稿》十卷、《枝巢編年詩》四十卷、《秦淮志》一冊及小說、劇本等著述凡40餘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綏遠、北京)兩志”和《枝巢四述》。
修《綏遠通志》時,傅增湘任總纂。在這部煌煌一百卷的巨製中,夏仁虎承擔的是“地蘊志”、“山脈志”、“河流志”、“經政志”、“教育志”、“農業志”、“牧業志”、“林業志”、“古蹟志”、“藝文志”、“金石志”、“人物、鄉宦”、“金融”等等重頭部分。
《北京志》1938年開始修纂。在日本侵略者占領北平的惡劣社會環境中,夏仁虎懷著對北京的極端熱愛,對祖國文化的無比忠誠,排除艱險,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負責分纂“貨殖志”、“藝文志”和“金石志”等許多重要部分。根據夏枝老曾任職北洋政府財政部的經歷,並有《舊京瑣記》等著作,有研究者估計“度支”、“名跡”二志也是由他編纂的。由於歷史變革、社會動亂等原因,此書一直未能付梓。二十世紀50年代初,夏仁虎憑藉滿腔愛國熱忱,將這些親自編纂和歷經戰亂,精心保存下來的整書的全部手稿無私捐獻給了北京市。這些書稿後又經歷了“文革”等劫難,直到1988年,燕山出版社才正式出版了《北京市志稿》。而這離成稿時間已經是有半個世紀之遙了。需要說得是,枝老有數部書稿,如《北海小志》、《金陵通典》等,都是在解放初捐獻出去以後,被弄丟了的。《北京志》能倖存下來,應該說是一個奇蹟。
《枝巢四述》是夏仁虎在北京大學國文系任教時的講義。四述即:“說駢”、“言詩”、“談詞”、“論曲”四大部分。“說駢”又分為四章,即“源流第一”,“構造第二”,“儲材第三”,“禁忌第四”;“言詩”也是四章,“諧聲第一”,“審韻第二”,“明體第三”,“總論第四”;“談詞”為八章,即“明體第一”,“諧聲第二”,“設色第三”,“辨格第四”,“趨向第五”,“作法第六”,“審音第七”,“附錄第八”;“論曲”八章是:“第一章曲與古樂之系屬”,“第二章曲與詩詞之系屬及其分別”,“第三章曲之本體及其作法”,“第四章論曲之宮調”,“第五章論曲之套數”,“第六章論分隸各宮調之曲牌”,“第七章論曲之音韻”,“第八章曲學須知”。夏仁虎在“引言”中說:“所述未必皆是,第此數種文學之門徑趨向,大略已具”。由此可知他的目的是“示人以規矩而已”。書前有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周作人的序。從學術角度,周序認為“枝巢先生學問淵深,著作宏富”,“此書之公刊不獨有益於在校的學子,即於國文學前途亦至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