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君

台灣戲劇教育學者、現為教育部幼稚園課程大綱「美感領域」召集人、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戲劇創作與套用學系專任教授。

林玫君(Mei-ChunLin),台灣戲劇教育學者,美國亞歷桑那州州立大學幼兒戲劇教育博士。目前為教育部幼稚園課程大綱「美感領域」召集人,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與戲劇創作與套用學系專任教授、台灣戲劇教育與套用學會理事長 、《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期刊主編 。曾任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暨專任教授、戲劇創作與套用學系創系主任、、教育部國家藝術教育委員、美國GeorgeMasonUniversity訪問學者、英國Warwick大學訪問學者、香港戲劇教育計畫海外研究顧問。

著作及研究經歷

1993-2002年,林玫君回台任職於幼教系,引進兒童戲劇教育大力推廣兒童創造性戲劇,翻譯出版《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 (1994)為台灣「創作性戲劇」理論與實務的先鋒之作。

1997-2003年,承接台灣科技部之研究案,進行「幼稚園中創造性戲劇教學之實施及改進之研究」、「幼稚園戲劇課程之實施、教師訓練與教學效應之研究(I)(II)」等計畫,其研究成果總結於2005年出版《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 (原2002、2003年供學出版;2005年心理出版;2015年復旦版本更名為《兒童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為簡體版),對於台灣戲劇套用於幼稚園課程、師資培育及未來研究等,提供具體建議與方向。

2003-2010年,受邀在台南大學創設新系所「戲劇研究所」及「戲劇創作與套用學系」,在擔任所長及主任期間,廣邀英美歸國學者到該系任教。研究範圍也從幼兒教育跨及中國小「表演藝術&戲劇課程」、「戲劇評分規範及實作評量」及「師資培訓」等主題,其成果為台灣戲劇課程與教學評量重要參考。並自2004年起,陸續完成科技部「國小戲劇課程與教學案例」及「案例教學之實施與評鑑」計畫。隨後,再以系統性的「戲劇課程架構」,發展「戲劇評分規範」,成為台灣表演藝術課程與教學的重要參考,為台灣中國小戲劇教育之課程與研究,奠定基礎。

2006-2010年,擔任台灣教育部幼稚園和託兒所整合計畫的「幼稚園課程大綱-美感領域」計畫主持人。翻譯出版《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 (2010),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教師,提供系統性的戲劇課程教學範例。

2009-2015年,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廣歷史教育,透過結合戲劇教育套用於博物館及教室中,發展出「戲劇百寶箱」策略與教具箱道具。 執行台灣歷史博物館專案而發展的教案和教具箱有《真正的人》 、《唐山過台灣》、《當我們同在一起》;執行澎湖生活博物館專案而發展的教案和教具箱有《澎湖的船》、《山海人生》。

2014年起,接受台灣教育部「師培及藝術教育司」委託,著手發展「幼稚園美感及藝術教育向下紮根」五年期計畫,並於2015年出版《幼稚園美感教育》 專書。

關於兒童戲劇教育

戲劇教育源起二十世紀初,在英美因受到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而開始發展將戲劇套用在教育中的一種互動性的方式。近百年來,英美各國的學者,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流派,目前我們常聽到的名詞,在英國有段時間稱的「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D-I-E),而在美國則泛稱為「創造性戲劇」(CreativeDrama,CD)。兩者名稱雖然不同,但其教學意涵是一樣的,皆指「在自然開放的情境中,透過帶領者的戲劇活動,如劇場遊戲、肢體律動、啞劇動作、聲音口語練習、感官知覺等,鼓勵參與者運用肢體、聲音或想像進行創作」。這樣的歷程中,參與者經常會運用想像,或在一個假裝的情境中,體驗與反省生活經驗。 此外,近年來各國學者對戲劇教育套用的方向與目標也逐漸擴大到社區和不同的機構當中,目前有一個趨勢,將其泛稱為「套用戲劇」。

早在1970年代左右,英美等國之戲劇教育相關概念與教學,已被李曼瑰及少數學者引進台灣,但對於該領域之專書或編譯,一直缺乏統整性的論述,因此林玫君翻譯之《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1994)可稱為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而其撰寫之《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原2002、2003年供學出版;2005年心理出版;2015年復旦版本更名為《兒童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為簡體版),則對於台灣戲劇套用於幼稚園課程、師資培育及未來研究等,提供具體建議與方向。並且發表〈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發展〉 (2006)一文,介紹英美兩國推行戲劇教育之歷史發展。

關於幼兒美感紮根

幼兒正處於美感發展的關鍵期,且其感官知覺特別敏銳,透過視、聽、觸、味、嗅等感官知覺與外界環境產生互動,並獲取與累積美感經驗。而美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即在陶養幼兒對生活周遭環境事物敏銳的美感能力,喚起其豐富的想像與創作潛能,以形成個人的美感偏好與素養。這種能主動感知外在事物的美及豐富愉悅的美感經歷,將會激發幼兒以正向的情意回應周遭的事物,並和生活環境產生連結的情感,進而養成對自然的關懷及在地文化的認同。

林玫君曾擔任台灣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與「幼稚園課程大綱-美感領域」計畫主持人,主導幼稚園美感領域新課綱的發展,目前則為台灣教育部「幼稚園美感及藝術教育向下紮根」五年計畫主持人(2014-),對於發展美感特色幼稚園與基礎美感教育培訓等相關工作不宜餘力,希望將美感及戲劇教育深耕於台灣各地。

關於戲劇百寶箱

「戲劇百寶箱」是指透過一個將對象集合的箱子,運用戲劇把人、事、物、與劇情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對象,以戲劇教育技巧方式串連起來,這個箱子實際就是一個類行李箱的方式,是可移動的道具箱子,在任何空間、博物館各個地方,均能成為演出的地方。「百寶箱」戲劇策略也是博物館戲劇的一種形式,可以在人力、物力資源都較輕省的方式下將博物館出走,帶至教室中,十分適合在博物館展示教育或教室中進行,讓正規的學校教育能夠與非正規的博物館教育連結在一起。


榮譽

科技部104年度傑出類特殊優秀人才

教育部101年度彈性薪資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獲補助人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類特殊優秀人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0年度傑出類特殊優秀人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9年度傑出類特殊優秀人才

專書著作

《幼兒美感教育》,2015,心理出版

《兒童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015,復旦出版

《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2005,心理出版

《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2003,供學出版

《幼稚園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2002,供學出版

〈美感領域〉,載於《新課綱想說的事:幼稚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2015,心理出版

《幼稚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例》(上)(下),2015,教育部出版

"WhoseArtsEducation?InternationalandInterculturalDialogue",InTheRoutledgeInternationalHandbookoftheArtsandEducation,2014,Abingdon,Oxon:Routledge

〈藝術人文領域教學與評量設計〉,載於《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2010,心理出版

〈台灣藝術教育史—表演藝術篇〉,載於《台灣藝術教育史》,2008,台灣藝術教育館出版

翻譯著作

《創造性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B.T.Salisbury著,2010,心理出版

《酷凌行動:套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J.O'Toole,B.Burton&A.Plunkett著,2007,心理出版

《兒童情緒管理系列—我好生氣、我好沮喪、我好得意、我好害怕、我好興奮、我好氣憤》,2002,心理出版

《兒童問題解決系列—我想要、我的名字不是笨蛋、我想加入、媽媽,請不要走、我等不及了、我迷路了》,2002,心理出版

《兒童自己做決定系列—心怡的醃黃瓜、小威好煩的妹妹、芳芳的帽子》,2002,心理出版

《在幼稚園的感受:進森的一天》,2002,心理出版

《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B.Salisbury著,1994,心理出版(199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