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清玄經典作品:心海的訊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旗山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主編、主筆等。8歲立志成為作家,17歲正式發表作品,才情敏慧,受到文壇矚目。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的“身心安頓系列”,是90年代的暢銷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具有影響力的書。同時創作“現化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45歲錄製《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被譽為有聲書的典範。50歲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稱為青少年最佳讀本。52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他從少年到壯年,出版過一百多本著作,隨著閱歷的廣大,體驗的深刻,作品不斷提升境界。他從文學到佛學,悲智雙運,情境糧容,不斷創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他的文字魅力風靡華人世界。
圖書目錄
總序乃敢與君絕
代序為現在,做點什麼!
來自心海的訊息
自在中學習佛法
解除形式的束縛
離開心就沒有佛
想念是心的呈現
以“覺”和“六識”來認清自心
聽心的六種方法
保持心海的單純平靜
刀刃與刀柄
刀柄有什麼用?
正視眼前的現實
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
執著的可怕
執著破,智慧開
如果佛教像一把刀
學佛,制一把好刀
把寶刀放在心裡
與眾生無隔
人生是相對的
調好生命的琴弦
懷抱希望的箱子
開發內在的完美
清淨身口意
無限感恩的心
歡喜無量的心
七寶與七情
不使佛教流於形式
不使佛教成為生活束縛
學佛是追求心靈的改革與創造
心的改革從何處開始
找尋內在的寶物與七情的開關
掃除迷障見自性,自性即開關
觀照世界及自己,向深處開發
看清因緣起滅皆空相,即可超越苦難
色與空都可以使我們開悟
翻轉愚昧為智慧
清明清楚自己的生前到死後
追求無一無二境界
念咒,不如先開發內在的智慧
體驗、體驗,深入的體驗
不以形相看佛教
永遠留一絲有情在人間”
今生今世
莫忘今生
在家與出家的不同
真正的修行很簡單
生活里滿是佛法
檢驗學佛的動機
珍惜此世但不執著於此世
極樂世界的真相
學佛流於形式則成虛妄
什麼樣的人可以自由自在?
不斷開發智慧
慈悲就是予樂拔苦
回歸今生今世
放下與承擔
培養內在的創造力
保持生命的活力
珍惜眼前這一刻
和上一刻相比
最好的人生在今生今世
與情慾拔河
七情六慾
鍊金的時候,不想猴子
情流欲河,永劫沉淪
情慾與生死
情慾是苦的根本
情慾的轉化
感恩與學習
回向使因緣清淨
隨俗隨緣,歡喜度日
沒有我執的給予
隨緣任運,不變至情
愛恨情仇
人間處處有愛恨
要在愛恨情仇中開啟智慧
對行為與人生的反思
愛恨是可變易的
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一些新的智慧
看清因緣的實相
禪定與般若,使心性不動搖
從禪定與般若,看愛恨情仇
不必排斥感官,善用感官來修行
愛恨情仇就是要修行的功課
使佛號與心念統一
與菩薩“心心相印”
人人內在皆有如來佛性
感情豐富無礙修行
序言
1
“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課,每次各誦經一個小時。為了做早晚功課,我不能接送小孩上下學,先生很不滿意,認為我花太多的時間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我的小孩很喜歡熱門音樂,可是我們家只有一套音響,如果我放來做早晚課,他們就不能聽音樂,常因此發生爭執,孩子也因此不信佛教,講話時對佛菩薩也很不禮貌,我聽了更加痛苦。
“我的公婆、先生、小姑都信仰民間信仰,過年過節都要殺雞宰鴨拜拜,我不能那樣做,那樣做就違背我的信仰,如果不做,就要吵架,弄得雞犬不寧。
“我很想度他們,可是他們因為排斥我,也排斥佛教,使我們之間不能溝通。林先生,你看我該怎么辦?”
她說到後來,大概是觸及到傷心的地方,眼眶紅了起來。
“你為什麼要學佛呢?”我說。
她說:“這個人生是苦海,我希望死後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么,你為什麼要每天做早晚功課呢?”我又問。
“因為我自己覺得業障很重,所以必須做功課來懺悔過去世的業障。”她非常虔誠地說。
“你有沒有想過,除了為過去和為未來打算,應該為現在做點什麼呢?”
她立刻呆住了,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因為,確實,在她學佛的過程中,她完全沒有想過“現在”這個問題。
我就告訴她:“好好地對待先生,這是很好的功課!每天關懷孩子,接送他們上下學,這也是很好的功課!’試著不與人爭辯,隨順別人,也是很好的功課!甚至與孩子一起聽熱門音樂,使他們感受到母親的愛,因而安全無畏,也是很好的功課!菩薩行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講的就是這些呀!如果我們體驗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把自家裡的那本經,讀通、讀熟了,體驗真實的佛法就很簡單了。”
“因為,家裡的這一本經,和佛堂牆壁上的經,是一樣深奧、不可思議的呀!”
2
我看到她的眼睛從昏昧中明亮了起來,說:“是呀!我怎么從來沒有想過要為現在做一點什麼呢?林先生,這裡遠東百貨公司地下一樓有一家可頌坊咖啡廳,咖啡很好,我可以請你喝杯咖啡嗎?你多給我講講。”
我們一起去可頌坊喝咖啡。我喜歡可頌坊的卡布奇諾咖啡,在鮮白的奶油上漂浮著棗紅色的玉桂粉,一攪拌,香氣就在四周流蕩,特別是在秋日的午後,令人有溫馨之感。
“你知道十二因緣嗎?”我說。
“知道呀!”
“十二因緣就像我手上這個手錶的刻度,我們來把它寫上去。”
“這就是我們在生死中輪轉的秘密!‘無明’與‘行’是我們過去世煩惱有情的兩個因,我們是依這個‘識’而投胎到此世界。我們投胎了,但處在混沌的狀態,這叫‘名色’。在母胎中,眼耳鼻舌身意逐漸完備叫‘六處’。出生以後,到兩三歲時只有觸感,叫‘觸’。四五歲到十四五歲時能感受這個世界,叫‘受’。
“無明、行,是‘過去世的二因’。
“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生的五果’。
“什麼是‘愛’呢?十六七歲以後,愛欲的感覺日益強烈,是‘愛’。
“因為有愛,就有貪求,想占有更多的東西,叫‘取’。
“由‘愛’‘取’才造出許多的業來,叫‘有’。
“愛、取、有,是‘現在世的三因’。這三因是我們未來投生的依據,因此是‘生’,有生就有老、有死,就是‘老死’。接著,再依序輪轉一遍,又到了未來,再依無明、行去投胎。”
我很細心地把十二因緣說了一次,這使得氣氛變得嚴肅了。
“表面上,我們的生命是過去、現在、未來一條直線,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表面上旋轉;因此,現在所經驗的,可能過去也經驗過,未來還要同樣地經驗無數次。我們無法知道從無明到受的實相,也管不了未來的生和老死,為現在做點什麼,就是真實地來看我們的愛欲、我們的貪求和我們的業,這是每天都可以看見、感受並革新的呀!”
這位女士看著我的手錶,突然“呀”了一聲:“我應該回去接小孩做晚飯了。”
我說:“不是都由你先生接送的嗎?”
“我現在知道了,要為現在做點什麼!”她很開心地告辭。
“如果有空,還是不要忘了佛堂的功課,如果能明白現在、此刻的真價值,做早晚的功課才能有更深的發現。”
看她消失在樓梯口,我才想起沒有問她叫什麼名字。
3
我坐在咖啡座上品味著“現在”這兩個神奇的字眼,“現”是“王見”、是“國王之見”,也正是最重要、最殊勝的見解。“在”是“我在”。
現在!
——用一種最重要的見解來看清楚我的身心所處的境界,看見身心的一切起落,看見身心的如如。
這是多么真實而深切的體驗呀!
過去,相信我們都造過許多無知的罪業,但那已不可追回了。
未來,相信也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但若我們連一碗飯、一杯茶的滋味都難以品味,怎么有把握去品味淨土的美好呢?
我們回來看現在,這是“覺”,是在回到佛法,因為佛法不是向過去或未來追求的,佛法本在、佛性本有,只是我們不覺、我們輕忽,才感到遠了。
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眾水在海,不如掬水一捧。昨日的大宴,不能有助於今天的飢餓;今天的新衣,不能明日猶新。
我站起來,準備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學,這也是我每日的功課。
4 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家的院子很大,種了幾棵老榕樹、棗樹和龍眼,孩子們輪流負責清掃院子裡的落葉。
父親教我們一個清掃庭院的很好的方法,就是清晨以竹掃把掃地之前,先把每一棵樹用力地搖一搖。他說:“這樣把明天要落下的葉子也搖下來,明天就省力多了。”
我們在掃地前,就先去搖樹落葉,但是很奇怪,不管多么用力地搖樹,明日依然有明日的落葉。甚至在樹剛搖過不久,一陣風來,葉子又落了。
這樣搖啊搖,有一天,井旁一棵比較小的棗樹竟被搖死了。
我在那時候就體驗到,今天只要把地上的葉子掃乾淨就好了,因為明天一定有明天的葉子。
最重要的是掃地的那個過程,要仔細地、用心地掃,這樣,日日都能維持院子裡的乾淨,而心裡因為掃過地,感覺也就清爽了。
那落下的葉子在新掃過的竹痕上,反而顯得清晰,甚至有一種隨意之美。
在人生里落下的愛、取、有,看起來礙眼的葉片,也是如此,只要有能觀照的眼睛,不也有美麗的一面嗎?
為現在,做點什麼吧!
為這短暫無常、飄忽不定的生命做點什麼吧!
日日有覺、日日做清淨的準備,就是最大的功課了。
這一冊《心海的訊息》,基本精神正是在闡釋回到此刻、回到現在,來傾訴那看來玄奧的訊息。
校對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回到過去站在講台上的情景,那也是已經流去的時光呀!出這些演講集是在為那段時間的思想做紀念。那樣日復一日的奔波,也反映了我最初的願望:希望喚起大家心海的訊息。
特別感謝馮季眉、楊錦郁花了許多心血,使這些隨機隨緣的講話有更清楚的條理。
《心海的訊息》難思難議、廣大無邊,但願大家都來聽聽,掬起一捧心海之水,或飲或洗,來除去人間火宅迫人的熱惱。 在這哭笑無端、悲欣交集的人世,為現在,來做點什麼吧!
一九九一年秋天
於台北永吉路客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