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公元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台中州北斗郡,今彰化北斗鎮。就讀私立台北中學(今泰北高中)時,接觸到有別於日本傳統詩歌的“新體詩”,埋下他寫詩的種籽,開始嘗試寫詩。也是在中學時期,接觸了現代文學,注意到歐美現代作家。奠定了他日後的文藝理論及創作的基礎,也對他參與五○年代現代詩運動,產生重大影響。 一九四六年,林亨泰考入師範學院博物系就讀,次年轉入教育系,因此認識了同樣來自彰化的朱實,並由他邀請加入“銀鈴會”。“銀鈴會”創立於一九四二年,原本只是輪流傳閱同仁合訂作品的文學小團體。戰後的政治腐敗,通貨膨脹,加上二二八事件的衝擊,文學陷入低迷,但“銀鈴會”卻決定逆時代潮流而行,以振奮文學,將刊物改名《潮流》,一九四八年五月重新復刊,意謂:“潮流是時勢的趨勢與傾向,是台灣青年血脈的流向”。《潮流》每一期都有林亨泰的作品刊出。稍後,開始嘗試以中文寫詩,分別在《新生報》的“橋”副刊、《學生世界》,以及楊逵主編的《力行報》副刊,發表作品。一九四九年春天,林亨泰把他這段期間的詩作整理自印出版,題名《靈魂的產聲》,列入“潮流叢書”之一。“銀鈴會”解散後,他也暫時停筆。 《靈魂的產聲》可以視為林亨泰四○年代詩作的總結,絕大多數是日文詩,只有少數幾首是中文詩。這些詩顯示他涉獵了不少哲學的書籍,不僅利用這些生吞活剝的“知識”,試圖去解釋人生的某些因惑,甚至在些像《黑格爾辯證法》、《形上學者》、《哲學家》,直接在詩題上就賣弄了起來。但這些詩也特別凸顯了作者有不斷往生命深層探索的衝動,另一方面,則對情感的抒發顯得刻意的節制,表示它的冷靜、自製。似乎就在這裡奠定了他日後主要的詩風格。林亨泰自稱他們這一代的作家為“跨越語言的一代”,因為戰後面臨喪失已純熟的語言工具,重新學習中文,對年紀已超過青少年時期的人來說,是一條鴻溝。 一九五二年三月一日,紀弦創辦了現代詩社,發行《現代詩》季刊。一九五六年宣布成立現代派,以文學革命家的姿態推行現代詩運動。桓夫(陳武雄)說:“這運動得力於台灣詩人林亨泰幫忙很大,也才能達到其主旨提倡的六大信條……採取全盤西化的詩的技法,追求知性的純粹詩。”紀弦對台灣詩的過往全無了解,卻完全抹殺了台灣詩已往的成就,誇口說自己“給台灣帶來了詩的火種”,忘了與他合力推動現代派運動的林亨泰,不僅受過日本近代詩運動的薰陶,對日本現代詩的演變、詩風十分了解,而且早已寫過不少前衛性的詩篇。桓夫還說,林亨泰的詩作本身,就對詩壇流行的詩作了嚴厲的批判。 林亨泰的詩創作因為參與現代派而復活,但現代派詩人似乎只看到他在詩的形式革命期作出的實驗詩的詩型,感到驚奇與騷動,似乎看不到林亨泰詩從日治時期台灣詩所繼承的根球。所以,五○年代的林亨泰雖然走在時代的最尖端寫前衛的詩,但他和後來組成《笠》的本土詩人立場一致,同樣把追求現代與現實的融合,視為現代詩的基本創作精神。這也是林亨泰固然曾經和現代派並肩作戰,卻無力引渡那些現代派的信徒,放下統治者的優越感,走到地面上來。 五○年代出版的詩集《長的咽喉》,是與《靈魂的產聲》性質相近的作品,代表林亨泰早期受到日本初期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所寫的具有短詩風格的作品。他在“現代派”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所發表的評論,提供了現代派的現代詩理論基礎,這固然因為“現代派”的詩革命理想,缺少落地生根的實踐而備受質疑,卻無損於這些詩運動主導理論的完好,林亨泰在走進“現代派”之前,本來因有感於“戰鬥文藝”、“反共文藝”、“本來打算就此折筆不再寫詩”,所以,在他開始把“怪詩”寄給紀弦時,“現代派”的詩革命還沒有發動。他說,這次運動使得原“主知的現代主義”。 六○年代詩壇最重大的事,應是刊名具有本土味的《笠》詩刊的創刊,它為台灣詩壇開啟了嶄新的一頁。《笠》的創始人中,有不少都與現代派頗有淵源,現在他們卻要與現代派分道揚鑣。《笠》的刊名是林亨泰取的,他也被推舉為首任主編。《笠》的創刊啟事中,宣布了五四已成過去式,雖然只從正面強調:這個世代終於有了屬於這個時代的詩,這是比任何事情都值得慶賀的。卻仍然對過往的詩運動產生了批判。此外,他為《笠》定下的規模,是深具推展詩運動的價值的,“笠下影”介紹詩人,“詩史數據”蒐集、整理詩數據,“作品合評”以座談方式評論作品。都是著眼於將台灣詩由個人創作推向團隊運動的有效措施。桓夫說,很可惜的是林亨泰主編幾期之後,因病請辭,“致使無法從事更深入精神核心的創作,也使依靠他的現代派詩人們,無法更深入較實質的詩想境域,這是詩壇的損失。” 陸續出版的作品集有《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一九六八)、《林亨泰詩集》(一九八四)、《爪痕集》(一九八六)、《跨不過的歷史》(一九九○)、《見者之言》(一九九三)。他是台灣詩由現代走入本土的引路人。
評價
林亨泰先生,具有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的雙重身分,他的詩作與評論充滿對人類和土地的關懷,作品中兼具濃厚的鄉土色彩與現代藝術性的特色,允為台灣現代文學的典範;而其「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的創作歷程,也正是台灣現代詩史的縮影。
成就與榮譽
林亨泰先生曾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
他在得獎感言中表示:
在我的生命歷程當中,我經歷了終戰,終戰這件事情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們而言,象徵著一連串試煉的開始。首先第一個試煉是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由日語轉變成中文,接下來,在政治上,我們面臨由日本的殖民統治過渡到國民黨政權的二二八事變、四六事件,以及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
接下來,我們另外一個試煉是表現形式上由「新詩」過渡到「現代詩」。我們這個世代必須生為非跨越不可的所謂「跨越的一代」,那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出現了非跨越不可的鴻溝,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將它跨越過去。
語言、政治,以及藝術的表現
,沒有比這類更關係到一個形成自我的主體性了,我以詩人的身分來跨越,詩是以想像力為主軸的精神運作,想像力如果一天不能解放,人的主體性也無法有解放的一天。
身為一個詩人,活在這樣的一個變動的時代里,我將我的詩注入更多的批判力,這是我對現代詩所賦予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其感言中即深刻地反映出林亨泰先生於其所處時代背景,以作家身份及詩的創作,進行跨越時代與形塑時代文化主體性的種種努力與實踐。
詩選
虐待
故意地熄滅了電燈,
先讓房子中是一片黑暗,
之後再劃根火柴,
以那燃燒的火焰的照耀,
看著心愛的,我的筆跡。
在我這無理的虐待下,
還是默默低言無語。
書籍
在桌子上堆著很多的書籍,
每當我望著它們,
便會有一個思想浮在腦際,
因為,這些書籍的著者,
多半已不在人世了,
有的害了肺病死掉,
有的在革命中倒下,
有的是發狂著死去。
這些書籍簡直是,
從黃泉直接寄來的贈禮,
以無盡的感慨,
我抽出一冊來。
一張一張的翻看,
我的手指有如那苦修的行腳僧,
逐寺頂禮那樣哀憐。
於是,我祈禱,
像香爐焚熏著線香,
我點燃起菸草……
風景(之一)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陽光陽光曬長了耳朵
陽光陽光曬長了脖子
風景(之二)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誕生
貼上在貌狀可慮的
所有濃度最突出的
一切光芒都除去
所有觸覺最耀眼的
一切彩色都除去
一段長久沉默之後
不是快感也不是痛心
不是憂患也不是拯救
一切比喻都來不及比喻
一切象徵都來不及象徵
語言背後的落差
未能激出一些意味來
植物還在萌芽的內側
動物還在出生的內側
世界終於面臨一個早晨
二倍距離
你的誕生已經
誕生的你的死
已經不死的你
的誕生已經誕
生的你的死已
經不死的你
一棵樹與一棵
樹間的一個早
晨與一個早晨
間的一棵樹與
一棵樹間的一
個早晨與一個
早晨間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