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銘

林一銘

林一銘(1776—1843年),原名林崢嶸,字謙山,號小岩,又號玉峰,乳名阿廊。清代官吏。廣東省饒平縣新塘西石鄉人。他自幼天資穎慧,力學有方。清嘉慶18年(1813年)中進士,授福建平和縣知縣,因剛正辦案,被讒革職,心中不平,遂名一銘,再次赴考,於嘉慶24年(1819年)再中進士,授湖北東湖縣知縣,兼理宜昌府通判事,後歷任知州。在任期間,重文風、有政績,兩次署寧陝廳,修廳志四卷刊世。

基本信息

兩中進士轟動一時

林一銘曾先後兩度得中進士。首次以林崢嶸的名字應考,中了進士;再次則以林一銘的名字應考,也中了進士。林一銘原名林崢嶸,自幼天資聰穎,少年時,鄉里辦不起私塾,他便挑起書囊離鄉,來到距鄉八里多路的達亞庵寄宿攻讀詩書。林在十五六歲時,已是詩文滿腹、書法聞名的才子。他於嘉慶18年(1813年)首次赴考,一舉便得中進士,授福建平和知縣。上任後,他細察縣情民意,關心百姓疾苦,興利除弊,深得民心。對此,地方上的豪紳權貴十分嫉妒,遂設奸計薦一美女給林為妾,然後又派人往西石鄉唆使其妻趕到平和縣大鬧公堂,並聯名向上誣告。結果林崢嶸以“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的莫須有罪名,被罷官回歸故里。這次的官場際遇,使他看穿了清政府的昏庸和腐敗。然而,他遭罷官卻並不氣餒,下定決心,準備東山再起,於是他再度登山,上數里外的隆隱庵發憤攻讀詩書。

嘉慶24年(1819年),朝廷又開恩科,林崢嶸改名林一銘,再度赴考應試。終於如願以償得中進士,授湖北東湖知縣,後授陝西乾州知州,且曾擔任陝西甲午科內鑒試官和修《寧陝廳志》。任上曾捐俸作扶助貧苦士子經費,為政廉明,遠近頌德。但林一銘卻無意久蹈宦海,遂於道光16年(1836年)辭官歸里,受聘出任韓山書院山長,為家鄉培育英才。他在書院為治學育才而嘔心瀝血。他在休暇時則以詩文、書法自娛。

趣聞逸事傳為美談

林一銘少年時外出寄宿讀書,有一年端午節,其兄送來糯米糍和芝麻糖。林崢嶸(林一銘原名)正在練習寫毛筆字,兄長催他快吃,崢嶸於是放下毛筆,拿起筷子挾了一塊糯米糍,而眼睛卻始終盯著紙上的字,錯把墨水當成芝麻糖,蘸了一下便送進口中,把嘴巴和牙齒塗黑了還不覺察,引得其兄及在場之人見之大笑不已。林一銘學習之專注,於此可略見一斑。

林一銘學識淵博,兩度中進士,確係罕見。其書法超群、遠近聞名。傳說當時饒平縣一些新建學堂、宗祠、廟宇,派人上京請某書法家題字,書法家不敢寫,說貴縣進士林一銘寫得一手好字,何必舍近就遠?

就像諸如此類有關林一銘的趣聞逸事,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時至今日,也仍為饒平人所津津樂道。

工於詩文擅長書法

林一銘工於詩文,擅長書法,著有《硯田軒課藝詩鈔》。他於一中進士丟了烏紗帽後寫的《待詔詩》充分顯露出其文學才華,詩云:“龍驅虎激此瓜分,半捲風沙半霧雲。待詔山堅誰似汝,補天膽裂可憐君。障來鄉寨當屏岫,削就方圓豈斧斤,不信人間無砥柱,中流壁立大將軍。”出語就是不凡,氣魄是何等雄壯!實在構思奇幻而縝密,意境深遠而平實;風格體勢,在高華典雅中,又極雄渾豪放。凌雲健筆,意趣縱橫;清詞麗句,金石振聲,詩作者的雄心壯志躍然於字裡行間。此詩刻於林一銘家鄉附近的待詔山(俗稱大質山)的大石上,世稱“待詔石刻”,字型筆法遒勁挺拔、龍飛鳳舞,極富感染力吸引人的眼球。林一銘的手跡,還有三饒塔下的“繡嶺清風”石刻;今饒平西石鄉的林氏宗祠、三饒的城隍廟以及潮汕地區某些林氏宗祠、神廟也有他的筆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